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
2021年11月27-28日,《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在線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汽車協會創始和輪值主席陳清泉出席并演講。
陳清泉表示,我國的發展已經到了新格局,新階段,不應總想彎道超車,能源革命要解決可持續的問題,可負擔性的問題,可靠性的問題。“它的解決方案就是低碳化、智能化、電氣化”。
陳清泉指出,我國要實現能源革命比外國還要堅決。“我們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時間,歐洲上世紀就已經達到碳達峰,美國和日本本世紀也達到碳達峰,而我們只有30年的時間,所以我們靠什么呢?靠創新來達到”。
他還強調,要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融合,才能夠創新驅動。
以下為演講實錄:
陳清泉:各位嘉賓,各位領導,各位朋友,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在財經年會跟大家交流。我交流的題目是智能化助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交流的關鍵詞就是智能化。智能化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力,怎么能夠產生智能,也就是今天的關鍵詞,要產生智能一定要做到三個世界的深度融合——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融合,才能夠創新驅動。
創新的三大要素:理念是創新的靈魂,創意是創新的源泉,人才是創新之本。還要有好的氛圍,自由、開放、合作、包容,公平的市場競爭、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和大數據的支持。
要創新,思維方法很重要,首當其沖要環形思維,易經里面一半是黑,一半是白,也就是說黑可以變成白,白可以變成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今天不僅用數學模型,也要用大數據和區塊鏈,今天不僅分析因果關系,也要分析相關關系。還要閉環思維,循環思維。
今天我們的發展已經到了新的格局,新的階段,所以我們要十年磨一劍,不要老想彎道超車,能源革命要解決可持續的問題,可負擔性的問題,可靠性的問題。它的解決方案就是低碳化、智能化、電氣化。中國要實現能源革命比外國還要堅決,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國發展中需要能源,也要排放。我們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時間,歐洲上世紀就已經達到碳達峰,美國和日本本世紀也達到碳達峰,而我們只有30年的時間,所以我們靠什么呢?靠創新來達到。
現在講汽車革命,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我們的汽車革命從上半場走入下半場,汽車革命的上半場的核心技術就是輕量化的車,從2015年開始我們連續六年全球電動車產銷量第一,積累了從政策到市場很多的經驗。我們現在進入汽車革命的下半場,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主要核心技術是汽車芯片和操作系統。
最近美國和歐盟出臺扶持電動汽車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機制,根據2021年8月不完全統計,歐盟電動汽車的銷量略微超過中國,所以未來的汽車是越來越復雜的,未來汽車所涉及的軟硬件不是一個行業,不是一個企業所能做的,應該跨界融合,所以我一再強調跨界融合的重要性。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科技自立自強的同時也要加強國際合作,加快新能源汽車發現,實現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
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智能化,只有智能化才助推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
首先,智慧能源,有了智能化我們就有智能系統,有了智能系統就可以把原來要廢棄的能源轉化為有用的能源,在能源和消費能源當中促進碳中和。
這個案例,通過我提出來的四網四流融合的機制,一個是耦合,一個是共享,耦合是要把天然氣網和煤炭融合,還有設備的共享,通過這個可以把沒有用的變成有用的,把能源流變成物質流。
比如發電當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發電,太陽能、風能、煤電等等,太陽能和風能是間歇性的,有時候很厲害,有時候沒有,當有太多的太陽能和風能電網不能接收,把本來要廢棄的能源變成氫,需要的時候氫能跟氧氣結合,通過燃料電池就可以化解。
與此同時,我可以助推碳中和,二氧化碳跟氫氣結合就是能源,通過四網四流可以把沒有用的變成有用,同時助推碳中和。通過四網四流的機制,可以促進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矛盾 、集中能源和分布能源的矛盾、一層能源和二層能源的矛盾、電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矛盾。
現在講將智慧交通系統,什么是智慧交通系統呢?要通過智能化,我們可以構建低碳、安全、高效、舒適的交通系統,這里面很重要的要做到車、路、城協同,通過交通、能源、信息的融合,在交通系統當中促進碳中和。
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在城市里面有個智能系統,通過這個智能系統,這個城市就可以宜居宜業居民安全健康舒適,經濟與社會興旺。通過知識圖譜,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降低能源強度,促進碳中和。
這是智慧城市里面的人文網,人文網是知識來驅動的,信息網是用數據驅動的,能源網和交通網是城市主要的經濟基礎,通過四網四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能夠做到很好的互動。
進一步講到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就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先進的數字技術的結合,同樣通過智能系統,可以在智能制造的產業鏈中降低能源程度,降低排放強度,促進碳中和。
剛才講了最核心的,就是怎么能夠產生智能系統,一定要把人文世界、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信息世界跟物理深度融合,我們叫數字孿生,怎么樣從數據變成信息是數字孿生。
光變成信息不夠,要從信息進一步變成知識,要融合孿生,通過人文網的幫助,進一步把你的信息變知識,變成智能,知識要不斷更新,所以我提出了認知孿生。這樣通過我提出來的深度融合,就可以把數據變信息,數據變知識,知識變智能。
四網四流可以助推碳中和。我去年發表過一份白皮書,通過四網四流充分發揮數字生產力,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人文世界、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機理就是系統的耦合,融合的效果能夠提高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四網四流融合的思想是1+12,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互動,把能源信息和人的行為互動規律找出來,四網四流的工程實踐是開發能源操作系統,將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采用一定的結構將能源體系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結合。
只有四網四流才能全方位全力推動數字經濟,能源物聯網只是把能源聯系起來,車網絡只是把車輛信息和交通結合,我提出來的四網四流人文網才能全方位、全力推動數字經濟,并且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到第五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的發明,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計算機的發明,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能,但是光靠人工智能不行。所以我們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走向第五次工業革命。第五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從原來的人工智能加上人文,加上環境。與此同時歐盟提出來歐盟工業5.0,它是在德國工業4.0的基礎上,也就是以人為本。日本提出日本社會5.0,它也是以人為本。
總結一下,在上世紀,我們專注于物理世界的進步,本世紀初,我們專注于網絡信息的發展和數字化的發展,網絡信息提高了我們的生產率,改變了我們的生產關系。但我們應該進一步辯證思維,將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人文世界深度融合,將信息轉化為知識,轉化為智能,解決復雜的問題。在現實世界中,緊緊依靠技術是不能夠決定復雜的問題和硬件性條件的,必須將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人文世界深度融合。
我們要有六個眼睛,第一,前瞻性。第二,吸取歷史教訓。第三,綜合的思維。第四,落地。第五,看看歐洲跟美國。第六,看看日本和韓國。全方位無處不曉,無所不知。我們需要激情、想象力、創新、集成。
主持人:非常感謝陳院士富有激情的演講,您一直講人文世界的融合,這個人文世界到底該怎么理解?它更多建立在人的思維或者知識上,還是更多關注人的福祉?
陳清泉:簡單說人文世界代表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經驗,先進的政策,先進的法規,它是人的智慧,是知識驅動的。為什么要人文網呢?沒有人文網光靠技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舉個例子,能源革命的鐵三角矛盾,能源革命當中,我們一方面要低碳,一方面又要經濟,又要安全,這個鐵三角矛盾,光有技術是不行的,要加強人文網。我們現在雙碳目標,有的地方靠技術一刀切也不行的,所以四網四流融合,我們一定要跨界融合,做到頂層設計,這也是中國目前的弱點,很多都各自為政,不能跨接融合,沒有能夠很好的頂層設計。通過四網四流促進跨界融合,促進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數字生產力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感謝陳院士。陳院士提出了一個非常前瞻性的觀點,就是要進行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融合,這對于當今世界的發展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