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8月22日實錄(7)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 17:27 新浪財經
全國政協委員 高明光: 謝謝吳社長的發言,為了讓更多的同志有發言的機會,請同志們在發言中掌握好時間。現在請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同志做主題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全球變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應對之策。 鄭國光: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作為這次論壇的支持單位之一,中國氣象局對2007首屆生態小康論壇在呼和浩特的舉行表示熱烈的祝賀,預祝這次論壇取得圓滿的成功。 非常感謝大會的組織者,安排我和大家討論一下這一個具有現實性和長遠性的議題。今天和大家匯報的分三個方面,首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全球氣侯變暖的主要的一些事實。 大家知道,聯合國有一個政府氣侯變化專門委員會,也就是IPCC,今年上半年發布了第四次評估報告,這個評估報告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全球氣侯變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變化的程度已經超過了地球自身自然變化的范圍,特別指出人類活動,尤其是化學燃料的使用,通過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溫室效應,90%的可能是導致目前全球變暖的主要一個原因。 這是一張圖(放PPT),也表明過去100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7攝氏度,是1850年以來最暖的12個年份出現在過去的12年里面。尤其是產生的海平面的上升是在100年里面上升了17厘米,而且導致了全球許多地方的積雪退水。北極的海面的面積也明顯的減少,北半球的多年的凍土層也正在融化。根據科學家的估計,隨著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急劇的增加,導致未來得氣侯的變暖的速度要加快,在不同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景下,高排放,低排放的情景下,科學家做了一個預測,未來100年,全球的氣溫上升1.1到1.4度,這個幅度還是比較大。 全球氣侯變暖導致的主要的影響,首先是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像2003年歐洲出現了酷夏,因為歐洲2003導致了2.5萬人死亡,而且農業損失超過了100億元。今年英國又遭受了200年來最嚴重的暴雨襲擊,發生了60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澇。今年的高溫,南亞的高溫,巴基斯坦已經出現了54.6度的高溫,意大利出現了45度的高溫,美國部分地區也出現了47度的保溫,都是破了歷史的記錄。 觀測結果也顯示出來這個氣侯變化導致了部分海洋上許多的自然生態系統也受到了影響。在過去100年,中國氣侯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過去50年,中國氣侯變暖尤為明顯,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一年上升2.5毫米,比全球的海平面上升平均水平略高一些。 這一張圖是中國千年尺度的變化的氣溫(放PPT),氣溫的變化有一個波動。這是過去50年來全國年平均氣溫的變化。可以看出來,內蒙古地區和東北地區氣溫變化非常的明顯,50年里面基本上超過了兩度的升溫。從降水量來看,在內蒙古廣大的地區和東北華北地區,降水量減少了兩到三成。2006年,這一張是1951年來全國的平均氣溫(放PPT),可以發現2006年是我們國家,自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平均氣溫達到了10.2度。 令人矚目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平均氣溫,全國的平均氣溫是8.3度,比常年高出了1.3度,這種氣溫的上升這種勢頭到什么時候能減下來,我們作為氣象工作者很難判斷。 中國已經連續經歷了21個暖冬,所謂的暖冬就是比歷史的平均氣溫高出0.5度,這個冬天叫做暖冬,我們經歷了21個暖冬。 這是未來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與降水變化的預測(放PPT)。2020年全國的平均氣溫將增加0.5到0.7度,2030年增加0.6到1度,這是事實。和全球的事實一樣,全年的全球的變暖,北半球高與南半球。 第二就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人為因素導致的氣侯變化,導致給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了許多的影響,特別是對一些使得干旱的地區增加,降水量增多,生態系統發生比較大的變化,而且農業生產的風險在增大,病蟲害在增加。沿海地區的洪澇,風暴和其他的自然災害也在增加。 從水資源來看,到2003年,高緯地區降水量會有所增加,可以增加10%到40%,但是中緯度的干旱地區和干旱熱帶,降水量減少10%到30%,這樣受旱的面積增加,強降水發生的頻率升高,導致旱的地方更旱,澇的地方更澇。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增幅超過1度到2.5度,許多科學家所評估到的20%到30%,動植物的物種將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糧食也會大幅度的減少。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的變化,將會對全球的經濟、人類的生活生產,產生更為嚴重的影響。 工業人均環境社會一些脆弱的地區,比如海岸帶,江河洪水的泛濫,經濟與氣侯敏感性資源相密切的地區,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對全球升溫導致的高溫熱浪,火災,干旱,使得人們的死亡,疾病,傷害將會增加。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媒介就會增加。 氣侯變化對我國構成現實的威脅。 極端氣侯事件越來越多,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等等。 首先反映到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安全,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水資源問題日趨的嚴峻,能源保障面臨巨大的壓力。 我分四個方面介紹。 首先糧食安全受到影響。由于氣侯變暖,農業受的影響最大,許多的作物將有可能減產。農業的減產主要原因就是全球氣候變暖,作物的生長期提前,生長發育加快,可能生育期將縮短。溫度升高以后,將加大對土壤的水分蒸發的程度,溫度每升高一度,它的蒸發量增加到7%左右,所以土壤蒸發量加大,導致產量下降。病蟲害增加,有許多的病蟲害很容易越冬,所以病蟲害增加,也導致了產量的下降。 第二氣侯變化影響到生態的安全,剛才已經講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已經有了結論,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升高1.5到2.5度,25%到30%的動植物物種將可能瀕臨滅絕。還有比如西北冰川的面積在逐年減少,凍土層在減少,未來我國森林類型的分布向北移,向上移,森林生產率和產量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一點有利。森林的火災和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可能增加,內陸和濕地加速萎縮。 這也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珊瑚礁和海洋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我國的廣西海域已經發生了珊瑚白化和死亡的現象。近50年,海平面也呈上升的趨勢。這樣上升的趨勢,海洋的生物資源也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我國部分的湖泊,過去50年逐年的降低,加劇了這個水資源的短缺,冰川也顯著的退縮,這也可以看到,西北的冰川已經退縮到現在的48.1%了。這個森林資源從古代開始,也呈逐年的減少,解放以后,我們的森林覆蓋率也有所增加。 這是三江平原從1980年,1996和2000年給出的數據(放PPT),三江原的濕地顯著的減少,這是對生態的一個挑戰。 第三,氣侯變化影響水資源的安全。 第四,氣侯變化對天氣的影響全國霾天氣的變化。 氣侯變化也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使得有些傳染病發生率人和數量增加,日常的生活將會發生變化。 最后我利用一個機會,給大家匯報一下,怎么樣來應對氣侯變暖,對我國生態環境影響。 我覺得人類活動影響自然氣侯變化。氣侯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到人類的文明的進程。那么我作為中國代表團的團長,也多次參加國際上的氣侯變化,科學的會議和談判,深深感到,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影響問題越來越關心,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問題的一個焦點,我們國家,黨中央,國務院也高度重視應對氣侯變化的工作。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氣侯變化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要求氣象部門做好氣侯研究工作。面對越來越大的國際的壓力,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開會研究了我國應對氣侯變化的工作,中國政府也出臺了中國應對氣侯變化的國家方案,我們黨中央把應對氣侯變化,變國際的壓力為國內深入實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國內的動力,來推進節能減排,來應對,緩慢和適應氣侯變化的工作。 從當前來看,減緩和適應氣侯變化,應該并重,但是應以適應為主,我們必須采取切實的行動來重視和加強全球氣侯變暖引起的極端天氣災害的防御工作,化解氣侯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我在這里提幾條建議,首先切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極端氣候災害的防御工作。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不可避免,即使現在人類不生產,不生活,氣侯變暖還是要繼續的,因為這個溫室氣體的壽命是50年到200年,這是它本身的慣性。所以氣侯的災害,總體上是趨多趨強。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應該成為當前現實而緊迫的任務,應該研究氣侯變暖,我國氣侯變化發生的頻次,強度等等,提高氣候災害綜合應對的能力。特別對人居環境,要遠離災害多發區,易發區。修訂脆弱行業或部門的氣象災害防御標準。 第二條建議要高度關注全球氣侯變暖對我國生態系統的影響。 加強氣侯變暖背景下氣溫、降水、蒸發等變化對森林、草地、濕地、湖泊、荒漠、城市綠地等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 進一步加強極端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和調控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地減輕災害性天氣對上述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 第三條建議,就是切實增強農業適應氣侯變化的能力。 特別是氣侯變暖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功能的變化,以及干旱洪澇等極端氣侯災害,造成農業生產自然風險的加大,加強農業適應氣侯變暖的能力建設,刻不容緩。 時間關系我不想多說了。 第四,逐步的減緩放牧的強度,恢復草地生態功能。 我們采取退耕還林,還草,目前我國草原的載畜量過大,北方草原區要根據當地的生態承載能力來確定載畜的數量。根據氣侯變化的趨勢,科學的調整草地承載的標準和放牧的強度。 第五,要持續的保護森林,加強森林災害的預測和防控。針對氣溫、降水、蒸發等季節性變化,進一步強化冬春林地看護防火,夏秋封育、保養。 第六,要合理的利用水資源,保證綠洲的安全。 第七,科學規劃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植被的覆蓋。 第八,加強應對氣侯變化的科普的宣傳。特別提高社會各界保護氣侯、生態與環境的科學意識。 時間關系,我想我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