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8月22日實錄(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 17:27 新浪財經
全國政協委員 高明光: 下面請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雷?額爾德尼同志代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致辭! 雷·額爾德尼: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同志們、朋友們,2007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舉辦,在此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對論壇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前來參加論壇的同志們、朋友、表示誠摯的歡迎! 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舉辦,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大家來檢查指導,傳經送寶,為貢獻小康而發表高見,留下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首先介紹內蒙古的一些基本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范自治區,內蒙古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人口2390萬。邊連兩國,比鄰八省,橫跨“三被”,有4000多公里邊防線。我們有四大優勢,一是資源優勢,二是區位優勢,三是地廣人稀優勢,四是后發優勢。 森林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位,稀土儲量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量居全國第一,天然氣的儲量7000多億立方米。總之內蒙古自治區,地上地下都有豐富的資源。21個全國馳名商標,反映了內蒙古工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水平。 鄧小平同志1987年預言:“內蒙古草原面積廣大,人口又不多,將來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1999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來我區視察時指出,“內蒙古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率,利用水平,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我國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胡錦濤總書記2003年視察內蒙古時指出,“做好內蒙古的各項工作,不但關系到內蒙古2300萬群眾,而且對當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各族人民迎來了自由光明的新意識。跨越歷史時空,創造著繁榮昌盛的新時代,自治區的60年是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的60年,是內蒙古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步的60年,全區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60年。 60年來,尤其是十五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內蒙古自治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既改善發展條件,又培育發展主體,既加快發展,更科學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方式逐步轉變,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不斷增強。開始步入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 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4790億元,比1947年的5.3億元增長了196倍,人均生產總值由1947年的96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53元,在全國各省區,人均指標進入了前十位,財政總收入由1947年的9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712.9億元,人均一般預算收入列入全國第11位。在全區101個區縣市區中,已有84個財政收入超過1億元,13個超過10億元,如果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根本保障,那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整新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就為內蒙古的跨越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二、介紹生態建設的做法和體會。 長期以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帶領和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堅持不懈的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確立了把生態建設做為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來抓,努力把內蒙古建設為祖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防線的發展戰略。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區近年來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切實加大了建設和保護粒度,生態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增加農牧民的收入,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具體講,一是在工作方針上,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一方面通過加大投入,進行包括人工造林種草,封山育林,飛機播種,造林種草等在內的人工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各種保護性措施,恢復植被,在全國最早提出了,實施了退牧還草的試點,通過因地制宜的修牧,實現了五個嚴格的保護性措施,讓草原休養生息,實現自然修復的功能。這樣被專家稱作是草原畜牧業上一次重大的革命。 二是工作布局上分類指導,分布治理。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普遍治理與重點治理相結合,實現了三效統一。具體在防沙治沙上規劃了五大類型治理區域。 三是在建設重點上,權力實施八大工程,保證綜合治理取得實效。八大工程包括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牧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林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 四是在工作措施上抓好“四個關鍵”,第一以水為先,以水為限,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放到生態建設的首位。第二,把生態建設與耨木也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入、扶貧開發、生態移民等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第三,充分發揮科技在生態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提高生態建設中的科技含量。第四,抓好生態建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十五期間,內蒙古完成造林面積6680萬畝,完成草原建設1507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760萬畝。四大沙漠面積相對穩定,四大沙地林草覆蓋率提高。 據2003年,林業資源清查結果顯示,雙增使全森林面積比1998年增加490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比1998年增加1.2億立方米。“雙減”是荒漠化面積和沙化面積都有明顯的減少。 我區生態保護和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從生態狀況總體上看,還具有脆弱性不確定性,不平衡性反復性和艱巨性等特點,仍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受自然、經濟和工程布局等因素的影響,生態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需要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 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時指出:“內蒙古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事關全國的生態安全。” 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以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為指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國家各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世界的關注和支持下,我們帶領全區各族干部群眾,繼續大力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為建設生態小康,進而實現全面小康不懈的努力奮斗,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