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增長模式的特點是:經濟增長對內投資驅動,對外出口導向。投資驅動讓經濟重心必然向資本密集型的重型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傾斜,而這些行業由于是資本密集型,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能夠創造足夠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則長期落后。
我們要追求GDP,追求經濟高增長,就不得不依靠增加投資,而投資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又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增加就業、保持社會穩定的需求,又迫使我們進一步增加投資……如此,傳統增長模式不斷得到強化,中國經濟掉進了傳統增長模式的陷阱中去。
為什么要GDP一定要保八,這個八是如何論證出來的,誰拿出過深入的分析,說中國GDP低于八就不行了。
不必執著于數字本身。八,不過是對近年中國發展的一種經驗性總結;而保八,則是傳統增長模式下的無奈選擇。在傳統增長模式下,中國不得不將經濟維持在高增長率上,也只有這樣,才能托起就業、維持住社會穩定。
傳統增長模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目標。我們過去多年都是為增長而增長,而非為提高民眾生活水平而增長,經濟增長變成了目的本身。
經濟增長本身不是目的,但多年來我們對GDP的強調讓自己養成了這種思維慣性。把手段看成目的本身,造成的結果就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的不斷下降——換言之,民眾的相對生活水平是在不斷下降的——而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毫無疑問應該是提高民眾生活水平。
“目前在實體經濟領域,某些產業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在投資方面必須小心”。周小川指出,某些產業,特別是一些常規制造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現象,一些基礎設施領域也存在類似產能過剩問題。“比如某些公路,雖然從長遠來看是有必要的,但投資太早會出現沒有車流量的問題。大量信貸資金投向重復建設項目或產能過剩項目,不僅有違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目標,也會給銀行信貸質量帶來風險。”
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波動是結構性的:因為再不能依靠銀行信貸維持經濟繁榮,在信用緊縮情況下即使危機過后,美歐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不會再回到過去的水平。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被指責人為壓低土地資金和資源價格,連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對華貿易制裁行列。但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如果我們不加快向國內市場的轉移,勢必將我國經濟暴露在日益增長的國際風險之下——這對中國經濟是極為不利的。
繼續投資,只會加劇產能過剩;出口導向,則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雙重壓力——投資和出口驅動的傳統增長模式之路,已經走不通了。在GDP的三駕馬車構成中,只剩下一條,就是消費。提升居民消費,已經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一個無可選擇之選。
商業網絡才是戰略資源,開辟商路才是戰略能力,才是真正的創新。中國很多企業已經被拴在了國際商業網絡中的一個環節上,除了少數幾家中國公司努力去開拓自己的網絡,多數都是借用已經形成的網絡。
中國的生產成本很低,但是交易費用很高,交道很難打——要喝酒,要拉關系,要搞人情——運作國際生意這些都不需要,產品、樣品發過去,合適的話一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走貨。這個反差中我們應該看到這是中國有待于改進的。
“目前,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勞動者報酬比例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更多]
財政政策從投資領域中退出,讓更多財政支出用于充實保障體系,別在建鐵公基了,用在調整我們的經濟結構,用在提提升消費,財政有錢就更多的用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充實和建設。據稱人保部正研究社保繳納新標準,基數可能提高……[更多]
如果將“土地財政”上升為“土地經濟”,我們就能看得更明白一點:當房地產成為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的時候,當房地產對GDP的貢獻不能忽視的時候,在中國的語境下,就會出現違背經濟發展規律,人為托房價的舉動,這是很自然的……[更多]
九三學社提案稱,中國收入最高10%群體和收入最低10%群體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九三學社為此建議,應將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作為重大的國家戰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