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問:縣域經濟非農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9日 11:51 南風窗 | ||||||||||
第二問:縣域經濟非農化? 沒有“沉”下農村、沒有調研就在書桌上講臺上胡亂開出的“處方”,正在不健康地影響著同樣沒有沉下農村的地方決策者。 福建采訪期間,兩個南平的“知識分子官員”,多次談到縣域經濟非農化的可怕。
2004年初,福建行政學院曾經舉辦過一期發展縣域經濟的研討班。參與討論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七品縣令”,或者是縣市區委書記,或者是縣長市長區長。“縣令”們發言的主體,不是如何抓工業項目,就是如何建設工業園區,農業問題鮮有人提及。至于少數農民情結濃厚的官員期待已久的建設性意見,譬如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發展農業生產、實現城鄉互動,則是聞所未聞。 研討班的討論發言摘要,部分刊于《福建日報》。面對如此明顯和普遍的“非農化”傾向,曾出任南平市市長助理的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游勸榮,呼吁官員們重視和警惕。 中共十六大隆重發出“壯大縣域經濟”的號令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步伐由是加快。主流是健康的,但游認為,游離于“三農”之外去搞縣域經濟,熱衷于在縣里“克隆”城市工業,盲目上工業項目, 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這個農民的兒子拋出3點理由: 首先,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不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農村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的工業、流通業和服務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第三產業,造成農業資源包括農村勞動力資源長期閑置、浪費,農副產品低附加值和賣難問題長期無法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不利于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徹底解決“三農”問題。 其次,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不發展農業,在發展工業中不發展旨在對農業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加工業,特別是農副產品的加工業、流通業,服務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第三產業,這種縣域經濟發展找不到準確的定位,與大中城市經濟相比也沒有任何的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 再次,現代工業發展必須有產業鏈的支持,不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條件,不比較發展某一工業項目的優勢和劣勢,通過各種手段把本來應當在產業鏈比較完備的大中城市發展的工業項目弄到縣里,勢必造成重復建設,造成工業資源的浪費,這種工業項目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產業鏈的支撐而形不成競爭優勢,最后要么外遷,要么倒閉。 游以龍巖工程機械廠為例說,為什么該企業在投資環境很好、政府支持力度很大的情況下仍然義無返顧地搬到了上海?主要就是基于產業鏈的考慮。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我們現在工業生產門檻很低,但在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形勢下,工業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卻很高,技術落后、產品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很難有生存的空間。 游提請“縣令”們記取若干年前鄉鎮企業盲目發展導致災難性后果的教訓。不考慮發展的客觀條件,不具備競爭優勢條件,一味地為項目而項目辦出來的這些小工業,幾年內很可能會出現倒閉的浪潮。 有鑒于此,游建議,發展縣域經濟的當務之急是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在他看來,除少數農業資源貧乏,而工業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縣、市外,對大多數像南平所轄的縣市來說,立足于農村,致力于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服務農村、農業和農民,應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 游堅持認為,縣域經濟仍然應當作為農村經濟的一部分,應當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過渡的橋梁,城市工業和農業聯系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先應當致力于讓農業逐漸產業化、工業化,讓工業進入農業,用城市工業文明改造傳統農村和農民,引導農村和農民走向城市化和現代化。 基于這一定位,聯想到自己在南平期間見識過的“南平機制”,游鄭重建議,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農文章”:力推農副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副產品流通業,解決“賣難”的瓶頸;致力于市場體制基礎上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業、農村金融服務業、農業標準服務業。 楊金鑫認為,閩北已經為縣域經濟非農化付出了代價。到了懸崖勒馬的時候。 追溯縣域經濟非農化的禍根,把板子全打在只盯著中國的櫥窗看中國的學者的屁股上,似乎也不盡妥當。很多時候,在那些長期混跡于鄉村官場的官員,也不是不知道部分學者理論的荒唐,只是致力于農業和服務“三農”的縣域經濟,委實出力難討好,一般而言,它是一個政治上見成績慢、經濟上見效益也慢的事業。 就此,游勸榮指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非農化”傾向的根子,在于我們的干部制度的弊端,包括縣級領導干部實際任期過短、政績評價制度和體系不科學等。因此,要克服縣域經濟發展中“非農化”的傾向,從根本上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思路問題,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不容忽視。- 系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