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本報記者 吳曉璐
近日,一批公司由于市值連續低于3億元可能面臨市值退市,引起市場關注。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6日收盤,建車B、匯麗B、*ST深天(維權)、*ST美訊(維權)、寧通信B等5家公司市值低于3億元。
今年以來,交易類退市指標威力盡顯。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已經有33家公司觸及退市指標,其中超過六成觸及面值退市指標。
市場人士認為,當前,資本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嚴監管背景下,“殼”資源貶值,“殼”公司也加速被市場拋棄。中央財經大學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和退市制度的完善,市場對公司價值的評估更加嚴格,基本面不佳、盈利能力差的公司更容易觸及退市標準。同時,投資者對市場的認識更加成熟,更加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長期投資價值,對于那些缺乏競爭力的公司,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導致其股價持續下跌,最終觸及退市標準。
市值退市指標威力逐步彰顯
2020年底退市改革時,新增“3億元市值”退市指標,與“面值退市”指標共同構成交易類退市標準。但是,2021年至今,沒有公司因觸及市值退市指標而退市;2021年至2023年,分別有7家、1家、13家公司觸及面值退市指標退市。
今年以來,市值退市指標威力逐步彰顯。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6日收盤,建車B、匯麗B、*ST深天、*ST美訊、寧通信B等5家公司收盤市值為2.26億元、2億元、2.64億元、2.77億元、2.72億元,已經分別連續15個、4個、3個、2個、1個交易日收盤市值低于3億元。此外,還有7只股票(含A股和B股)市值在3億元至4億元之間。
談及市值低于3億元的公司逐漸增多,李曉表示,這反映了市場對公司價值的重新評估和監管力度的加強。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措并舉削減“殼”價值。4月30日,退市新規落地,精準出清“僵尸空殼”“害群之馬”。同時,滬深交易所表示,對“殼”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進行精細化監管,從嚴監管因缺乏持續經營能力而觸及收入利潤指標被“退市風險警示”(*ST)的公司、瀕臨交易類退市指標的公司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嚴防違規“保殼”“炒殼”。
今年10月30日起,退市新規中主板5億元的市值退市指標將正式實施,進一步提升市場化出清力度。
“公司是否會市值退市,取決于市場走勢、公司自身經營情況等多個因素。”李曉認為,隨著退市新規中主板5億元的市值退市指標的實施,未來市值退市的公司數量可能會增加,進而促使市場更加理性地評估公司價值。
年內面值退市占比超六成
在嚴監管下,今年面值退市成為主流。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33家公司觸及退市標準,其中面值退市22家,占比超過六成。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鄭彧表示,交易類退市指標為“觸及即退”的客觀實施標準,并沒有可延緩退市的余地。
對于涉及違法違規的退市公司,監管部門推進立體追責,強調不能“一退了之”。但是,如果交易類退市公司沒有涉及財務造假、信披違法違規等違法行為,投資者無法提起民事訴訟索賠。
鄭彧表示,如果公司是因為非欺詐性因素(比如只是觸發交易類標準)退市,本身就屬于投資者進行證券投資決策可能發生的“系統風險”之一。
因此,在交易類退市增多的背景下,市場人士認為,需加強相關風險提示。投資者自身也需要提升專業知識,加強對基本面的研究,理性投資,遠離投機炒作。
李曉建議,監管部門在完善退市制度的同時,建立健全退市風險警示機制,及時向投資者提示退市風險,讓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做出決策。同時,需加強投資者教育和風險提示,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普及投資知識,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此外,還要加強信息披露監管,確保投資者能夠及時獲取準確的信息。
責任編輯:尉旖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