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12月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2023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在線上舉行。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經濟將要回歸常態,且與過去的常態有所不同。
↑蔡昉 據視覺中國
專家觀點 ①
中國即將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蔡昉指出,一個最大的基礎條件的變化,就是人口。今年,聯合國根據我們中國最新的數據,調整了它的預測,這個新的預測就是,2022年,我們的人口就達到了峰值,也就是說從明年開始,我們就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叫人口負增長時代。由于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于得益于人口紅利,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將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新的表現。
首先是供給側的變化。蔡昉指出,自2011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開始負增長,到目前為止,屬于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的緩慢期,也是一個緩沖期。在此期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使實際增長符合潛在增長能力。但蔡昉指出,當人口轉入負增長,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速度會越來越快,緩沖期也就此結束。今后,人口負增長對勞動力、人力資本、資本回報率、生產率提高速度等的影響將會加倍呈現。
蔡昉強調,未來經濟增長從供給側應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蔡昉提到了高方案和中方案,高方案指改革方案帶來的紅利使得潛在增長力高,中方案指一切相對保持過去連續的方案。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則是,未來可能需要花高方案的努力,取得改革紅利,得到的結果卻是中方案預測的結果。
蔡昉表示,改革紅利的高方案就是全要素生產率有更快的提高。目前已有一系列的改革舉措,都可以實實在在地帶來改革紅利,提高生產率。“第一,我們要承認,我們今后的增長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二,這個努力是可以做到的。”蔡昉明確指出。
而需求側的變化則是新的挑戰。蔡昉指出,居民消費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常態化的制約。潛在增長率可以通過努力,實現合理的增長速度區間,而需求方面的保障是決定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的關鍵。從國際經驗看,人口進入負增長一般伴隨著總消費超過總儲蓄。并且,居民的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呈U字型曲線,轉折點則是在老齡化達14%時。而在2021年,我國老齡化已超過了14%。因此,伴隨著人口負增長,需求側的制約將會越來越明顯。對此,蔡昉提出,中國目前的消費率仍然較低,仍具有發展潛力。“我們可以利用一個趨同的潛力,實現加快提升我們的消費水平,打破需求側的制約。”
專家觀點 ②
中國經濟回歸常態軌道,有這三種情景
對于中國經濟回歸常態的軌道,蔡昉設想了三種情景。
其一,我國經濟遇到了磁滯效應或傷痕效應,即短期的沖擊所帶來的表現,會帶到今后的經濟增長常態或未來的潛在增長力中。蔡昉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部分沖擊效應已經發生,如產業鏈受損甚至斷裂,部分企業倒閉、未倒閉的企業資產負債表遭到損害等。對此,蔡昉認為,應該鼓勵創業,修復供應鏈,消除消費能力下降、消費傾向下降的障礙,解決磁滯效應。
其二,我國經濟未受到很嚴重的磁滯效應影響,而是回到了原來的水平。但蔡昉指出,“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不應該心滿意足,因為我們還是付出了代價的……要把一些危機的結果為我所用。不管怎么說,我們不甘心回到原來,我們要利用它。”
而妥善利用創造性破壞的結果,則是蔡昉設想的第三種場景。借危機的結果營造全新的競爭環境和增長動能,從供需兩側推進改革。
蔡昉提到,過去的沖擊使得低效的產業、過時的產能或者夕陽的行業遭到了破壞,從總量上會有損害,但在結構的質量上卻擁有了更強的生產力。
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實習生 吳琳
責任編輯:吳劍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