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曉波:“精英”和“無用論”
來源:吳曉波頻道
人生苦短,當做有價值的事,做讓自己喜歡的人,當與堅定而性感的思想、文字、音樂和人同行。
文 / 吳曉波
“前后語境都被省略了,這是碎片化時代的代價,你忍忍。”上周二,張鴻在微信里回復我。
4月下旬,《財新視聽》的總編輯張鴻來杭州拍一個視頻訪談,幾天前播出,引發了一場關于“精英”和“大多數人無用論”的爭議。
我請張鴻調出原始的聽打稿。
引發爭議的內容,是我們在討論“碎片化時間里能否學習知識”這個話題時的部分對話——討論碎片化,最終卻被碎片化所撕咬,想想也是挺反諷的。
我把前后文本原錄如下:
主持人:現在確實是有這樣的需求。需求端希望有快節奏的知識,迅速來填補。但是反過來它會不會對知識的供給也產生影響?
吳曉波:我認為不會。你仔細想,有一件事情很難被改變,就是人被手機占有的時間還在增加。你就算算看,從早上起來看手機,一天平均5到6個小時,你就量化分析一下看,這5到6個小時是怎么分配的,很多人可能是看抖音,打游戲,發朋友圈,聊天。如果小時的長度是不可被改變的話,那就剩下來一個問題:在5到6個小時里,你能不能拿出10分鐘來聽知識付費呢?
如果他學習之后,就可能會去尋找圖書,我有蠻多讀者就是這么過來的,他就是聽了音頻,或者聽了知識付費產品以后,去反向購買圖書,它是個路徑問題。
其實你想想,人本質上就是個碎片動物,只有很少的時間處在結構性思考的狀態,我們每個人都一樣。人對自我的要求慢慢會結構化,但這個結構化的路徑可能會不一樣,像我們可能不需要通過知識付費這個路徑完成自己內容的結構化,但可能有些人對他來講就是一個好的路徑,你想他如果10分鐘不看知識付費,你認為他會去讀書嗎?
主持人:那也不會。
吳曉波:刷抖音還不如看知識付費,我覺得是這樣。
主持人:所以你其實是利用了人的習慣性的這樣一個東西,或者是現在這樣一個習慣,然后把它作為一個切入點。但是對受眾來說,我已經聽了5分鐘了,我聽清楚了,我就不會再去看一段一段文章了。
吳曉波:也可能,也可能還會去看,文章內容還是不一樣。
主持人:這是令人擔憂的嗎?
吳曉波:不令人擔憂。
主持人: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聽,通過看視頻,然后改變了他看傳統文字的這樣的一個習慣,你不擔憂這個?
吳曉波:不擔憂,因為我覺得人大部分都是無用的人,我是個挺精英主義者的,對,我認為這個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時思考那么多問題。
主持人:所以從你的角度來說,你的定位其實也非常精準的,就那部分人。所以你對你的用戶分層是特別自信的,就是這些人嘛,就是喜歡你的,無論是音頻還是作品。
吳曉波:對,我認為可能還是蠻少數的人,肯定全國一年就幾十萬人吧。
主持人:所以你服務的對象就是在這幾十萬人里。
吳曉波:對,所以你問我破圈,我就懶得破圈,我這幾十萬人服務好就挺好了。然后你愿意來你就進圈,我也就不出去了,這是我對圈的想法。
主持人:如果你這個圈嚴謹地給它一個定義的話,這個圈大概是一個什么圈?
吳曉波:就是我們講的崇尚商業之美,樂于奉獻共享,反對屌絲文化,就我們早年定的那個價值觀,只要你認同這部分人,你認為商業是件骯臟的事情,賺錢這件事情是一件侮辱我的事,你趕快走,千萬別來;你認為我就是個屌絲,你也別來,對,我們認為不需要這樣的人。
主持人:你能不能意識到,如果你下沉的話,你的市場會更大。
吳曉波:我不需要,我下沉它干嗎呢?
主持人:即使它的市場會更大,是嗎?
吳曉波:也未必會更大,就跟人喝茅臺一樣的,20多歲的人,跟他喝茅臺喝不了,40多歲的人,自己就會喝。人到一定的時候,對自我有更高的要求以后,他就可能說我對商業感興趣了,或者我愿意進入到這樣的一個社群了,他自然就會進來。
我相信向上的力量,我認為人是在不斷成長的。這個成長,有些人在助推他,有些他自然會成長。你說所謂的下沉是說我到下面去,我來助推你,做不了這個事情。第一,人如果裝睡,醒不過來的;第二,它就有一個催熟的過程。
相對來講,做自己是挺重要的,因為,我認為最大的關鍵是這個市場是無法迎合的。
有人說,主持人給你在不斷地挖坑,我倒不認為,敦厚的張鴻沒有那份心機。若有誤讀,責任全數在我。
任何文本,若脫離一定的語境,則都可能顯得很夸張和粗暴,甚至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意義。
關于精英主義——
這是一種思想理論。它認為,在人類的文明進步中,確乎有少數人在關鍵的時刻,扮演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社會有分工,不可能所有的人思考所有的問題,有人勞于力,有人勞于心,萬事有專業,工作無貴賤,價值有高低,分配會不同。
在西方,精英主義論最早體現于蘇格拉底,到近世則有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論。在中國,既有“有教無類”,又有“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即便“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說的也是“王侯將相”是精英,但人人可以努力而得之。
再譬如,最近很受歡迎的《覺醒年代》,它講述的就是在一個暗黑年代,一群年輕的知識精英覺醒及犧牲的故事。
在經濟思想上,孟子曰:“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先生所謂的有恒產者,大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新中產吧。
我厭惡“屌絲”一詞。我反對屌絲文化。2015年9月,我寫過一篇《論屌絲》,今天再次附在這里,我堅持文中寫下的每一個字。
關于“大多數人無用”,從當時的對話語境看,非常地突兀。如果沒有,完全不影響上下文的意思。
我無意冒犯“大多數人”。它被刻意放大,我很無奈。
其實,這些年,我常常在技術創新的話題上,討論“人的無用”,它指的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大數據等正在快速地替代很多勞力型工種和知識能力。一個人若不進步迭代,則會變成“無用之人”。
2017年,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也警告說:
隨著人工智能加速進化,未來99%的人類將變成無用之人。
所以,我們討論的是產業和技術意義上,人的部分能力的無用化趨勢,而不是哲學或歷史學意義上的“無用”。那不是我的專業。
我不懼怕任何爭議,人各有志,人各有識,我們俱是可悲之人。不過,被卷入輿論的漩渦,當然算不得一件愉快的事情。
就在前日,深夜看維珍銀河的直播,70歲的理查德·布蘭森捷足先登,開啟了人類商業太空之旅。
船票真的不貴,貴的是“即便不返,也不后悔”的決心。
在看直播的時候,我想起了商業史上的那些企業家精英:電燈與愛迪生,電話與貝爾,汽車與卡爾·本茨和亨利·福特,電腦與托馬斯·沃森和比爾·蓋茨,手機與喬布斯,以及正與布蘭森競爭太空之旅的馬斯克和貝索斯。
商業的創新冒險,以及對之的觀察和記錄,是多么令人振奮的事業呀。人生苦短,當做有價值的事,做讓自己喜歡的人,當與堅定而性感的思想、文字、音樂和人同行。
一念至此,胸襟為之一開。
責任編輯:王蒙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