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俊慧
區塊鏈不等于代幣,NFT不等于數字貨幣。
2021年7月12日,2020歐洲杯在今日清晨落下帷幕,意大利憑借點球完勝英格蘭捧得歐洲杯。最終C羅奪得2020歐洲杯得分王,并捧回史上首個區塊鏈獎杯,同時,支付寶也向1600個競猜活動優勝用戶發放同款數字獎杯。
據介紹,數字獎杯是一種數字藏品,通過螞蟻鏈技術,將實體得分王獎杯進行鏈上存證并限量發放,它們作為數字載體,代表了實體獎杯的單個復制品,寓意歐足聯和支付寶希望支持更多人——無論身份地位,都能享受足球快樂,并成為得分王。
由于數字獎杯采用了NFT技術,被猜測是一種“代幣”發行。但是從玩法規則上看,它的確與現行NFT項目有很大區別。
那么,NFT技術本質到底是什么?數字獎杯等數字藏品背后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1
出圈:比特幣等是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之一,但非全部
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具有不可篡改、記錄可追溯等特點,成為一種備受追捧的技術。
其中,因為比特幣、以太幣等采用區塊鏈技術的虛擬數字貨幣價格持續高漲,使得不少人誤認為區塊鏈就是比特幣。
事實上,這完全是對區塊鏈技術的曲解和誤解。
因為區塊鏈技術既可以用在類似比特幣等虛擬數字貨幣交易之中,也可以應用到其他對不可篡改、記錄可追溯等需求的場景。
比如,當前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正在逐步被推廣普及,其最具特色的應用場景是成為當事人與法院、法院與法院之間證據數字化流轉的支撐。
NFT(Non-Fungible Token)作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一種,也有被惡意炒作的嫌疑。
2021年3月11日,美國數字藝術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全球頂級的佳士得拍賣行以6934.625萬美元的拍賣價成交,創下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的第三高價,也將NFT概念推向新高潮。
很多人將NFT用來做某種類別的虛擬貨幣的代稱,甚至和虛擬貨幣相提并論,這有明顯誤導之嫌了。
NFT的中文翻譯為“非同質化通證”,因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概念和應用大行其道,有的人也把NFT稱為“非同質化代幣”,這或許是誤解產生的根源之一。
首先,NFT作品作為采用NFT區塊鏈技術的作品,其在鏈上給數字作品生成一個無法篡改的獨特編碼,確保其唯一性和真實性。NFT本身并不是交易的對象,通過NFT技術來實現上述作用的數字商品才是被交易的對象,相應價值也是由數字商品來實現的。
其次,NFT可以應用于不同種類的數字資產,比如NFT的數字藝術作品、NFT演出門票、NFT的證照和NFT音樂等。Token并不一定是幣,在非區塊鏈技術領域里,也較多利用token來實現密鑰的驗證等。
最后,NFT是對數字作品權利內容和歷史交易流轉信息進行記載的非同質化電子憑證。NFT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拆分性,不以融資為目的發行,不具有等價交換物特征,因此與同質化代幣(例如各種虛擬貨幣)是本質不同的。
NFT的特性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一般等價物或統一的記賬單位,因此也不可能成為虛擬貨幣或代幣。
2
清源:NFT或成數字作品版權保護的最佳方案選擇
NFT不是最近才有的概念,經歷過一個起伏周期,直到2021年因拍品價格高昂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其中,數字藏品概念或應用最具代表性。
不論是吸引全球關注目光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抑或是支付寶推出的區塊鏈獎杯、敦煌NFT皮膚,科普NFT等。
這些新形態的作品,最大的好處是解決了作品創作與署名確認、作品發行數量與盜版防范的難題。
以數字獎杯為例,它是通過螞蟻鏈技術,將實體得分王獎杯進行鏈上存證并限量復制的數字收藏品,可以保存、欣賞,既不可以轉贈,也不可以買賣。
據支付寶提供的NFT數字作品權益說明,NFT版權由發行方或原作者所有,除另行取得版權擁有者書面同意外,用戶不得將NFT數字作品用于任何商業用途,這也與外界火熱的NFT數字作品有所不同。
簡單說,盡管技術上NFT作品可以買賣、轉贈,但也可以通過技術或規則等方式,在一定時期內限制其買賣、轉贈等。
這樣做的好處,莫過于不讓瘋狂的資本過早打亂了新型數字作品的流轉體系,可較好維護此類作品的收藏性價值,而非交易性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傳統互聯網時代,不論是文字作品,抑或是音視頻作品,采取簡單的“復制粘貼”就可以對相應作品發行數量實現突破,并讓著作權人無法實現對相關作品未經授權的使用、復制實現有效管控。
其結果必然是,作品原創的創作熱情受到打擊,原創作品的含金量被打折扣,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應該說,NFT技術通過在區塊鏈上對數字文件進行標記化,能夠厘清權利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NFT重新定義了數字作為資產的產權、價值及交易,建立起新的創作人、投資人及交易平臺的體系。
因此,NFT所帶來的最大改變不是引入代幣機制,不是被炒作的無限制交易,而是重新定義了數字時代文化、藝術等虛擬商品的消費模式,讓更多好內容的版權被更好的保護,進而用更強互動性的方式欣賞收藏,激發更多人參與創作,只要有才華就會被看見,也賦予更多數字藝術品旺盛的生命力。
3
監管:厘清創新與惡意炒作邊界,加強監管勢在必行
厘清NFT的本質,可以明顯看到,近兩年加上NFT就可以把物品賣到百倍甚至千倍,并不合理。因此,這些只能被視為炒作。
更具體來說,NFT其實改變的是一種邏輯:利用稀缺性、可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將數字作品進行鏈上保存和流轉,并將分成協議提前寫入智能合約,增加藝術作品流動性的同時,也使藝術家能在后面無數次的轉賣都能獲得分成,享受其藝術創作所帶來的成長價值。
回歸NFT作品探索,螞蟻鏈技術支持的數字獎杯、敦煌IP設計而成的NFT皮膚,實際上都是基于標準化實物基礎上的再創作,為更多有明確收藏價值的作品與創作人,提供更好的互動方式和商業化可能性。
走向傳統產業,是NFT必然方向。NFT是加密技術最漂亮的一次落地。從數字商品(如存在于虛擬世界中的物品)到現實世界中物理資產的產權(如服裝或房地產)都可用 NFT 表示。
目前,NFT已在實物產權和商業模式中不斷探索,并展現出潛在的巨大能量。
而未來是數字化世界,必定出現越來越多數字原生內容、商品,新一代人群更是數字原住民,NFT或許能成為迭代內容新消費模式最好的選擇。
但眼下,作為一項技術,如何能避免被惡意炒作,發揮它正面價值,是當前最值得關注的事情。
NFT的市場潛力巨大,難免可能被投機者或黑灰產利用,被用于炒作,因此需要監管部門盡早劃清紅線,出臺相關數字商品的行業發展規范指引,從而使相關產業能夠在規范的前提下健康長期發展。
當然,對于從事NFT作品試水的平臺來說,也需要反復說明提醒,才能讓用戶將NFT與代幣發行相區分。
否則,在監管看不清、媒體及公眾被誤導下,即使是很好的技術或概念,也會被惡意炒作所毀掉。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關注互聯網、知識產權及電子商務等相關政策、法律及監管問題。)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