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底撈被質疑抄襲上熱搜 火鍋界CP組合的相愛相殺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麥當勞與肯德基,寶潔與聯合利華,每個行業里似乎都有那么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相互競爭,也在競爭中相互成長。
最近因“抄襲”風波被并提的海底撈與巴奴,何嘗不也是“競合伙伴”?
競爭,毋庸置疑,在火鍋這個餐飲大類別里,兩者適逢敵手;合作,各有優勢的雙方互相學習,并在學習中相互成長,一個從服務到產品,一個從產品到服務。
這對“競合伙伴”最終所指向的都是消費者,是中國千千萬萬的食客。海底撈、巴奴、消費者,這場“競合”導向的是三方的勝利。
海底撈涉嫌抄襲
9月15日,一篇以海底撈粉絲名義發出的質問文章在社交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在這篇文章中,他直指最近在鄭州某海底撈門店就餐時發現其“活體黃豆芽”、繡球菌、毛肚、茴香小油條、嫩滑鴨血等幾道菜,與巴奴火鍋極為相似。
其中,海底撈的活體黃豆芽,巴奴2018年1月就已推出;繡球菌,采取的都是罐裝的呈現方式,而這道菜巴奴五年前就已推出。
“都說海底撈的服務被無數人模仿,現在它模仿起巴奴的產品也是毫不手軟呀”,這名用戶表示,“雖然產品不是海底撈的特色,但是在菜品上起碼也得用用心吧,這樣直接把人家的產品模仿搬了過來,連擺盤方式都不變,一點沒有創新,這讓我們這些老顧客也太失望了。”
火鍋和海底撈無愧是餐飲界首屈一指的大IP,這篇文章發出后,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的人站這名海底撈粉絲,“海底撈自砸招牌”,“海底撈保持原來的樣子就好了!抄襲就過分了吧!”“海底撈有點創意枯竭了嗎”……一系列對海底撈的質疑接踵而來。
有的人則認為事不至此:“我覺得還好吧,菜品也有專利??”“現在一個火鍋也像服裝時尚品牌說抄襲?!”“很多人批判海底撈抄襲,個人認為抄襲界限不明,沒有一個標準”……
的確,在抄襲與反抄襲之風盛行的當下,沒想到“抄襲”也侵入了餐飲界。先是鄭愷火鍋店因抄襲上了熱搜,再是海底撈陷入抄襲巴奴的爭議,為何受傷的總是火鍋?
美團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告2019》顯示,近兩年餐廳倒閉率超過70%,而火鍋行業,競爭更為激烈,且火鍋行業由于其自身的行業特性,產品趨同性高、相似性高。
而且與餐飲行業常見的商標抄襲不同,海底撈、巴奴此次所涉及的產品、外觀并沒有明確的抄襲界定劃分。天眼查顯示,海底撈、巴奴均尚未申請菜品相關外觀專利。
服務主義與產品主義的交鋒
在外界議論紛紛時,9月17日,巴奴對此次涉嫌被抄襲事件進行了回應:“我們也非常歡迎海底撈加入巴奴產品主義的陣營,共同為顧客提供健康、美味的好火鍋。”
在這則聲明中,巴奴強調了自身的“產品主義”與海底撈的“服務主義”。此次疑似抄襲事件,確實可以看做是海底撈服務主義與巴奴產品主義的碰撞。
以“學不會”聞名的海底撈,確實是以服務見長,在顧客等餐區提供各種小食,甚至美甲等服務;就餐時,顧客可以感受到服務員工無微不至的問候,一個人就餐時會放一個玩偶陪你,“需要幫您……嗎”這樣的問候貫徹就餐始終。
雖然被稱為“學不會”,但海底撈的服務還是引來了眾多的學習者,其中就包括巴奴。“巴奴剛進軍鄭州時,是很艱難的,作為后入行者,你要亦步亦趨學海底撈。”巴奴掌門人杜中兵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最開始巴奴全面學習海底撈的服務,比如送皮筋、眼鏡布,比如舞面。
“巴奴的服務完全抄襲海底撈吧,也是送小孩玩具雞蛋羹,之前都是沒有的。還有自選小料也是抄襲海底撈,之前是單點。”有消費者如此反饋道。
但學來的終究是學來的,到不到精髓另說,只亦步亦趨地學便無法超越。因此,2012年,即全面學習海底撈的三年后,巴奴提出了產品主義,將自身與海底撈的服務主義相區隔,并提出“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
如今幾年過去,一方面海底撈的服務為行業內大多數商家所學,服務主義本身的競爭優勢減弱,一方面巴奴在產品主義下快速發展,曾經的學習者與海底撈這個曾經的被學習者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交鋒。
此次抄襲糾紛,正是雙方交鋒的掠影。以此次所涉及的鮮鴨血為例,三年前雙方曾在這一產品上進行輿論交鋒,海底撈于2017年9月23日發文解釋稱自己為何不賣鮮鴨血而只賣血旺,7天后巴奴發文解釋自己為何能賣鮮鴨血——當年巴奴研發出了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鮮鴨血。
而最終,從此次糾紛來看,鮮鴨血還是出現在了海底撈的餐桌上,“開創了服務主義的先河,如今又專注推出顧客喜愛的產品”,巴奴在聲明中如此寫道。
“以前人人都模仿海底撈的服務員,現在海底撈開始模仿別人了”,有消費者如此感慨道。是否抄襲如今尚無定論,但此次糾紛足以說明產品主義正大行其道。
三方獲益的競合
商業世界里,像海底撈、巴奴這樣的競對,顯然并不少。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麥當勞與肯德基,先來者與后來者,學習者與被學習者,競爭者與被競爭者,它們的關系從來復雜。
以簡單的語言對其進行概括,“競合”伙伴該是一個相對恰當的詞匯。商業世界固然你死我活,但在你死我活、各自招式頻出的競爭中,企業也能相互學習、相互成長。
以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為例,兩者關系正是從競爭轉向競合。上世紀50年代末,處于落后地位的百事可樂通過推出大容量“家庭裝”、口味盲試等手段使自己成為可口可樂最大的競爭對手;70年代開始,受到百事可樂競爭壓力的可口可樂以降價等方式開始回擊。
此后雙方你來我往,展開激烈的營銷、產品戰,但帶來的只能是各自利潤水平的下滑。1989年,雙方均將軟飲料價格提高3.3%,價格戰至此結束,雙方也階段性地走向合作,在鞏固各自市場份額的同時,提升利潤。
1999年,經濟戰略研究專家詹姆斯·穆爾在《競爭的衰亡》中提出:“企業競爭不是要擊敗對方,而是要聯盟廣泛的共同力量創造新的優勢。”
如他所說,對一切企業,哪怕是處于競爭中的企業來說,斗倒對方都不應該是目的,企業的最終目的只會是自己的利潤和發展。這正是“競合”思想的由來。
對于此次糾紛所涉及的海底撈和巴奴來說,餐飲市場、火鍋市場仍然無限龐大且零散,哪怕略占優勢但誰都不能說自己是毫無爭議的霸主,外有強敵環伺,內有發展之危,合理競爭,并在競爭中學習對方優勢,加速自身的成長才是當務之急。
如此“競合”,獲益的當然不只是雙方,還有千千萬萬的的消費者。畢竟對于消費者來說,好吃才是主要的。
“兩家都有自己特別風味和服務質量的火鍋店,各有千秋,對于食客而言,味道和服務才是最重要的。”火鍋市場之大,從來不會只有一種可能,也不會只有一個勝利者。
結語
產品和服務孰重孰輕,千萬人或許有千萬種答案。中國這個美食大國不乏挑剔的食客,也不乏探索欲滿滿的商家,只要為市場認可,便有其存在與壯大之理由。
當然,一個行業里誰也不會持續領先,能夠持續領先的只有不斷創新與一直滿足食客所需的人。
責任編輯:尹悅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