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透支品牌的同仁堂:質量問題頻發 分支機構良莠不齊

正在透支品牌的同仁堂:質量問題頻發 分支機構良莠不齊
2020年09月03日 06:59 礪石商業評論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正在透支品牌的同仁堂 | 礪石

  礪石導言

  老字號中的金字招牌同仁堂,本來是通過迭代實現品牌優化升級的佼佼者,現在卻進入每一次創新都讓人覺得兇多吉少的循環之中。問題出在哪里?

  劉戈 | 文

  張軍智 | 編輯

  最近,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又因為賣咖啡上了熱搜。枸杞拿鐵、羅漢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諾……這些融入傳統中草藥的新式咖啡,激起了網友熱烈的討論。“喝最養生的咖啡,熬最長的夜”,隨著各種段子的轉發,同仁堂頗有“出圈”之勢。

  同仁堂是中國存續時間最長的著名品牌,不是“可能”,沒有之一。

  從1669年建立,350年來,雖然歷經坎坷,但屹立不倒并不斷成長壯大。近年來,這塊歷久彌新的金字招牌卻屢遭蒙塵,咖啡能讓同仁堂品牌更香,還是在“品牌透支”的路上又邁出新的步伐,現在還難以判斷。

  與此同時,隨著上半年業績公布,同仁堂被股民授予“醫藥板塊最差公司”的“殊榮”。北京同仁堂集團的主體,上市公司同仁堂股份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3.79億元,同比下降14.41%,營業利潤同比下降39.99%,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兩項業務雙雙下滑。在醫藥企業因為疫情大多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同仁堂卻要用“受疫情影響”導致業績下滑來為業績做解釋,頗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同仁堂本來是通過迭代實現品牌優化升級的佼佼者,現在卻進入每一次創新都讓人覺得兇多吉少的循環之中。問題出在哪里?

  1

  “從品牌聚能”到“品牌透支”

  創立于清朝康熙年間的同仁堂,無疑是老字號中的金字招牌。當年電視劇《大宅門》的熱播,更是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句同仁堂的品牌宣傳語家喻戶曉。

  自1992年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組建成立以來,同仁堂一直保持著年均20%的增長速度,與云南白藥、片仔癀、以及東阿阿膠并稱為“中藥四虎”。遍布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800多家北京同仁堂藥店,讓同仁堂中國傳統醫藥龍頭的地位不斷彰顯。同仁堂進入“品牌聚能”時代。

  但近幾年,同仁堂藥品質量問題頻發。早在2016年,就因質量問題被點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黃等多個品種。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22份不合格中藥飲片名單,同仁堂也位列其中。2018年,“回收過期蜂蜜”事件曝光,導致市場監管總局直接撤回同仁堂“中國質量獎”稱號。

  與此同時,同仁堂的業績也出現下滑,2019年更是出現了十幾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中成藥生產總量較上年同期下降約20%以上。

  頻發的質量問題,多少影響了同仁堂的品牌聲譽,但其業績下滑,雖然有行業因素,但也是長期“品牌透支”的必然結果。

  企業品牌的延續,除了品質和口碑的長期積累,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會有“品牌聚能”期。企業規模的擴張,是品牌聚能的最直接路徑。當企業進入品牌聚能期,如果質量、管理能和規模擴張差不多同步提升,那么品牌將邁上新的臺階。但更多的企業,在品牌聚能期,由于發展速度過快,在各方面留下漏洞,會很快從品牌聚能期進入品牌透支期。

  品牌透支表現在五個方面:質量透支、管理透支、品類透支、機構透支和模式透支。同仁堂的品牌透支主要體現在后面兩項——機構透支和模式透支。

  所謂機構透支,是指公司在主營業務領域有眾多的獨立法人機構。各自業務甚至有大量交叉,良莠不齊的分支機構對品牌缺少忠誠度,根本不愛惜品牌,只會從品牌索取而不能給品牌以回饋。

  同仁堂品牌旗下現在有三家上市公司,上百家子、孫、重孫公司,而這些公司中的絕大多數是控股公司,合并報表,共享品牌。近年來,包括蜂蜜事件在內的眾多質量丑聞的主角都發生在各下屬分支機構。數量眾多的分支機構、繁復的股權結構非但不能提升管理效率,更成為品牌透支的最佳土壤。

  所謂模式透支,是指公司嘗試新的商業模式,但如果戰略不夠清晰,管理不夠到位,導致失敗,最后對公司品牌產生損耗。一方面,目前中國進入消費主導經濟時代,并向豐裕社會邁進,嘗試商業模式迭代對企業來說是巨大誘惑,同時也是迫不得已的選項。在商業被互聯網全面改造的背景下,同仁堂卻反向進入陳舊且社會口碑灰色化的直銷領域,這種所謂模式突破十分令人費解。況且,作為一家國有企業,同仁堂在直銷領域除了品牌口碑沒有任何競爭優勢可言。對品牌純屬透支。

  2

  突圍之路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傳統中醫“把脈問診”、“開方抓藥”模式越來越沒有成長空間;而中成藥市場也步入標準化生產,逐漸代替“手抓稱量”的傳統模式。而這兩塊(中醫診療、中成藥),恰恰是同仁堂原來最核心的業務。

  在核心產品方面,同仁堂旗下的五大核心系列產品——安宮牛黃系列、同仁牛黃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絡系列、六味地黃系列、金匱腎氣系列,均無專利,也不是保護品種,在競爭中只有品牌優勢,沒有技術優勢。

  再則,同仁堂藥店主營的高檔保健品,多以禮品形態存在,屬于低頻產品,消費者的復購率不高。

  同仁堂意識到了自身的困局,近幾年來一直在尋求突破。

  早在2001年,同仁堂成立同仁本草亞洲護膚中心,大舉進軍藥妝領域。之后,陸續推出麗顏坊、同仁草本和伊妝三個系列化妝品,以及一些洗浴日化產品。

  按理說,同仁堂做化妝品是有獨特優勢的:一方面,傳統老店品牌支撐,宮廷傳承本身就能成為傳播噱頭;另一方面,同仁堂有自己的藥材基地,能為化妝品研發提供上乘的物料。

  但很可惜,同仁堂過于著急,成立了一堆合資公司,推出各種品牌的藥妝,不同產品各自為戰,非?;靵y。到2008年,同仁堂藥妝收入僅為2000萬元,而同類藥妝品牌佰草集銷售額超過3億元。2009年,同仁堂藥妝退出藥房,選擇走美容院線,最后也以失敗告終。

  2015年,同仁堂再次跨界,推出同仁堂涼茶和瑪咖烏龍茶兩款草本飲品,涼茶每罐310毫升,售價5.5元,烏龍茶更高達8.5元,而深耕品牌多年的王老吉和加多寶,平均價格在3.5元左右。雖然同仁堂涼茶添加了羅漢果、桑葉、涼粉草、淡竹葉四種藥材,但似乎不足以彌補價格上的差異,更難以在王老吉與加多寶的壟斷市場下殺出一條路。

  2017年,同仁堂又拿下了直銷牌照,開始了大規模的直銷模式運營。商務部報備審批通過的直銷產品有52款,包括靈芝孢子粉提取物膠囊、透明質酸海洋魚膠原肽粉、阿膠參鐵口服液、怡靜口服液、玫瑰參酮片、茶多酚維C膠囊等保健品,這些產品與此前問題迭出的國內直銷企業的產品線高度相似。

  在中國,直銷商業模式始終籠罩在社會聲譽不佳的陰影之下,有關直銷的負面新聞在商業領域總體負面中占比極高。將百年醫藥品牌,置于風險性極高的保健品直銷模式之下,這是同仁堂品牌透支的一次跨越式邁進。

  這些年來,同仁堂嘗試了各種跨界,既有上述和中藥材有較強關聯的,也涉足了母嬰、日化等弱關聯性的行業,但這些戰略除了掀起話題,并沒有做出好口碑的產品,也沒有真正為品牌突圍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歸根到底,同仁堂的每一次跨界,都是在追熱點、跟風,什么火就去跨什么,并沒有真正研究自己的核心價值,去尋求最契合的突破點。

  3

  咖啡能否成為良藥?

  同仁堂咖啡店的官方名稱叫“知嘛健康”,屬于同仁堂健康的新零售業務。這一次在品牌的使用上,沒有直接使用同仁堂的品牌。這種界線,一方面為了回避年輕一代對中醫藥的疏離感,另外一方面也是沒有把同仁堂的品牌商譽全部押上去,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北京富力城的同仁堂咖啡店去年10月開業,上下兩層面積近500平米,一樓是咖啡、飲品、零售綜合體驗區,除了草本咖啡,也提供潤肺茶、黑枸杞葡萄柚等非咖啡類的飲品。零號店占地四千多平米,從建筑外觀到空間設置,都充滿“網紅”潛質。

  說起來,這已經不是同仁堂第一次嘗試跨界。近年來,這個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醫藥品牌,一直在試圖突破自己舊有的格局,尋找千禧時代的新蛋糕。最新推出的養生咖啡,則是同仁堂尋求品牌年輕化的一次嘗試。隨著95后、0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品牌年輕化成為企業繞不開的課題,尤其是歷史悠久的老字號。

  根據知嘛健康自己的說法,賣咖啡只是一個引子,同仁堂真正的目的,是線下門店二樓理療區和三樓的診療區。公司的信心來自網紅店時代的“大流量”——目前雙井店的客流量能達到每天500-1000人次,“在大流量中,一定存在有健康問題的消費者,他們需要深度的咨詢及醫療。”

  知嘛健康的經營方式也在向年輕人靠攏。門店采取線上引流,通過建立社群產生“裂變”。醫師、咖啡師在線錄制直播,通過視頻社交平臺吸引流量。公司最終的目標,是打造大健康生態,將同仁堂門店、藥店、中醫館、體驗機構等資源全部接入平臺,“成為亞健康慢病領域的數據公司”。

  那么,這一杯咖啡,能否成為品牌突圍的良藥?

  聽上去,同仁堂似乎踩中了當前商業的眾多熱點:泛健康、網紅店、新零售、大數據......但這些內容,對同仁堂的核心業務是加強,還是削弱?

  這些年來,同仁堂在藥品研發創新上一直缺乏亮點,除了吃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這些傳統配方的老本,幾乎沒有可打的新產品問世。身為政府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即不高又不新,基本坐吃百年品牌紅利。同仁堂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比,自2008年以來一直維持在0.5%-1%左右,遠遠低于高新技術企業3%的下限。反觀其他醫藥行業,例如恒瑞醫藥,2019年研發費用率達到16.73%。近年來同仁堂研發費用比例雖然提升到1.6%左右,但依然處于醫藥領域墊底的位置。

  產品研發跟不上,品牌缺乏核心關注點,或許才是同仁堂“病急亂投醫”的根本原因。相比于其他中醫藥企業,云南白藥把“傷科圣藥”做到了極致,從止血粉做到牙膏,做出了非常清晰的產品線。片仔癀則在“熱毒腫痛”領域做出口碑,片仔癀系列藥品營收占比高達38%,日化等延伸產品僅占10%。而同仁堂無數次大手筆的投入,都花在與核心業務弱相關的領域,在研發上投入薄弱,管理和營銷費用卻高居不下。對于一個醫藥企業,這無疑是舍本逐末。

  當然,作為一家三百多年的老字號,能夠放下身段,擁抱新生事物,是一種值得贊賞的態度。但是,品牌年輕化,不僅僅是迎合新一代消費者,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保有源源不斷的產品生命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2-25 深科達 688328 --
  • 02-24 永茂泰 605208 --
  • 02-24 海天股份 603759 --
  • 02-23 順控發展 003039 5.86
  • 02-22 德固特 300950 8.41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