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璐
[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27只三年期產品自成立至今的累計收益率均為負數,七成產品累計虧損超過20%。 ]
近年來,為引導投資者長期投資,減少“追漲殺跌”行為,帶持有期的基金產品不斷涌現。但據記者觀察,因業績不佳,部分投資者的體驗感并不如預期。隨著不少“三年期”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陸續屆滿,業績表現和持有體驗也引起了市場討論。
據第一財經梳理統計,在全市場65只三年持有期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不同份額合并,下同)中,有10只產品的首個三年運作期已屆滿,區間業績首尾差距超過70個百分點;此外,在今年陸續到期的10只產品中,部分產品至今虧損幅度超過20%。
而2021年以來成立的產品業績更為堪憂。其中,2021年成立的“三年期”基金“全軍覆沒”,截至5月24日的累計回報均為負;去年成立的產品中,半數跌超10%,還有產品凈值已跌去三成。
3年“持有期”仍虧錢?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在基金全稱中帶有“三年持有”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共有65只(包括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和平衡混合型基金,且僅計算初始基金)。目前,已有10只產品完成了首個三年運作期。那么,這些產品都賺錢了嗎?
整體而言,雖然產品之間的區間收益率有明顯分化,但有8只產品在三年運作中實現了正收益。其中,業績表現最好的是安信價值驅動三年持有,運作期的區間業績為60.6%;而于前不久(2023年4月17日)屆滿的南方瑞盛三年混合A,區間回報為-10.22%。簡單計算可發現,這些產品首尾相差已經超過70個百分點。
此外,東方紅啟東三年持有混合、興全社會價值三年持有混合、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混合A區間收益均超過40%。不過,從日線圖來看,上述產品的基金凈值也并非“一帆風順”。例如,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混合A的單位凈值最高達到1.8501元,也曾跌至0.952元。若通過普通基金“追漲殺跌”,踩中節奏有一定難度。
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20年成立的還有10只三年“持有期”基金產品,它們將于今年陸續迎來首個三年運作期屆滿。不過,從目前的業績表現來看,超過半數產品自成立以來仍呈現虧損狀態。
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自成立以來累計實現正收益的僅有3只產品,分別是匯安泓陽三年持有期混合、泓德瑞興三年持有期混合和中歐嘉和三年混合A,三者自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率均不足10%。
而跌幅超過20%的三年持有期基金同樣也有3只,分別是興全合豐三年持有混合、廣發睿選三年持有期混合、易方達高質量嚴選三年持有混合,三者分別在今年8月、11月和12月到期。其中,易方達高質量嚴選三年持有混合是由明星基金經理蕭楠管理,基金合計規模為122.8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易方達基金副總經理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混合、東方紅資產管理基金經理孫偉管理的東方紅智遠三年持有混合、博時基金沙煒管理的博時研究臻選持有期混合A均將在今年6月陸續迎來三年運作期屆滿,目前上述產品的累計收益率為-1.9%、-0.61%、-4.63%。換言之,留給這些產品凈值回正的“時間”不多了。
高位發行幾近“全軍覆沒”
事實上,相較于2020年及以前成立的產品,2021年以來成立的三年持有期基金產品表現得更為“慘烈”。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21年期間,市場共成立了27只“三年持有”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包括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和平衡混合型基金,且僅計算初始基金),截至目前,上述產品“全軍覆沒”。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27只三年期產品自成立至今的累計收益率均為負數,七成產品累計虧損超過20%。
對比指數來看,截至5月24日,上證指數自2021年以來累計下跌7.73%。這也意味著,在上述基金中,仍有大部分主動權益類產品的區間收益率跑輸指數。
此外,去年成立的17只主動權益類三年持有期產品,業績就已經拉開了距離。目前,僅有2只基金產品至今取得正收益,分別是大成匠心卓越三年持有混合A、景順長城研究驅動三年持有混合,累計收益率分別為8.49%、2.06%。
而業績已跌去一成以上的產品達到9只,其中,廣發基金鄭澄然管理的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期混合A、信達澳亞基金副總經理馮明遠管理的信澳智遠三年持有期混合A,以國壽安保盛澤三年持有混合A的累計跌幅均超20%。
國壽安保盛澤三年持有混合A是虧損最多的三年持有期基金。截至5月24日,該基金自2022年1月成立以來已有近16個月,累計跌幅達31.68%;其最新單位凈值僅為0.6832元。
“全球宏觀形勢復雜嚴峻,資本市場低迷,是造成這一批產品收益不佳的主要原因。”華南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以2022年為例,在內外部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下,全球資本市場已是風聲鶴唳,國內權益市場大幅震蕩,給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另一位中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人士也有類似觀點。他對記者表示,業績表現不佳與基金成立的時間節點有關,那些基金大多踩在市場相對高點成立。2021年基金行業呈現風格切換的分化行情,基金經理重倉的行業陷入調整后,挖掘個股收益也難上加難。
“夢想與實際仍有差距”
近年來,因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逐漸被市場重視,基金公司也不斷加大布局帶有“持有期”的主動權益類產品。記者注意到,因有“三年之約”,這些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明顯“高配”,大多是業內“叫得出名號”的基金經理。
“這種產品很難賣。”一家并未布局相關產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帶有較長鎖定期的產品,發行難度要比普通基金高一些,一般是頭部大廠或是具有號召力的明星基金經理,渠道和客戶都認可。”
對于已布局的基金公司人士而言,“通過‘強制’的持有紀律,一定程度上管住投資者‘總想交易’的手,用時間換空間,力爭獲得復利價值;同時,最短持有期的限制,能一定程度減輕頻繁申購贖回導致的流動性壓力。”華東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這有利于減少投資者不理性的短期行為,從而可能獲得較好的體驗。
不難發現,基金公司在布局三年期產品是出于鼓勵投資者長期投資,緩解“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痛點問題,以提高投資者的持基體驗。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部分業績虧損的持有者的體驗感并不如預期。
“我買的持有期基金虧得越來越多了。”一位個人投資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作為一名“小白”型投資者,他此前擔心自己在投資中“管不住手”,因此選擇了業內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持有期基金,但如今產品運作時間過半仍有不少虧損。
當問及在贖回業務放開后是否會選擇贖回產品時,該個人投資者表示,“會,而且以后可能不會買了。”在他看來,眼睜睜看著產品凈值下跌卻不能操作的感受其實并不好,“之前說不賺錢是因為拿不住,但拿滿三年也可能賺不到錢”。
“持有期產品能幫助投資者減少不理性的短期行為,但產品業績持續不佳會讓投資者不滿情緒的不斷累積。”一位具有長期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受訪時指出,產品業績好自然皆大歡喜,但在犧牲了流動性的前提下仍收獲負收益,投資者不僅內心難熬,也會不斷消耗對基金公司的信任度。
與此同時,記者在關于持有期基金投資的公開平臺中也看到了部分相似言論,例如“只要一放開立刻贖回,不管虧多少”,“虧了20%,已經得到了教訓”。事實上,這份壓力也傳遞給了渠道和基金公司。
“實際上我們也通過渠道或者面向自有客戶在進行調研和分析,發現大多數投資者對于回撤和波動的容忍度是比較低的。”前述華南基金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結合經驗和教訓,基金公司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做好管理。
他進一步表示,在資產端,需要基金管理人不斷提高主動管理能力水平,特別是要提升業績的長期穩定性和對回撤的控制能力,把投資者體驗融入自身的投資決策和框架中。
在負債端,也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更加深刻認識公募基金這種凈值化理財產品的特征,更加清晰地定位自身的收益預期與風險承受能力,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與匹配,在日積月累的投資理財中,逐步樹立更加科學理性的投資理念,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