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劃“閑錢生錢” 390家上市公司投資近千億元理財 投融和風控能力成關鍵

籌劃“閑錢生錢” 390家上市公司投資近千億元理財 投融和風控能力成關鍵
2023年02月17日 02:29 媒體滾動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以來,不少手握大筆資金的A股公司籌劃“閑錢生錢”計劃,進行理財投資。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月16日記者發(fā)稿,2023年以來,共計有390家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達968.39億元。

  專家提醒稱,應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現(xiàn)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投資者來說,更應多注意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具體資金結構,關注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投融資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上市公司籌劃“閑錢生錢”

  2023年以來,上市公司使用閑置資金進行理財?shù)膭幼鞑粩唷?/p>

  2月16日,萬里石披露公告稱,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短期閑置自有資金,在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擬使用公司及子公司自有資金不超過1億元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2月15日,太湖雪中天科技華密新材均發(fā)布公告,擬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月16日記者發(fā)稿,2023年以來,共計有390家A股公司已經購買了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達968.39億元。與此同時,有超過200家公司披露了公司理財進展。

  從理財產品類型看,年內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等。從認購金額看,結構性存款最多,合計認購金額達700.85億元,占比超7成;其次是存款、通知存款和證券公司理財,但分別合計認購金額均不足百億元。

  從所屬行業(yè)來看,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多集中于幾個行業(yè),即醫(yī)藥生物、食品飲料、汽車、計算機、基礎化工、機械設備、電子以及電力設備等行業(yè),還有不少新能源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購買了理財產品。

  談及購買理財產品的目的,絕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均表示,是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為公司及股東獲取更多回報。

  不少專家也表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有一定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現(xiàn)金管理行為。倘若這一行為規(guī)模有限、時期可控,有助于公司提升現(xiàn)金收益。”南開大學金融發(fā)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說道。允泰資本首席經濟學家付立春也表示,有些公司和行業(yè)現(xiàn)金流比較充裕,為提高公司的財務效率,會用閑置資金購買一些期限相對比較匹配,風險、收益相對比較平衡的理財產品,這其實是一種相對較正常的財務管理手段。

  大手筆理財行為頻現(xiàn)

  從購買金額來看,不少公司在理財產品方面都比較“大方”。有238家公司使用超過1億元進行理財,占比達61%,其中,有15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超過10億元,航發(fā)動力購買總額達37億元,目前位列首位,其次是妙可藍多江蘇國泰,理財金額分別為19.25億元和18.62億元。

  還有部分公司宣布即將豪擲數(shù)百億元進行委托理財。1月12日,海信視像公告稱,擬使用閑置自有資金委托銀行券商、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較低風險委托理財,額度上限不超過140億元。1月31日,九安醫(yī)療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擬使用最高額度合計不超過(含)2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自有資金進行委托理財和證券投資。

  多數(shù)公司深諳“不能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的道理,購買了多個理財產品。有273家公司購買了兩個以上的理財產品,占比達7成,15家公司購買了10個以上的理財產品,但對于理財產品的選擇存在差異,有的專注,有的選擇多元化。例如,航發(fā)動力購買的10個理財產品均為結構性存款,而一向熱衷于購買理財產品的唯科科技則購買了多達44個理財產品,購買數(shù)量暫居第一,理財產品類型包括存款、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銀行理財產品和投資公司理財?shù)龋摴?022年購買了多達523個理財產品。同樣位居A股第一。

  資金來源方面,年內A股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基本來自于自有資金和自籌資金,后者占比達65.49%。值得注意的是,如華密新材、朗科科技等不少公司購買資金來自閑置的募集資金或超募資金。

  “如果該上市公司是由于所投項目建設進度過長而出現(xiàn)募集資金短期閑置,此時購買理財產品也是為了提升閑置資金的利用率,從而提升公司業(yè)績來保障股東利益,此類情況屬于相對可行。”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分析。

  田利輝也表示,因為市場變化,某些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一時閑置,故而采用理財方式來規(guī)避通脹帶來的貶值是合理的。

  投融和風控能力成為關鍵

  上市公司普遍表示,公司擬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且投資理財行為不影響日常正常經營、投資建設及資金安全。但不少投資者仍持懷疑態(tài)度,質疑一些上市公司是偏離主業(yè)或“賭博”的行為。例如針對一些上市公司數(shù)百億元的投資理財計劃,有投資者質疑稱,公司一下子變成了基金和投資公司,為何不是投入公司的主營業(yè)務或進行分紅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并非穩(wěn)賺不賠。一些公司在收回本金的同時,獲得或多或少的理財收益,但也有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本金大幅虧損。例如,1月10日,眾興菌業(yè)公告稱,公司2021年5月6日認購了1億元的“善緣金206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認購的上述基金產品的凈資產為6556.25萬元,虧損幅度接近35%。

  “應該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現(xiàn)象。”陳靂認為,從積極意義上看,有些優(yōu)秀的理財產品,可以在合理合規(guī)的范圍內提升投資回報,這對投資者是有利的,對上市公司發(fā)展起到增加現(xiàn)金流的作用。從消極層面看,說明上市公司可能在現(xiàn)金利用率上存在問題,需要投資者多關注公司的業(yè)務實際經營情況,可能會存在靠理財產品來彌補投資者回報的情況,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司估值。投資者應多注意上市公司公告中購買理財產品的具體資金結構,多關注公司的投融資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倘若上市公司將大規(guī)模現(xiàn)金長期反復購買理財產品,而非進行投資或分紅,這是對公司價值的損耗,甚至導致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侵占。”田利輝表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理財現(xiàn)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研究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發(fā)展?jié)摿Γ治龉鹃L期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價值,進而決定投資行為。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2-21 一彬科技 001278 --
  • 02-20 納睿雷達 688522 46.68
  • 02-20 金海通 603061 58.58
  • 02-20 華人健康 301408 16.24
  • 02-17 潤普食品 836422 8.5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