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頭部云計算公司:徘徊在規模和盈利之間
來源:北京商報
都說是巨頭的殺進讓云計算市場競爭更激烈,其實大公司也有中小公司一樣的煩惱:規模、盈利和競爭,而且遇到的難題一點也不比中小企業少。跟中生代云計算公司不同的是,中國頭部云計算公司要協同的業務和資源更多,覆蓋的場景和地域更廣,看起來外拓的想象空間更大,其實也說明遇到的對手更多元。此外,由于國內頭部云計算廠商的營收基數較大,想要維持高增長的難度不小,未來價格戰、產品服務戰還將是行業主基調。
阿里云盈利了
成立12年,阿里云終于盈利了,這恐怕是2021年至今云計算市場最勵志的消息。
根據財報,阿里云在2020年四季度營收161億元,經調整凈利潤2400萬元。論金額并不驚艷,但因為虧損是云計算公司的常態,阿里云盈利讓整個行業“喜大普奔”。
提到阿里云盈利,業內人士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這是受益于云計算邊際成本的降低,另一種認為核心不是能不能盈利,而是愿不愿意盈利。
艾媒咨詢CEO張毅贊同后者,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并不是說云計算公司營收到了160億元這個量級,就能做到盈利。從一開始,阿里云就主打市場份額,用低價優質的服務吸引商家合作伙伴。從某種程度上說,阿里云盈利是一個信號,意味著市場競爭到了另一個階段,潛臺詞是市場競爭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再做無利潤的競爭了”。
有沒有潛臺詞,外界只能揣測,但一直以來,阿里云對自己是否盈利,甚至對行業何時盈利似乎都不太感興趣。
根據阿里集團副總裁劉松2019年跟北京商報記者交流時的判斷,“未來3-5年(即2022-2024年),云計算廠商的規模導向肯定大于盈利導向,全世界的云計算企業,目前(2019年)只承載了全世界所有IT投入的10%,還有90%的拓展空間”。算一算時間,2021年距劉松判斷的時間下限2022年已經不遠,盈利似乎順理成章。
頭部云計算企業可量化的利好還不止這些。百度在2020年財報中,也披露了百度智能云的相關數據,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7%,年營收約130億元。不過相關人士并未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百度智能云是否盈利。由于騰訊云、華為云、中國電信云、AWS也沒有明確宣布盈利與否,外界也還無法對比各家的水平。
對于阿里云盈利是否意味著行業即將進入盈利比拼狀態,業內人士則看法不一。張毅強調,“阿里云的盈利是可以持續的,這個取決于阿里云自己而不是行業,它想告訴行業,大家也都向盈利靠攏吧”。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則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我國的新基建剛剛起步,云計算整個行業現在還是屬于投入期,行業盈利的預期有點早”。
以戰養戰
和中生代云計算廠商一樣,可以用來對比頭部云計算的數據不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幾乎每家都難逃價格戰。
據不完全統計,2011-2020年AWS業務每年都會數次降價,其中在2011-2013年每年降價12次,在2020年,AWS也保持了這個降價頻率。降價次數最少的年份是2015年,一年3次,其他年份在5-10次之間。
在搜索引擎輸入“云計算 降價”等關鍵詞,也會出現諸多新聞,比如“核心產品全線降價最高降幅50%”“服務器僅88元/年”“開啟新一輪降價”等。
通過中生代云計算公司UCloud、青云科技披露的信息,也可窺見價格戰的慘烈。UCloud募資說明中顯示,2018-2020年,公司五款核心產品為云主機、機柜托管、UNet(按帶寬計費)、U(D)DB 數據庫、云分發(按帶寬計費)。
上述五款核心產品平均單價2020年相比2019年分別下降了28.53%、8.67%、17.01%、19.22%和28.36%;2020年相比2018年平均單價的年均復合變動率分別為-19.63%、-3.8%、-18.85%、-2.15%、-25.67%,其中云主機、UNet(按帶寬計費)、云分發(按帶寬計費)三款產品降價幅度較大。
青云科技在招股書中這樣說:“在公有云領域,公司的云服務業務面臨阿里云、騰訊云等資本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公有云行業規模效應突出,領先廠商通過降低產品報價、加強營銷推廣等多種手段,積極爭取客戶訂單,著力搶占市場份額。在私有云領域,公司的云產品業務面臨著華為、新華三、深信服、VMware等大型企業競爭。面對高速成長的市場,華為、新華三、深信服等競爭對手憑借既往其他產品所積累的品牌優勢、銷售渠道優勢,能夠更容易地獲取客戶,更快地提高銷售業績。”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對比頭部云計算企業對價格戰的態度發現,2020年以來“云計算降價”出現在報端的頻率降了。
一位騰訊云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云產品優惠和降價除了市場參照,還可以理解為技術紅利的釋放”。比如騰訊云最近發布的新一代星星海自研服務器,在AI場景上,星星海SA3的實測性能提升220%以上。
不過,張孝榮直言,“價格戰何時終結現在無法預期,一旦終結價格戰,可能意味著市場高度集中,大量中小云計算服務廠商已經滅亡”。
對手強悍
張毅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未來五年里,價格戰還是主要的競爭形式。原因在于,云計算市場的比拼還遠不到終局,業內人士對這場比拼的關注點則多在頭部云計算企業的身上。
在張孝榮看來,頭部企業面臨的難題主要有三個:1.云計算是基礎設施,整體投入大、行業盈利難,需要不停地追加投入。2.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產業互聯網的深入,云計算深入各行各業細分領域,需要有非常精細而專業的解決方案,難度越來越大。3.技術競爭激烈,國內市場已然加大開放力度,國外巨頭有技術優勢,雙方競爭會進一步白熱化。
具體到每一家,都有看家本領。通過中信證券研究部拆解的2019年海內外云計算廠商收入占比可以看出,阿里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AWS都是以IaaS業務為主,PaaS為輔,而微軟Azure的PaaS和SaaS(軟件即服務)業務貢獻的營收更多。
聚焦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是國內互聯網出身的頭部云計算的統一做法,中國電信云和華為云也是重在基礎,其中“中國電信云有數據中心基礎設置、網絡等資源優勢,華為云的優勢在ICT(信息通信技術)硬件設施、產業鏈上游延伸至鯤鵬處理器、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使華為云能提供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張孝容總結。
通過觀察資本在云計算領域的動向,還能發現一個趨勢:云計算垂直化。
IT桔子數據顯示,2021年至今云計算市場已經發生5起投資事件,金額從1000萬-5億元不等,標的包括易點云、商網云等,雖然有的聚焦IaaS領域,有的是SaaS服務商,但幾乎都有自己的垂直賽道。
根據IDC預測,到2022年企業將把20%的新云服務支出分配給滿足垂直行業和其生態數據共享需求的云解決方案。
各家頭部云計算企業也在開始垂直化,張孝容認為,“垂直化發展是必然趨勢。巨頭已經開始實施行業化發展策略,很快會覆蓋到各個細分領域。他們有品牌背書,有龐大的資源優勢,缺少行業知識,有關垂直領域的云服務廠商雖然難以媲美但具備行業背景,雙方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市場”。
責任編輯:戚琦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