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值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上市時曾有近40億元的抵債資產和股權投資本,這些不良資產本應在2007年6月份處置完畢,但處置的進度遠遠低于當初的預計,時至今日,仍有近30億元的資產尚未處置,如不申請國務院特批,工行將面臨觸犯《商業銀行法》的危險。 [全文] [評論] >>查看全部企業觀察
工行違規資產難消化
  目前,工行正在為資產處置事情而上下奔走。工行上市時曾有近40億元的抵債資產和股權投資本應在2007年6月份處置完畢,但處置的進度遠遠低于當初的預計,時至今日,仍有近30億元的資產尚未處置,如不申請國務院特批,工行將面臨觸犯《商業銀行法》的危險。
    據消息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已經將此事上報國務院,請求特批工行將這些資產的處置時間再延長兩年。 [全文]
中國工商銀行簡介

  中國工商銀行正式成立于1984年1月1日,經過21年發展,總資產、總資本、核心資本、營業利潤等指標都居國內金融行業第一。
    2006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工商銀行)首開先河,A+H同步發行上市成功,創下了全球資本市場有史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等多項紀錄,被國際媒體和金融業譽為“世紀招股”。
   通過發行上市,至2006年末,中國工商銀行資本凈額達到5,308.05億元,核心資本凈額達到4,620.19億元,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14.05%和12.23%;總市值超過2500億美元,成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與亞洲最大的上市銀行,并躋身全球排名前三位的上市銀行。

工行大事記

 • 2005年04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工行改制方案;
 • 2005年04月21日,匯金公司向工行注資150億美元;財政部向工行注資1240億元人民幣;
 • 2005年5月,工行完成了2460億元損失類資產的剝離工作;
 • 2005年06月27日,工行與華融、信達、東方、長城四家AMC分別簽訂了總額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的轉讓協議;
 • 2005年07月13日,工行宣布完成財務重組計劃;
 • 2006年01月27日,工行宣布引進戰略投資者;
 • 2006年07月,工行A+H同時上市方案獲批;
 • 2006年07月18日,工行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H股上市申請;
 • 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27日香港和上海兩地同步掛牌上市。

工行不良資產遺留

工行余留不良資產:工行上市時曾有近40億元的抵債資產和股權投資本應在2007年6月份處置完畢,但處置進度遠低于當初預計,時至今日,仍有近30億元的資產尚未處置…
《商業銀行法》:“商業銀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由于銀行的貸款多是以實業公司的資產進行抵押或者質押,一旦貸款無法償還,商業銀行將對抵押或者質押的資產進行回收,銀行將被動持有實業資產;第四十二條規定,“商業銀行因行使抵押權、質押權而取得的不動產或者股權,應當自取得之日起兩年內予以處分”。 >>專題:工行A+H成功上市

工行牡丹交通卡套牢司機

    截至上個月底,北京的駕駛員總數達到了473萬人。這些人中的不少現在共同面對著一個問題,換牡丹交通卡。這次換卡免費,但有個“套兒”:舊卡里面的錢沒法轉到新卡里。就是說,新舊卡雖然都是同一個人在使用,但卻是兩個完全不搭界的賬戶——一個借記卡、一個貸記卡。這真是奇談,銀行讓大家辦卡的時候,說高級,現在反倒不接受了。 >>詳細

小調查

1、您是否贊同國務院特批延長工行違規資產處置時間?
贊同
反對
不好說

2、您認為工行在管理上水平怎樣?
很好
很差
不好說

 工行受累30億違規資產面臨法律懲罰
未能如期消化違規資產恐受罰
  3月25日,全球市值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1398.HK,601398.SH)發布了2007年業績報告,在信貸緊縮和美國次按危機等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工行仍取得了高達823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幅65%。
    而幾乎與此同時,工行正在為資產處置事情而上下奔走。工行上市時曾有近40億元的抵債資產和股權投資本應在2007年6月份處置完畢,但處置的進度遠遠低于當初的預計,時至今日,仍有近30億元的資產尚未處置,如不申請國務院特批,工行將面臨觸犯《商業銀行法》的危險。
    據消息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已經將此事上報國務院,請求特批工行將這些資產的處置時間再延長兩年。 [全文]
一再延遲的處置 欲再申請國務院特批
   2006年10月,工行成功上市。但直至2007年6月15日到期日,工行的資產處置仍然進展緩慢。
    2007年12月21日,工行向銀監會上報請示文件,表示經過大量工作,已經處置了45筆總價值3億多元的境內股權投資項目以及213筆總價值7億多元的抵債資產,但仍有29筆境內股權投資項目以及207筆抵債資產尚未處理完畢,總價值近30億元。
    無疑,工行短期內仍無法將這些資產順利出手。如不申請國家特批,工行將面臨違反《商業銀行法》的風險,這對一家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工行給銀監會的請示報告中,工行請求國家批準將資產處置的時間再延長2年。 [全文]
 工行壞賬來源
歷史包袱沉重
  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歷史上曾造成大量的虛增利潤、或者說是虛盈實虧——僅掛賬利息(已計作利潤)在工行曾達700多億元。問題的成因是復雜的,既有我國國民經濟轉型和改革穩定的成本向銀行轉移的因素,有財務會計制度的問題,也有銀行自身經營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內控機制不健全的原因。
    目前工商銀行貸款余額為2.9萬億元,按國際上通行的五級分類標準,到2002年年底不良資產的比例預計為25.7%,總額在7000億元左右,面臨的問題仍然艱巨。
    不良貸款也是工行壞賬已達來源。1999年、2000年、2001年以來工行新增貸款不良率分別是0.69%、0.34%和0.19%。 [全文]
持有抵債資產逾兩年形成“違規”資產
  據悉,工行上市前申請特批持有超過兩年的抵債資產,包括420筆總價值約30億元的抵債資產,以及74筆總價值近10億元的境內股權投資項目。 
    按照工行網站資產處置的相關信息,這些資產按照類別可以劃分為土地資產(包括出讓土地和劃撥土地)、公司股權、辦公綜合樓及商場、住宅、賓館飯店等。
    該類資產的取得確實大多是被動持有,比如在土地資產中,2004年江西省武寧格林化工有限公司因環境污染等原因被政府關閉,該企業以位于武寧東渡“五七”林場土地抵償工行貸款,該宗土地面積為37587.5平方米,性質為綜合出讓用地;
    在公司股權類中,2001年7月,桂林市金屬工藝品總廠將其持有的桂林市機床股份有限公司800萬股法人股權抵償該公司所欠工行桂林分行貸款本息;
    在辦公樓類別中,上海高龍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馳馬進出口有限公司為建馳馬大廈在工行辦理貸款,并以在建的馳馬大廈作為抵押,因無力還貸,法院裁定將馳馬大廈經評估后抵償工行貸款。 [全文]
 工行壞賬剝離
國家買單政策性不良資產 商業不良貸款競拍出售
  2005年,工行在股改時剝離了7050億不良資產。其中損失類貸款1760億元,加上700億元的非信貸風險資產,合計2460億元,劃歸財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賬戶。財政部將這筆資產委托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剩下的額度為4590億元,基本覆蓋了工行的可疑類貸款。工行將賬面價值為4590億的可疑類貸款分為35個資產包,向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發出招標邀請。工行另外的約4600億元可疑類貸款則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以發行票據等方式來處理。
    最終,損失類貸款被置換成等價優質債券,而4590億可疑類貸款,也按賬面價值置換為央行票據。再加上匯金公司向工行注入的150億美元,工行的資產質量得以大大優化。 [全文]
抵債資產延遲處理
  據悉,工行抵債資產的處置進度最為緩慢,雖然總筆數已經處置過半,但處置的總金額僅四分之一左右。
    在待處理的207筆抵債資產中,其中42筆因當地政府干預或者市政規劃影響而被迫延遲處置;19筆無法找到買方,多次拍賣流標;33筆因抵押手續瑕疵難以處置;16筆因債權人關系復雜、所涉及的多個債權人意見不一致而難以處置;11筆抵債資產由于相關企業不配合而難以處置;其余86筆由于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尚未完成處置。
    在待處置的29筆境內股權資產處置中,工行也面臨著許多客觀難題,其中7項上市公司由于處在法人股限售期不能流通;1項上市公司股權因尚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暫時無法處理;1項非上市公司股權由于企業正在進行戰略重組而無法處置。
    另外,目前工行的自辦公司資產尚有16項沒有進行處置,其中4家已轉讓股份,但買受人不配合辦理過戶手續。
    無疑,工行短期內仍無法將這些資產順利出手。如不申請國家特批,工行將面臨違反《商業銀行法》的風險,這對一家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全文]
 工行股改模式
財務重組 國家買單不良資產
   工行僅僅用了70天就完成了財務重組:2005年4月22日,中央匯金公司運用外匯儲備注入的15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40億元)資本金到位。工行迅速對現有資本金進行重組,保留財政部與匯金公司等額資本金,其余轉為風險撥備,從而使核心資本金達到2480億元,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6%。
    除財務重組外,工行在實施股份制改造的過程中,還著力進行了十項工作:一是構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組成的現代公司治理架構,并引入獨立董事制度。二是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三是建立全新的經營績效考評制度。四是改造組織機構和業務流程。五是完善全面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六是建立審慎、規范和透明的財務會計制度。七是健全資本管理和運營機制。八是建立符合資本市場要求的信息披露與報告制度。九是建立市場化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十是進一步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全文]
引進戰略投資者
   2006年1月27日,工行與高盛、安聯和運通簽署戰略投資協議,三家機構組成的高盛投資團以37.8億美元參股工行,持有工行約8.9%的增發股份,這是迄今為止境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業最大的單次投資。這一投資凈資產溢價22%,溢價水平超過了美國銀行參股建行的15%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參股中行的17%。
    在此之后,工行還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達成了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由后者出資180.28億元人民幣購買工行新發行股份。同時,證監會對工行上市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家實現A+H同步上市,10月27日,工行成功實現A+H同步上市。 [全文]
 中資商業銀行仍待突破
不良資產率反彈 商業銀行全線預警
   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正在給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帶來威脅。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外資商業銀行當前首先要注意信用風險的上升,尤其要警惕銀行不良貸款反彈。他特別強調需要高度關注三類貸款:一是集團客戶;二是“政府平臺”公司,如城投(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建投(建設投資公司)等投資管理公司;三是房地產公司。
    “國內外的環境變化,一方面會影響銀行的貸款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就是資產質量的變化。”一位股份制銀行高層表示,壞賬增加必然要求銀行提高風險撥備,銀行在資金成本上會有壓力。[全文]
中資銀行不可盲目出海
   過去的一年,海外擴張可謂中資銀行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包括工行、建行、中行、國開行、民生、招行等在內的多家中資銀行紛紛以參股、并購或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進軍海外市場。截至2007年末,共有5家中資銀行控股、參股9家外資金融機構,有7家中資銀行在海外設立60家分支機構,中資銀行的海外總資產已達2674億美元。
    但是,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動蕩加劇,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花旗銀行和美林證券等機構遭到重創,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也在逐漸顯現,中資銀行對于海外擴張在積極中尤需保持謹慎,不可盲目出海。 [全文]
中資銀行面臨潛在信用風險
   標準普爾在香港發布名為《中資銀行所面臨國內信用風險甚于次貸危機的威脅》的報告認為,由于國內宏觀調控措施力度加大以及或將出現的美國經濟衰退,可能導致外部需求萎縮,中資銀行面臨日益嚴峻的國內信用風險;而因全球信用危機引發的市場風險總體仍可控制。
    該報告指出,中資銀行的市場風險偏好總體比較保守,而且盡管風險管理能力距離市場領先水平尚有很長一段距離,但與其自身并不復雜的市場風險狀況是匹配的。盡管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將眾多國際銀行卷入其中,但由于大多數中資銀行在該市場的涉足規模較小,因此對它們的直接影響有限。但中資銀行的企業貸款業務正面臨更多挑戰。2008年該業務不良貸款比率可能會顯著增加,因為信貸緊縮政策可能對邊際借款人的償還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導致關注類貸款惡化為不良貸款,而且貸款增速放緩也令稀釋作用降低。 [全文]
          策劃、制作:新浪財經 小勻     聯系方式:010-62675284    歡迎各媒體合作    來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網友評論 查看內容>>>

匿名 登錄名: 密碼:



新浪財經意見反饋留言板 電話:010-62675362  新浪網產品客戶服 務聯系電話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