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宋清輝
溫水煮青蛙,當量變還沒有發展為質變時,這些企業依然為所欲為。而一旦出現了嚴重事故,才會被嚴肅處理,對企業而言,重則企業倒閉、領導判刑,輕則罰款停產、不得開工,對千萬股民而言就是眼睜睜地看著股價下跌被套牢。
近日,根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色證券數據庫披露的信息,近四成上市公司存在環境違規記錄,一批屢屢超標違規排放的重化工上市公司已成為霧霾風險源。當北京、上海等地遭受霧霾侵襲時,資本市場才會對“抗霾概念股”產生一些興趣,不身處于惡劣環境之中,人們往往會忘記“環保”兩字。
和金融、服務、快消品等上市公司不同,有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上市公司永遠都是一顆地雷。媒體熱衷于報道、挖掘上市公司負面新聞,而污染是最容易找證據、最容易曝光、最容易在社會中引起關注、最容易被“有關部門重視”的問題。
但在國內,這些企業就是被批評一下、通報一下、警告一下、罰款一下就過去了,而你的血汗錢就這么在“黑天鵝”的利空下,無緣無故蒸發。環境遭到破壞后,無論公司如何道歉、如何承認失職、如何表示未來不會再錯、如何危機公關,在業績上反映出來的賬面上的意外損失可能并不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
國家環保總局在2003年6月發布《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的上市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通知》,明確冶金、化工等13個重污染行業的企業申請上市都必須先通過環保核查。今年10月份,環保部下發文件表示停止受理及開展上市環保核查,已印發的關于上市環保核查的相關文件予以廢止,其他文件中關于上市環保核查的要求不再執行。
如果說取消保薦人資格是對資本市場的一種完善,那么環保部取消上市公司環保核查是否也是對環境保護制度的一種完善?完全不是!因為保薦人資格取消能夠降低成本讓行業競爭,能讓其自身規范;而取消環保核查可以讓想上市的企業少一層顧忌,先上市講故事把錢“騙”到手再說。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今天似乎很少有人提及,可持續發展戰略指是指經濟發展、保護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一致,讓子孫后代能夠享受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資源環境。但在這近30年的時間里,我國大量企業,包括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在“以環境換發展”的“先污染后治理”或是“光污染不治理”,卻高喊著“要環保、不污染”的口號。
沒有制度的約束,讓市場進行監督,讓行業進行規范,這在環境保護中是說不通的。有些地方政府,為了任期內的業績可能會幫這些污染嚴重的上市公司隱瞞污染的情況,在污染中賺臟錢。
污染已經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常規動作,盡管周圍群眾厭煩不已,盡管向“有關部門”多次舉報,但是這些企業照舊。上市公司中,會造成污染的企業有多少?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色江南和綠色瀟湘三家機構12月9日共同發布的綠色證券2期報告稱:存在不良環境違規記錄的公司總數已過千家。
目前被曝光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行業龍頭。這些為地方貢獻了大量GDP的“大而不倒”的企業往往有恃無恐,環保部門執法缺乏強硬手段起不到震懾作用。而且,當前我們看不見有效的追責機制,被曝光出污染也只是輕描淡寫地罰款,完全不足以讓上市公司重視落實環保措施。
最為總要的是,在A股中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都不到位。不僅是對財務、經營、生產披露不及時、含糊不清,對污染、環保問題也是諱莫如深。如紫金礦業銅酸水滲漏事故于2010年7月3日發生,直至7月12日才發布公告,瞞報事故9天。對外界的不負責就是對投資者的殘忍。
溫水煮青蛙,當量變還沒有發展為質變時,這些企業依然為所欲為。而一旦出現了嚴重事故,才會被嚴肅處理,對企業而言,重則企業倒閉、領導判刑,輕則罰款停產、不得開工,對千萬股民而言就是眼睜睜地看著股價下跌被套牢。
在近期股市一度瘋漲之間,跟著數千只 “黑天鵝”跳舞,你能感受到恐懼嗎?
(本文作者介紹:法治周末、證券日報社論特約評論員,知名經濟學家)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