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溫彬、王靜文
日前,商務部在“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消費對于經濟發展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要立足當前也要著眼長遠,著力促進消費升級和潛力釋放。
過去幾年來,消費受到了疫情的劇烈沖擊。202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2%。消費之所以表現低迷,一是疫情反復導致線下消費場景受限,聚集型、接觸型消費受影響更大,導致“不便消費”。二是就業壓力上升導致居民收入受到拖累,進而影響消費能力,導致“不愿消費”。三是居民對未來預期不佳,預防性儲蓄意愿大幅上升,導致“不敢消費”。
消費是內需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也是暢通國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所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在商務部看來,所謂“基礎性作用”,是從作用角度強調了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則是從地位上來強調消費。所謂“恢復”,主要是立足當前,針對此前受疫情影響的部分消費,特別是線下的接觸性消費,要著力提升消費信心,恢復市場活力。“擴大”,就是著眼長遠,在恢復的基礎上,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著力促進消費升級和潛力釋放。
從開年以來情況來看,國內消費已經呈現穩步恢復、良好發展勢頭,但同時也受到居民消費意愿、消費環境等因素影響和制約。短期內如果要提升消費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豐富消費場景。在新冠病毒感染轉為乙類乙管之后,居民生活半徑大幅擴展,經濟社會運行正在恢復正常狀態,線下消費受到的掣肘已經明顯減弱。但這只是向疫前水平的常態化回歸,還應進一步豐富消費場景激發更多的消費活力,如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等。商務部與地方政府合作,培育和建設以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為代表的國際消費城市,也是創新載體場景的重要舉措。
二是提升消費能力。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擴大消費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要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就需要做好穩就業工作。比如可以通過一定的政策彈性,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甚至可以推廣“以工代賑”的方式,擴大就業崗位。
三是提升消費意愿。2022年居民新增存款接近18萬億元,同比多增8萬億元,形成了“超額儲蓄”,這很大程度上源于疫情導致的“疤痕效應”。疫情期間,居民資產負債表受到一定沖擊,對未來預期不穩,消費信心降至有統計以來新低。為進一步增強消費信心和活力,商務部將今年定位“消費提振年”,推出了“6+12+52+N”的具體安排,即6大主題活動、12個重點展會、52周的特色活動以及N種各具特色的消費活動。
中長期看,還需要充分發揮消費對于經濟發展的戰略推動作用。歷史上,多數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消費會成為長期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內生動能,有利于支持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循環,提升居民福祉。我國要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消費無疑是最重要的引擎。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1.32萬美元),但居民消費率還明顯偏低,2021年僅為38.5%,同期美國為68.2%,日本韓國則分別為53.9%和46.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消費率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
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GDP)。前者可視為消費傾向,一方面要靠優化消費環境、增加高品質消費供給,引領創造新增消費需求,另一方面要保持居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強居民信心和安全感,消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進而釋放消費潛力。
后者可視為分配結構,主要依賴于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中低收入群體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實際上,這也是共同富裕政策的題中之義。
?。ㄎ恼略l于: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文作者介紹: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宋源珺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