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任澤平:兩會前瞻——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

2023年03月03日08:53    作者:任澤平  

  意見領袖丨任澤平團隊

  全國政協、人大分別于2023年3月4日、5日在北京召開。

  2023年是貫徹二十大戰略開局之年,也是經濟復蘇之年,因此,兩會政策取向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如GDP增速目標、貨幣和財政政策、消費與投資、房地產與平臺經濟相關表述等。

  我們預計,2023年經濟總基調: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擴大內需,政策積極,經濟增速設置在5%以上。

  主要聚焦九大方面:

  1、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或適當提高赤字率、加大中央轉移支付、政策性金融工具與專項債雙發力;

  2、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2023年將維持適度寬松,未來發力點在擴大內需、支持實體經濟、防風險等;

  3、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短期發放消費券,合理增加消費信貸,長期提高居民收入;

  4、加大資金支持投資力度,聚焦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新老基建;

  5、樓市松綁,部分城市小陽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題;

  6、推出更多平臺企業“綠燈”案例,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7、科技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布局基礎設施、推進產業協同,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

  8、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延遲退休和鼓勵生育;

  9、穩就業,保供穩價,幫扶困難群體。

  1  總基調:復蘇之年,全力拼經濟,擴大內需,政策積極,GDP目標或在5%以上

  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疫情反復、房地產低迷、消費乏力、就業嚴峻、企業信心不足,疊加外部美聯儲加息、地緣沖突等因素,中國全年GDP增速3.0%。2023年兩會設定的GDP目標增速或在5%以上。

  一是,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重啟經濟。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是“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

  總書記在《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中提到,“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二是,中國處于經濟周期的復蘇階段,經濟活動放開紅利釋放。服務業和工業生產率先恢復,房地產銷售已經出現邊際變化,社融回升。2月制造業PMI為52.6%,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5.6%,連續兩個月位于景氣擴張區間;春節后第四周(2月18-24日),熱點城市二手房銷售套數環比22.6%,農歷同比63.5%,30大中城市新房銷售套數環比12.6%,農歷同比9.1%;1月金融機構口徑信貸余額同比增速為11.3%,M2同比增速12.6%,作為經濟的先行指標,信貸、M2均回升反映經濟溫和回暖。

  三是,17個省市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包含“穩增長”,較去年增加了4個,顯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決心。各省市GDP目標增速的平均值為6.1%,三分之二的省份GDP增速目標在5%-6%,8省的目標在6.5%及以上。

  我們近期發布文章《否極泰來》《當務之急是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是該全力拼經濟了》《關于放開經濟活動的建議》,以科學家的精神,建設性的態度,推動社會進步,做有溫度、有情懷、有專業的研究。

  2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或適當提高赤字率

  2023年財政將延續積極基調,兼顧發展和安全、穩經濟與財政可持續等多重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從31個省份一般公共財政收入目標增速看,有13省上調收入目標,僅有浙江、山西、甘肅、河北、四川和上海6省市小幅下調。在經濟承壓情況下,上調財政收入目標意味著對經濟形勢的樂觀和財政加力提效的可能性。

  “加力”上,一是適當提高赤字率,體現逆周期調節作用,避免地方財政擴張過快帶來的債務壓力。為了應對疫情沖擊,我國在2020年和2021年上調赤字率為3.6%和3.2%;進一步地,中央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可較好地解決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

  二是通過準財政工具助力穩增長,如專項債限額空間的使用、政策性銀行工具、PSL等。2023年提前批專項債額度為21900億元,是2022年專項債限額的60%,較上年大幅增長50%,創歷史新高,說明財政節奏前置,2023年基建投資有望維持高增長。

  在“提效”上,預計2023年經濟仍需基建發力,專項債需與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強配合,推動實物工作量的形成,提升財政實施效果。

  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習總書記在《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問題》提出了5點措施:1)“壓實省級政府防范化解隱性債務主體責任,加大存量隱性債務處置力度”;2)“遏制增量、化解存量”;3)“禁止各種變相舉債行為”;4)“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的綜合治理”;5)“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

  3  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2023年貨幣政策將維持適度寬松基調,重點發力結構性政策工具,寬信用,存在降準空間。政策未來發力點在擴大內需(基建、房地產和消費)、支持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

  四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示,“期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當前我國經濟還處于恢復發展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在降息、降準方面,央行目前較為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未來會將將重點關注經濟復蘇趨勢、信貸投放情況以及海外經濟波動,根據市場變化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一是用好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推動基建項目加快落地。運用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工具向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支持,助力基建投資。

  二是支持小微企業、助力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結構性工具可直達實體經濟、見效快,目前采用的工具有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碳減排支持工具。

  三是穩樓市。在供給側,近期穩樓市“三箭齊發”,形成了信貸、債券、股權等三大融資政策支持體系;預計將合理延長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過渡期,繼續適時出臺保交樓專項貸款、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等,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在地產需求側,央行將鞏固目前形成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三層定價機制”,由人民銀行普遍下調LPR、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商業銀行“因人而異”三層次有機聯動,支持剛性住房需求。

  4  促消費,穩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

  總書記在《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中提到,“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消費日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消費是收入的函數,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要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要合理增加消費信貸,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

  2023年1月28日國常會進一步強調,“要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勢推動消費加快恢復成為經濟主拉動力”。加力擴消費。推動幫扶生活服務業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促進汽車等大宗消費政策全面落地。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促消費活動,促進接觸型消費加快恢復。合理增加消費信貸。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樓工作。

  消費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且消費仍有增長空間。我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從國際經驗看,未來我國消費的重要性將繼續提升。歐美主要發達國家消費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完成經濟轉型后,消費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

  2022年我國消費跌幅最大,2023年初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消費溫和復蘇。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0.2%,固定產投資累計同比5.1%。2023年年初,服務消費反彈快于商品消費,必需品、家居類商品、旅游娛樂消費成為亮點。

  促進消費需要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短期可以發放消費券,有利于打通國民經濟循環,幫助部分困難群眾度過暫時性困難,提振民眾信心。長期應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失業率,穩定收入預期。2022年12月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6.7%、4.8%,要重點關注青年人群的失業率。供給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一是持續提升傳統消費。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費品質;大力發展智慧交通,釋放出行消費潛力;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二是積極發展服務消費。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四是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5  啟動以新基建為核心的投資計劃

  總書記在《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中提到,“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當前,民間投資預期較弱,政府投資必須發揮好引導作用,這是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有力工具。政府投資要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力度,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交通、能源、水利、農業、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要加大科技和產業投資,超前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建設。政策性金融要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導向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兼顧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要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要加強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強化要素保障”。

  投資是擴內需的重要抓手。從當前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已公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的22個省份中,8省上調固定投資目標增速,其中內蒙古、遼寧、重慶、海南、甘肅、寧夏等的固定資產投資較高,在10%以上。與2022年投資增速目標對比,2023年的投資增速目標處于較高水平。

  我國在1998年、2008年和2020年面臨內外需下行的情況下,均提出了擴內需戰略。1998年,擴內需的抓手是老基建,同年基建投資同比增長達34.6%。2008年,擴內需的抓手是老基建和地產,2009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上行至43.6%;基建投資同比上升至42.2%。當前,擴內需的抓手是新基建。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含水電燃氣)累計同比增長14.3%;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8.9%。

  未來,發揮基建投資“挑大梁”的作用:專項債與政策性金融工具雙重加持。《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持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態環保、民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交通物流、能源、生態環保、水利、應急、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適度超前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我們近年倡導“新基建”,新基建是支撐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重大新型基礎設施,關鍵是三大新基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科技領域新基建,以改善營商環境、擴大開放、減稅降費等為代表的制度新基建,以教育、醫療、社保等為代表的民生新基建。詳見專著《新基建》、深度報告《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2022》。

  6  房地產小陽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

  總書記在《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中也提出,“防范房地產業引發系統性風險”、“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要因城施策,著力改善預期,擴大有效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落實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鼓勵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和城鎮化格局等重大趨勢性、結構性變化,抓緊研究中長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來‘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發展模式弊端,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房地產是周期之母,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穩樓市有助于穩經濟、穩就業、防風險。2022年下半年以來,政策從供需兩側發力,提振市場信心。

  供給端從保交樓、地產“三支箭”保優質房企到啟動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盤錯存量資產、促進不動產轉型發展。地產“三支箭”形成了信貸、債券、股權等三大融資政策支持體系,標志政策拐點已現。2023年2月20日,證監會啟動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工作,中基協發布《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備案指引(試行)》,不動產投資范圍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場化租賃住房)、商業經營用房和基礎設施項目等,投資門檻高、專業投資運作,利于發揮私募基金多元化資產配置、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地產健康發展。

  需求端政策目的在于通過下調首套房貸款利率、調整限售政策等促進房地產銷售。1)2023年1月5日,央行、銀保監會《關于建立新發放首套住房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長效機制的通知》,對房價持續疲軟的城市,未來地方可自主決定下調首套房貸款利率至更低水平。2)2023年春節后,鄭州、天津、廈門、福州、珠海、長春、沈陽等城市相繼下調了首套房貸款利率,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2023年1月103個重點城市主流首套房貸利率平均為4.10%,二套平均為4.91%,還有一定下調空間。3)揚州、常州從取消限購、限售,下調房貸利率,人才購房補貼,多孩家庭購房優惠等方面持續發力。

  當前房地產市場拐點初現集中在熱點城市、二手房、改善型住房,但大范圍復蘇尚未出現,走出困境最終還是靠市場信心恢復、供給出清和銷售回款。

  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此框架基礎上提出“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關鍵是城市群戰略、金融穩定、人地掛鉤和房地產稅”。房地產新模式,關鍵是長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租購并舉、金融穩定、房地產稅,用時間換空間,以促進供求平衡和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7  提振市場信心,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總書記在《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提到,“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就業、財政稅收、科技創新等具有重要作用。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要全面梳理修訂涉企法律法規政策,持續破除影響平等準入的壁壘。要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反對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為民營企業開辟更多空間。要加強中小微企業管理服務,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國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合規經營”。

  平臺經濟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創新、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益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龐大的人口紅利和技術創新驅動,我國平臺經濟實現了從追趕到創新的跨越式發展。2022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1月7日,郭樹清主席受訪表示,14家平臺企業金融業務專項整改已基本完成,少數遺留問題也正在抓緊解決,標志著對平臺經濟的專項整改接近尾聲。浙江、江蘇、山東等地也計劃出臺鼓勵平臺經濟的細化政策,支持平臺經濟發展。

  當前經濟復蘇基礎不牢,發揮民營企業對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作用,需要實質有力政策落地,提振民營經濟信心。建議出臺實質性舉措提振民營經濟信心,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精神。

  近期發布文章《中國民營企業百強排行榜2023》,聚焦百強民企研究,全面衡量其營業收入、繳稅情況、就業崗位人數、創新投入等方面貢獻程度,勾勒民營企業排行全景圖。通過分析百強民營現狀、縱向變遷、細分領域排名,深化民營經濟研究。

  8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基礎設施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二十大報告強調“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降低物流成本”。

  產業間的協同配合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保障,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是鞏固優勢產業、補短板的關鍵。創新活動前期投入巨大,在教育公平、科研投入和產學研結合方面都離不開政策的鼎力支持。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十四五”在20個領域接近120項重大項目部署中,超過50項與前沿科技攻關、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等科技攻關項目有關,預計“十四五”重大項目規劃將加快推進,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9積極應對老齡化少子化,延遲退休和鼓勵生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

  2022年中國總人口14.12億,總和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數,開始負增長,是1949年以來除了三年自然災害期外,第一次負增長,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趨勢加速到來

  1)老齡化加劇,正從人口紅利期轉入人口負擔期。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4.2%,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22年上升至14.9%。2001-201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2個百分點,2011-2022年年均增加0.5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

  2)少子化加劇,新出生人口持續創新低。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顯現,未能扭轉中國出生人口下降趨勢,生育堆積效應已基本結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來連續六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956萬人,比2021年減少106萬人,繼續創新低。

  3)生育率持續下降,“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問題嚴峻。中國總和生育率在1970年代之前是6左右,2022年降至不到1.1、全球倒數。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原因是生育基礎削弱、生育觀念改變、生育的機會成本和直接成本高。

  人口因素影響重大深遠,隨著人口總量萎縮,將影響中國大市場優勢、經濟增長和全球競爭力。生育政策調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一。我們建議,1)盡快全面放開生育,讓生育權重新回歸家庭;2)從稅收優惠、托育服務、教育投入、女性就業權益、輔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鼓勵生育;3)從社保支持、延遲退休政策、養老金融產業等方面打造高質量為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10  穩就業、保供穩價、幫扶困難群體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市場保供穩價,加強煤電油氣運調節,確保群眾溫暖安全過冬”,“保障好因疫因災遇困群眾和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穩增長就是穩就業,重點關注解決就業主力的小微企業經營困境。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6.7%、4.8%。2月大、中、小型企業PMI均進入景氣擴張區間,分別為53.7%、52.0%和51.2%。需要政策持續鞏固向好態勢。2月制造業和非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均為50.2%。

  保供穩價成效明顯。1月PPI同比-0.8%,煤炭保供持續發力,1月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環比-0.5%,較上月下降1.3個百分點。受保供穩價、以及豬肉供給恢復影響,1月豬肉價格環比下降10.8%,1月30日至2月3日當周,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4.96:1,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發改委將實施臨時收儲,以有效改善市場預期。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父親犯罪孩子一定不是好人么?”周世虹委員:建議消除對罪犯子女考公的限制 終于,美國承認了! 理想汽車賣1輛虧2.74萬,新勢力單車虧損擴大 5天培訓,4天喝酒聚餐,還在宿舍吐了一地!24名參與干部被處分 180萬經營貸被挪用于還房貸,法院判了!立即歸還,否則拍賣房子 俄國防部期刊:莫斯科考慮可能使用核武器抵御美國攻擊 連續四年八位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延長春節假期至9-15天 張蘭直播間展示膝蓋,40000名網友當場驚呆:心疼…… 新時代黨和人民奮進的必由之路 美國啟動!一片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