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盛瑞生
職場幾十年的經歷,絕大部分時間都和“品牌”兩個字關聯,但究竟什么是品牌,有時卻令我欲語忘言。
在我心目中,品牌是一個企業或者組織人格化的認知總和。之所以說人格化,是因為企業品牌被賦予了某種程度的情感認知,和人際交往相似。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混跡于江湖,顛簸于人世,總有一些特殊的標簽或者符號,用于自我描繪,或者被人認同。
比如姓名,這是父母賦予你的重要身份標簽,姓代表家族的傳承,名代表父母對你的獨特期待和作為愛情結晶的美好象征。然后,它們會陪伴你終身,并且通過你再傳承給下一代。
人的姓名和本體之間的聯系,也曾帶給我一些有趣的困惑。記得小學二年級時,中午放學回家,到地里頭去割草。初春,天空很藍,大地有一些松軟,眼下是綠色的麥田,遠方是金黃的菜花。就在春風拂面的那個瞬間,突然,停下了手上的活,迷茫地望著遠方,困擾于自己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為什么就是我,我和這個名字究竟是什么關系,我究竟又是誰?我為什么生在我們家,而不是別的人家?
此后的一次姓名困惑,是在小升初的時候。全新的班級、陌生的老師,讓人身不由己地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身份適應恍惚而無奈,有點像海德格爾所說的“拋”的概念。當新的班主任一臉嚴肅地宣讀班干部名單時,我很困惑念到的這個名字是否是我,和我有什么關系?老師從來沒有見過我,也不知道我長什么樣子,為什么會讓我做班干部?后來想明白了,可能我升初中的成績不錯,可能是我過去小學五年中的老師評語都不錯,可能因為我小學時就是班干部等。
在傳播學中,名字也是一種符號(symbol),符號都是內外合一的,既有外在表征,又有內在意義。實際上,我們的名字就是一個人最初、最深、最久的符號,名字及背后的復雜內涵,就構成了他人心智中的自己。名字背后,首先會讓人聯想到外在形象,比如一個人的長相、神態、著裝、談吐等等。假如雙方有長時間的相處,名字還會讓人聯想到更加內在的品格,比如相處的細節、共同的故事等等。這種內在和外在的融合,便是一個完整而具體的人。
企業品牌也是這樣。品牌名稱類似人的名字,用于和公眾“打招呼”并開啟獨一無二的交往旅程;品牌形象的公眾認知,主要借助于這個企業的視覺系統,比如LOGO、店招、門楣、產品包裝等;品牌內涵的公眾體驗,來源于和企業的實際接觸,比如產品使用的真實感受、服務人員的態度形象、售前售后的消費經歷,此外還有商業報道、企業傳記、社會口碑等;更為重要的是品牌所引領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構成了消費者對企業內在文化的深度感知。
內在和外在的聯想,就是品牌形象的完整體現。內在和外在的聯結,就是品牌情感的“修煉”歷程。
人際相處最深的關系是戀人關系,這一直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命題。于雙方而言,初步知曉、深入理解、聯結情感、融為一體,是一個步步深入的過程。但即便融為一體,你也會常常在某一刻突然發現,你和對方始終有一道縫隙,偶爾也很陌生,為此深感不可思議。
人和一個品牌的關系,也從知曉與理解開始。一次購買會建立初步連接,如果消費體驗不錯,繼而變成長期信賴,讓人逐步成為品牌的“重度用戶”。再深入,就形成情感依賴,讓人成為品牌的粉絲。最深的關系,就是所謂品牌信仰。信仰,是無條件的忠誠、絕對的服從,是文化的引領,是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從品牌認知到品牌信仰,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尤其是品牌信仰,這是品牌聯結中至高無上的境界,通常可望而不可即。這有點像我們對戀人內在精神的探索,雖然覺得雙方早已融為一體,但又總感覺只是無限的接近,還有無數的縫隙要彌合。說到底,這是一種雙向融合、永無止境的修煉。
每一個品牌,都會有一個長遠的期許和追求,并希望成為客戶某種程度的信仰。但要想真正實現品牌愿景、踐行品牌理念和價值主張,一個組織面對的內在考驗是極其復雜、艱難的。這當中,最難的就是確保組織體的每一個人忠實、完整、以最高標準兌現品牌承諾,并且長期如一、持之以恒地執行下去。
所以,我們的馬明哲董事長才說,平安人的專業修行、價值修行,永無止境。
永無止境的修行,才有可能讓我們的品牌成為一種信仰!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