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賈康
財政部日前公布了2018年7月財政收支情況,并披露1-7月累計,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9225億元,同比增長20.6%。有媒體報道時,提到這一數字已超過了2015年全年個稅收入。這給不少人一種感覺:都在說減稅,怎么個稅還能增長這么快?試作分析如下。
財政部日前公布了2018年7月財政收支情況,并披露1-7月累計,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9225億元,同比增長20.6%。有媒體報道時,提到這一數字已超過了2015年全年個稅收入。這給不少人一種感覺:都在說減稅,怎么個稅還能增長這么快?試作分析如下。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國前一段時間的減稅,沒有涉及個稅。包括營改增和與企業所得稅有關的各種減稅措施,多是針對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以及研發活動的減稅安排。而個稅方面,既無減稅也無增稅,起征點提高和增加抵扣項,日前才剛剛結束公開征求意見,距離修法后的落實,還會有一段時間。
這次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之所以出現個稅大增,首要原因只可能在于居民收入的增長,特別是那些收入水平位于起征點以上的企業與機構的員工,受前一輪國有企業和不少民營企業利潤水平上升、市場機構收入增長,帶來薪酬增加的影響,使得上繳個稅隨之顯著增加。
中國這些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逐漸從尋求軟著陸、認識適應新常態,轉變為更能動地引領新常態,使GDP連續12個季度實現6.7%-6.9%的中高速增長,并帶來更多企業盈利水平的提升。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更多個人所得稅的上繳。
有人說,個稅增長這么快,還談什么獲得感、幸福感。其實,從“基本面”的角度思考,就能得到不一樣的結論。顧名思義,所得稅就是從收入所得額里面征來的稅。收入增加了,才能繳更多的稅。不能說稅收增加了,就沒有獲得感。
還有一點影響人們感受的需注意的情況:GDP的數據是扣掉物價因素的不變價,而稅收是不扣除物價因素的現價,因此,如果拿稅收增幅和GDP增幅做同口徑比較,就需要相應扣掉物價上漲的那幾個點,這樣一來,兩者就不會像直觀感受的差距那么大了。
其實關系到企業負擔,財政部報告中還有一個內容值得關注:非稅收入14082億元,同比下降13.4%。這是值得肯定的趨勢。我國非稅收入中,很重要的一個大項是行政性收費,其規范程度相對較低,但一般也都有紅頭文件作為依據。我們在減稅的同時,也需要下大力量減少包括行政性收費在內的非稅收入,因為這符合深化改革、支持企業搞活搞好的意愿和要求。不久前,某企業曾經反映自己繳納了500多種收費,雖然在上級相關部門核查后減到300多項,但依然是一份長長的清單、體現著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國所有的正稅加在一起才十八種,一個企業不會都碰到,所以在對企業繼續減稅的同時,減少各種非稅收入是大勢所趨的必選項目,應借助配套改革來繼續推進。
最后,筆者想說,1-7月我國個稅以兩位數增長,主要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增長質量積極向好,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下一階段對個稅低中端納稅人適當減輕稅負的空間和必要性。對于個人稅負是不是如數字顯示的那樣快速增加,納稅人還是要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具體計算為準,切莫把一些簡單的全局數字對比,直接套到自己頭上。如算得這一段您繳納的個稅增加了,那么您自己的總收入和最后入袋的凈收入,一定是增加得更多。
(本文作者介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謝海平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