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陳九霖
多事之秋,國難興邦。借外壓力,倒逼改革,是我國打贏中美貿易戰的核武器和最大底牌。
6月底,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教授,在該院2018年畢業典禮上發表題為《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演講時表示,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最大的危機不是貿易沖突,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霸權國家已經公開把中國當成最主要的對手,“中華民族到了新的危險的時候”。這個演講經微信公眾號傳播之后,產生了影響力,以致于海外媒體紛紛報道。為此,我想表明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一、支持理性、客觀地分析
由美國發動的“中美貿易戰”,引起了各方關注,各種觀點仿佛實體戰爭發生前夕那樣,紛至沓來,主戰主降皆有。其中,不乏感性過度和民粹主義的觀點。比如:有人說,連50年代我們都能打贏美國,何況現在呢?也有人說,不管成敗,要不惜一切代價與美國對打。還有人說,美國就是紙老虎,不堪一擊,中國必贏。還有人盲目地認為,全世界都會站在中國一邊,美國逆全球化的做法會受到孤立。甚至還有人指望美國人民和國會對特朗普的制衡。李曉教授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以一系列的客觀數據進行分析,可能會提醒一些狂熱分子,給他們澆一盆冷水。
二、支持全面、戰略性思考與把握
正如李曉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目的恐怕不只在貿易領域,還在“中國制造2025”,更可能是通過貿易戰的方式迫使中國做出更大讓步,而且,很可能是迫使中國在貨幣金融領域更大開放。美國的終極目的事關重大的國家戰略利益,那就是遏制中國的崛起。對此,不必大驚小怪。早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世的時候,他就力勸美國平衡中國,只是那時候美國沒有騰出手來。
面對這種關系中國國運的問題,我們不能未戰而屈,不戰而降。而是要從戰略、全局(包括但不限于經濟、金融、貿易)的角度出發,知彼知己,客觀而冷靜地分析雙方優勢與劣勢,把握好戰略,尋找有利戰術。做好最壞打算,務求必勝。
我注意到,隨著特朗普貿易大棒的揮舞,近期消極情緒開始甚囂塵上,各種唱衰中國的聲音也不絕于耳。其中,我國股市跌跌不休就是一種反應,李曉教授的演講受到熱炒也是證明。我感覺到,李教授在理性地分析我國弱勢的同時,少了對我國優勢的分析。其實,我國巨大的市場、2.5億人的中產階層、強大的社會動員力、相對封閉的金融體系、美國之外其它國家與地區借機尋找中國機會的心理、我國龐大的居民儲蓄、美國在華的巨大投資、中國商品的廉價優勢以及美國人民對這些商品的使用慣性、中國人在美留學與旅游對美國帶去的利益、中國過去長期以來與美國打交道的經驗等等,都是我國對美的優勢。
自鴉片戰爭以來,美國等西方列強就逼著中國開放與通商,難道他們真的希望中國重新關起開放的大門不可?他們所要求不過是中國的門開得更大一點,進行一些結構性改革而已,其目的是獲取更大的利益罷了。在這方面,我國主動在進行有利于自己和世界的改革與開放。而且,客觀地說,美國也很難阻止中國的崛起。
與此同時,李教授所分析的美國對華的有些優勢不一定真正能夠使用得起來,比如:給中國“斷網”、加印美鈔等等,因為,那不只是涉及中國自身利益,也會涉及全球利益,長期來看也會燒到美國自身,那將徹底促使美國走向衰敗,不符合“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的戰略。
既然美國遏制中國的目的是確保“美國第一”,重在美國國家利益,特朗普以及任何其他美國總統都不會冒此天下之大不韙。
三、支持借此機會倒逼改革
瑞士銀行專家分析說,依據中國GDP年均增長6.6%計算,如果中美之間僅有500億美元的貿易摩擦,只會影響和拉低中國GDP的0.1%,只有在4500億美元的層面上產生摩擦,才能算得上“貿易戰”。而且,如上所述,中國畢竟不同于當年被美國逼到絕路的英國、蘇聯和日本。一言以蔽之,中國更有韌性,打得起“持久戰”。
多事之秋,國難興邦。借外壓力,倒逼改革,是我國打贏中美貿易戰的核武器和最大底牌。“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一定要解放生產力,激活市場,搞好經濟。當前的重點在于: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依法治國、強化執法監督。而且,當前應把國企的市場化改革列為重點。根據WTO的數據,我國國內各種各類國有經濟占GDP的比重為33%。其改革的成功所釋放出的能量,將會巨大。
中美貿易戰,我們自然要審慎對待,不要拘泥于傳統與經驗,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效果為主。但也不必過于憂慮,更不必“全民皆兵”。“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只要我國政府理性決策,我就堅決支持政府,與我國政府永遠站在一起。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擔任兩個世界500強企業副總。)
責任編輯:謝海平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