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王劍
正文
融資的思想實驗
價值,通俗地理解,就是一人或一物能夠帶給大家的額外益處(注意“額外”二字)。如果帶不來任何額外的,有它不多,沒它不少,那么自然就是毫無價值。因此,評價一物的價值,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沒有它的狀態,做一個對比。
評價銀行的價值,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對比下有銀行、沒銀行的經濟環境。當然,現實中很難做這樣的對比,現在到處是銀行,因此這種對比更像是一種思想實驗。
首先,第一個場景,是沒有任何金融中介,需要融入資金的人,與可以融出資金的人,自己找交易對手,自己談判各種融資條件。顯然,這種是效率最低的。最為典型的就是民間借貸。但是,在一定交易范圍內,效率也會很高,比如雙方非常熟悉的時候。因此,這種模式適用于熟人網絡,但無法支撐大規模的社會化融資。我們將這一模式暫稱為“民間借貸”。
然后,引入債券市場。融資者在市場上發行債券,出售給投資者。融資者需要面對很多投資者,并且債券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相比于民間借貸,債券融資可以面向更多投資者,能夠組織更大規模的資金投入生產,這是其主要優勢。第二項優勢是,投資者持有了債券后,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從而有了流動性,這樣可以將短期資金轉換為長期投資。
但這一模式也有缺點,就是它不可能像民間借貸那樣雙方非常熟悉,因此一般是一些信譽卓越的融資者才能公開發行債券,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可能很順利地發債融資。比如作為一個個人,是不可能發債融資的。
正因為這種模式下多是信譽卓著的融資者,因此融資利率較低。如果是大家公認的幾乎無風險的融資者(比如本國中央政府),那么其利率可能就非常低,這種利率被稱為“無風險利率”。
這個無風險利率非常重要,它是我們后續很多分析的基礎。
我們就說,債券市場形成了無風險利率。無風險利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很多其他投資行為的機會成本——如果一個人沒其他東西可投時,至少可以投資于這種資產,獲取無風險利率。換言之,這是我們研究其他投融資行為時的一項基準。
綜上,民間借貸和債券市場都能履行一部分融資職能,但是一些不被眾人所知的融資者,就無法到債券市場上去融資。它或許可以通過民間借貸融資(因為周邊好友是了解他的信譽的),但如果他需要的資金量較大,周邊好友的借貸是不足以滿足其融資需要的。
由此,我們相當于將借款人劃分為兩類:能夠達到債券市場門檻的,和不能達到的。這時候,銀行的價值就開始體現了。我們將會證明,銀行的資產端價值只能體現在達不到債券市場門檻的那群企業身上。
銀行的貸款
銀行能夠放貸,把錢借給借款人,這是大家熟知的基本業務。銀行放貸的時候,會通過多種方法,盡可能確保借款人按時還本付息。
這些方法非常多樣,但大體上包括貸前、貸后兩方面工作。學術上,貸前的工作叫信息生產,貸后的工作叫監督。
所謂信息生產,是指銀行面對來向它借款的借款人,通過盡可能詳細地調查研究,全面分析這些借款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其資金用途、行業前景、財務狀況、人品口碑、抵質押物等各種信息,盡可能從一大堆貸款申請人中,挑出還款可能性較大的。這需要花費時間和成本。
所謂監督,就是完成放貸后,銀行還會持續地跟蹤借款人的情況,包括生產經營和其他各種情況,確保其謹慎地使用資金,保持還款安全。萬一發現其償債能力有所惡化,就及時采取措施,比如要求提前還款,或處置抵押物等。
債券市場上這些工作能做嗎?理論上也能做。比如,每個債券投資者在購買債券前,都仔細分析發行人情況,購買債券后也緊密跟蹤。當然,在實踐中這可能很不容易,比如投資者非常分散,單體較為弱小,幾乎無法對發行人施以影響。即使能施以影響,那么眾多的債券投資者每個人自己去從事這一系列工作,大家是重復勞動,其實是非常不經濟的。
而如果大家把錢匯集到銀行,由銀行統一執行這些工作,那么就能夠節省成本。并且銀行和融資者地位更均等些,容易完成上述工作。當然,銀行依然為此會付出一定成本,我們將這個成本叫做“信息生產成本”。
最關鍵的部分來了:銀行如果良好地履行了信息生產和監督工作,那么它可以從那些達不到債券發行門檻的借款人群體中,挑選出好的借款人,將錢借給他們。毫無疑問,這樣的貸款利率肯定是高于債券市場利率的。如果他們不選這些借款人,而是選那些本身就能達到債券發行門檻的發行人,這些發行人原本可以在債券市場上按一定利率融資,那么理論上,他們不會向銀行申請更高利率的貸款。
所以,就得出結論:銀行貸款利率一般高于債券市場利率。
當然,也存在例外。比如企業用款比較靈活,發債流程較為繁瑣,也可能會先申請貸款。而如果愿意給他們放貸的銀行很多,競爭壓力下導致貸款利率最終與債券利率趨同甚至更低。
當然,投放這種貸款,銀行的貸款收益率就會受限。因此,一些擅長甄別優質企業的銀行,就會從那群達不到債券市場門檻的企業中(它們的信譽不為眾人所知),去挑選出信譽好的企業,并獲取較高的貸款收益率(并且能夠控制好風險,所以這也叫“風險定價能力”)。這個收益率扣除了信息生產成本之后,依然會有超額。
我們將這部分超額回報,稱為貸款業務的特許價值。因為如果沒有銀行的甄別能力,這些企業將很難融資(它們達不到債券門檻)。這種特許價值是對銀行甄別能力的回報。
如果銀行沒選擇去做這些甄別工作,而只選擇去為那一群最安全的企業(眾人都知道它們沒啥中風險)放貸,那么它們的貸款利率只能在債券市場的收益率附近,甚至是無風險利率附近。此時,投資人就不用將錢交給銀行了,直接去買債券不就行了?此時,銀行的貸款業務就沒有了價值。
銀行的存款
但現實中,上述這種只放最安全貸款的銀行,還真是存在的,而且開得不錯。這是因為,即使先不考慮貸款,即使是存款這一端,銀行也可以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存款是存款人將資金存放于銀行形成的,他們之所以來存錢,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獲取利息回報,二是將這些存款資金用于支付結算。前者是對利率敏感的,后者則不敏感。
對利率敏感的儲戶,希望賺取利息收入。但是他們會有另一個選項,就是在債券上購買幾乎無風險的債券,享受無風險收益。假設在一個完全公開的市場中,所有人都面臨無風險資產和存款兩個選項的話,那么很顯然,這種存款的利率會趨同于無風險利率。現實中,因為種種因素的存在,兩者當然還是會有一定偏離,但理論上應該是趨同的。
那么,如果一家銀行,按接近無風險利率的利率吸收存款,然后又不具備借款人甄別能力,只選最安全的借款人放貸,貸款利率也接近無風險利率,那么這樣的銀行利差極其微薄,基本上是開不下去的。
所幸的是,銀行存款賬戶還有支付結算功能,因此吸收了對利率不敏感的結算存款,只需要為這種存款支付極低甚至是為0的利率。
不管是早年開支票,還是現代的銀行卡支付、網絡支付等方式,本質上都是儲戶可以將存款余額視為貨幣一樣,對外用于支付結算。銀行存款履行著貨幣的支付職能。所以,很多人會存放一點錢在銀行賬戶中,就存為活期存款,因為隨時可能用于支付,對這筆錢的存款利率高低并不在意。如果一家銀行的所有存款中,低息的結算存款的比重很高,那么其整體的存款利率水平(加上產品與服務的成本)就會大大低于無風險利率。
對于這種存款利率很低的銀行,即使放貸時不具備甄別能力,僅僅將資金放貸給最安全的企業,獲取無風險利率,也能賺取一定利差。這一利差,可以視為其結算存款業務帶來的特許價值。這價值來自于銀行擁有的一種特許權:開辦存款業務,并因此擁有結算存款。
如果將存款的特許價值和貸款的特許價值做比較的話,前者更為“特許”,因為能夠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其實種類更多,包括小貸公司、信托公司等。而存款業務,尤其是結算存款,則真的只有銀行能辦理。
特許價值
當然,最優秀的銀行,資產端掌握了很好的企業甄別能力,能賺到貸款的特許價值,負債端又擁有很多結算存款,能賺到存款的特許價值。
結算存款是怎么來的呢?無非是通過各種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讓客戶覺得使用本行的銀行賬戶最為便利,就會將本賬戶用于結算,并留存下結算存款。因此,“存款立行”的背后,是“服務立行”。況且,這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本身也有些是收費項目,賺取中間業務收入。這是一種“經營流量”的思維,不是簡單地追求存款、貸款規模的思維。
當然,如果只賺取一種特許價值,可能也已不錯了。比如,前面已經提及的,賬戶服務特別強,擁有大量的結算存款,那么放貸時只賺取無風險利率,也較可觀。或者,另一極端,放貸時的甄別能力特別強,能夠獲取很高的貸款超額收益,那么即使按無風險利率獲取存款,也有可觀的息差。
最后的結論,肯定是特許價值越大的銀行,其股票估值越高。而如果出現一些其他因素,破壞銀行的特許價值的,那么就會壓低銀行股估值。比如,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發展,或者帶支付功能的類活期理財產品的發展,分流了銀行的結算存款,這是對存款端特許價值的破壞。資產端,經濟下行期,大量有風險企業退出市場,銀行潛在客戶群體變小(優質企業雖然都安好,但從它們身上銀行只能賺取無風險利率),貸款的特許價值減少。
最優異的銀行,外在表現是,貸款利率高、存款利率低。兩者與市場利率的超額部分,就構成銀行的特許價值。因此,不是擁有特許權就自動有特許價值的,特許權只是必要條件,能不能實現特許價值,還要看自己的本事。
我們終歸是在挑選擁有特許價值的銀行。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8年加盟國信證券,任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