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夏心愉
歡迎再次跟我來到,這片銀行理財子的風云江湖。
江湖上現在共有29位玩家,其中21家已經正式開業,另有8家處于“已批籌、未開業”狀態。在上一期的同話題深度專欄《扒一扒銀行理財子的“羨慕鏈”》中,已經給這29位玩家分出了三個“羨慕級”。
簡要回顧一下:
穩坐“頭等艙”的,是趕在2020年4月“原油寶事件”爆發前順利驗收開業的理財子,成功躲過了“原油寶”翻車引發的一系列“強監管”動作,因此生而擁有外匯交易,衍生品交易等資質。其中更有“四地四家”還享受到了“銀保監會試點積極推動養老理財”的風口,獲得首批養老理財試點,可謂理財子中的“戰斗機”。
坐進“公務艙”的,是那些雖已開業,但是一腦門撞上“原油寶”翻車的,于是生于監管審慎期,監管把理財子全部外匯交易、衍生品交易的權限上收,當然,除此以外,在主流的銀行理財固收、權益和專戶類市場賽道上,沒有什么本質的差異。
所以“頭等艙”和“公務艙”的差別,大概就像蘋果最新發的Iphone 13pro 和 Iphone 13,雖然都宣稱自己采用了最新版5納米級A15處理器,但前者是5核GPU“滿血版”,后者是4核GPU“殘血版”。你平時打打電話發發微信,兩者沒啥差異感,但在特定的環境,比如要打個游戲,就能感覺出明顯不同了,那還是“滿血版”要爽得多啊。
還在“經濟艙”的,就是“已批籌、未開業”的銀行理財子,雖說比起還在趕火車的,的確是已經拿到機票了,但啥時候能開業還不知道,那叫一個“急”。
此前有一條市場消息,稱“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或不能新增理財投資”。大家最初都以為這個監管政策是劍指“管理資產規模在千億以下的城商行理財”的,但現在才發現,可能不僅僅如此。“愉見財經”聽說監管已經明確通知各家銀行,2022年9月30日之前如果理財子(即便已批籌)還沒有開業,這家銀行一樣不能了。
前情提要說完了,下面就來說說這各等級艙位中理財子們的生態:幾家歡喜幾家愁,抑或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W總還在“經濟艙”。他供職于一家股份行的理財業務部門,也是一家“已批籌、未開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種子的相關事務負責人。這段日子,他感覺最深的,就是一種“冷暖不均”、或者說“貧富不均”了。
這種“不均”來自于傳統銀行理財業務,和銀行理財子相比,游戲規則上分化。
W總舉例說,比如,理財子可以向客戶開放1元起步的產品,到了銀行理財這邊,就要5萬元起投,門檻就不同。
又比如,在銷售渠道上,目前理財子的產品可以給互聯網銀行代銷,特別是傍上微眾、網商這種流量大入口,理財子拓客優勢就很明顯;而傳統銀行理財,還受到了渠道限制。
再看產品可投資的資產類別上,銀行理財也比理財子的限制要多了不少。
如果只看理財子運作這一個點,那么,已開業的機構,不管是從門檻上還是代銷渠道上,都有助于拉進一大批長尾客戶,獲客能力強了不少。
如果由點及面地來看,理財子未開業遠不止于獲客劣勢,表外只好統統回表,資產端也沒人家做得活絡,有些新產品不能在自己體系里玩,無計可施只能想辦法做大代銷,可這代銷吧,成本就壓不低。
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步掉隊,則步步掉隊。
政策紅利的蝴蝶扇了扇翅膀,就可能振出銀行資管的馬太效應。
在此背景下,W總如果也想吃到這一波銀行們都在布局的資管紅利、理財銷售紅利,那就只好加緊在市場上尋覓“頭等艙”、“公務艙”里的理財子們談合作,希望能拿到多一些的產品支持。
頗有些辛酸的是,眼看著這些昔日曾是零售“貼身肉搏”的競爭對手,甚至有些還是弱一梯隊的,如今則搖身變成了“座上賓”。尤其是,在這資產為王的階段,議價權還更多在別人手上,難免有幾分“寄人籬下”的意味。
說來吧,成功,有時候就是,七分靠打拼,三分靠好命……
那坐在“頭等艙”、“公務艙”里的已開業理財子們,就能高枕無憂了么?也未必。如果您看過“愉見財經”早前專欄《理財子公司的“不可能三角”》與《困惑的銀行理財子》,就了解在這片江湖里,實在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A總就職于一家已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在這個年末,他最焦慮的issue,莫過于資管過渡期結束后,老產品何去何從,以及,要不要向監管備案部分老產品。
啥叫備案?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現在已是12月了,亦即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后一個月了,各家機構的老產品已經實現80%以上的大幅壓降,有句講句,達此成果已經是拼掉了半條老命了。所以要做到監管要求的“全部老產品清零”,現在看還是困難較大。
于是乎,監管又開恩了,雖然主流的說法仍然是“全部清零”,但“愉見財經”多方打聽后發現其實監管開了一條口子,亦即允許部分銀行可將“備案的老產品”最長延期至2022年9月30日清零。
重復一遍,如果現在報上去,亦即做一個“備案”,那這部分產品或許就可以明年在壓退了。
這還等什么?趕緊報上去???
不。A總說,事情沒有那么簡單。你想啊,既然能拖到過渡期最后一個月都清不掉,那這些老產品肯定是“老大難”唄,處置難度大,銀行本指望“用時間換空間”(你懂的)。但一旦正兒八經備案上去了,被“清單備案制管理”了,那其實就沒了騰挪的余地了。
前方高能:
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
- A選項,如果留在體內,銀行理財可以在原有老產品體系里保留一定余額(我理財可能就是一個“池子”),換句話說,有點騰挪可能性的。
- B選項,備案了,好處是可以拖到明年再說,但同時也意味著打了一副明牌,報上去甲資產、就只能保留甲資產,以乙替換甲的“偷梁換柱”是此路不通的了。
你說A總這是不是有點兩難了?比方說一些涉及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名股實債”和地產股權投資,以現有的常規手段,實在是挺難壓降處置的。
“愉見財經”聽說,過去一年以來,回表、市場化處置和新產品承接老產品,是絕大多數理財子壓降老產品存續規模時慣用的“三板斧”。但地方政府平臺的“名股實債”,監管明確不許回表、不能用貸款承接。此外,一些房地產的股類投資也無法用市場化手段變賣處置。
不過呢,好在隨著近期針對房地產授信政策的回暖轉向,讓“地產回表”又迎來了短暫的時間窗口期。
對房地產,銀行的確是松動了、回暖了。我聽一些銀行朋友說,他們被要求加大開發貸投放了,“必須在年底前浮出水面”,更有個別銀行內部計劃加大房貸投放力度,增加房地產項目儲備,加快投放按揭貸款。
由此,“愉見財經”聽說,已有個別機構,正在借近期地產政策微調的東風,加快房地產資產的騰挪。具體而言,即用銀行表內貸款承接部分理財表外房地產資產,表面上房地產貸款額度增加了,但實際上還是存量項目。
這樣一來,既完成了上頭的要求,又加速了老產品存量資產處置。在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看來,算不算一件“一箭雙雕”的好事?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主持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委會研究員,上海金融青聯委員。微信公眾號:愉見財經。)
責任編輯:于勝男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