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趙建
滴滴順風車兇殺這件事鬧的很大,而且不長的時間間隔接連發生。是順風車這種帶有平臺模式的固有問題,還是兇手個人的極端心理扭曲?
我們來談談平臺經濟。這是在互聯網革命之前,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之前,就已經存在但并沒有形成超級規模的一種資源組織形式。
所謂的平臺經濟模式,就是一方構建類似的“基礎設施”,有硬件有軟件,前者是一些物理設備和空間場所,后者主要是游戲規則——正式的,非正式的。個體參與其中,但是與平臺主是弱聯系。這個弱聯系弱到什么程度呢,不太好定義。具體到經濟關系來說,至少不是雇傭關系,或者不牽涉到買斷要素的使用權問題,否則就是企業而不是平臺了;應該是類似市場主體間交易的利潤分成關系,租借應該不算。
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平臺無處不在。在互聯網革命之前,這種平臺模式是廣泛存在的,一些交易和活動空間。樸素的是集市,廣義的是社區,城市,甚至是國家。狹義的所謂的線下平臺。
平臺經濟的一個特征是,固定成本比較高,但邊際成本低,主要的成本用在了搭建基礎設施上。用公司財務的語言就是經營杠桿非常高,因此流量異常重要。
互聯網革命之前,主要是由于物理空間所限,線下平臺無法降低邊際成本。比如一個集市的攤位就那么幾個,到最后是邊際成本遞增的。
互聯網帶來了零邊際社會,帶來了線上平臺模式歷史性的發展繁榮。因為互聯網平臺的零邊際成本甚至是負邊際成本(比如社交平臺),可以帶來超級規模效應,這恰恰是平臺經濟最需要的。流量為王成為平臺模式的基本生存法則。
平臺型經濟是贏家通吃的經濟業態。這也是因為互聯網零邊際成本結構對規模的超級偏好。因此,平臺型企業初期的競爭是非常慘烈的,既生瑜何生亮。他們的競爭是靠價格戰,靠燒錢,靠資本作為后盾。在成功以前,流量就是一切;在成功的兼并天下后,一切都是流量。
最后業態漸漸行成,流量飽和之后,零邊際的成本紅利沒法再獨自享有,就要向存量攫取價值了。這個時候即使消費者發現被攫取價值但也無濟于事,因為就是他參與的價格之戰中,贏家吃掉輸家,消費者在獲取補貼好處的同時,不知不覺幫助某一家實現了壟斷。這就是平臺經濟的原罪之一。最后消費者站在唯一的平臺接受被壟斷的現實。
平臺經濟的另一個問題是,它與參與其中的主體之間,是一層非常弱的聯系。他們之間,既不是雇傭關系,也不是平等的市場主體的關系。平臺模式,到底是企業還是市場?這在企業理論上都是難題。
研究企業和市場的關系,成就了科斯的產權經濟學。在科斯的定義里,企業就是通過雇傭關系買斷勞動者的要素使用權,以便來實現威權的、計劃的和命令式的科層級統治(有德姆賽斯,張五常等的理論推進)。市場則不然,市場的交易主體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價格問題。
滴滴是什么呢?在筆者的認知里,按照科斯的理論,滴滴平臺與滴滴司機的關系,既不是企業的勞動雇傭關系,也不是完全的市場交易主體關系。他們或許介于兩者之間。多年前筆者已經撰文分析過這個問題。
也應分情況來看。如果按照聯系的強弱程度排個序,應該是專車,優享快車,快車,順風車。專車已經有了雇傭關系的意思,因為從招聘,到車型,到著裝,到培訓,到服務,到考核等,都有一套標準的硬約束。而快車就隨意很多。順風車呢,基本上就是個平臺和玩家的關系。
既然不是傳統的企業雇傭關系,那么就不必用傳統的企業標準來衡量。至少不用為平臺上的司機繳五險一金,這樣就省去了一大部分人力資源成本。平臺的流動資產是輕的,這樣可以較好的盤活。然而,卻制造了一批游離于社會保障的局外人。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文*希爾寫的《經濟奇點》,說的就是這個問題。這可能是平臺經濟說不上原罪的原罪。
兇殺發生在順風車司機身上,也就是滴滴體系里最松弛的那種關系,也是距離公司雇傭關系最遠,最完整的平臺關系。入駐這個平臺的標準很低,主要有駕照和行駛證等證件,就可以成為順風車司機。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模式也是最接近共享經濟,最集約化利用資源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本身沒有罪,技術中性,而且充分利用了零邊際成本的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紅利。
問題出在平臺的責任邊界上。平臺的重要性,一是提供技術保證,比如GPS定位和空間算法等;二是確定游戲規則;第三,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提供對緊急事件的救助,要為平臺上的參與者兜底。順風車這種如此松散的關系,就應該想到會有這種極端事情的發生,要進行多次應急演練。
然而讓人失望的是,即使發生了一次悲劇,期間還有無數次危險信號的投訴,滴滴都幾乎視若無睹。據說他們進行了精算,得出的結果是,提供這種應急機制的成本要高于用錢賠償處理極端事件的成本。
這是一種商業倫理和道德的問題嗎?因為財務已經無法實現有效的約束。原因何在?可能就是執法部門(滴滴平臺的“平臺”)對其處理的過于松散,讓他們這種“殺人”的精算模型可以有利可圖。執法部門這次應該認真追究滴滴平臺的責任,既然他們用金錢來衡量生命,那就讓社會給生命一個真正的定價,直到平臺們被罰的肝疼肉疼,讓生命在他們的商業精算公式里變得最珍貴!
中國最大的平臺經濟應該說是淘寶,最初誕生于阿里巴巴這個信用支付系統。然而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也飽受假貨贗品的詬病。筆者也有幾次不愉快的購物經歷,但投訴后感覺仿佛面對茫茫大海毫無回音。而且這些造假的商家,平臺給的信用等級還不低。這說明了什么呢?平臺不應該只是一個技術型架構,還應該有基本的價值體系、倫理體系。否則,平臺經濟就會變得脆弱不堪。
因此,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新技術、新模式的背后,龐大的平臺經濟背后,個體的位置在哪里?如何將視流量和規模為第一的平臺經濟與個人人本主義相結合,既能發揮平臺的規模效應,又能聽得見渺小個體的心聲和呼喊,是每一個平臺型企業家和商業領袖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希望從此刻開始,每個人在平臺上的的吶喊和呼救,能第一時間讓人們聽到并第一時間處理和救助。這是平臺經濟對原罪的自我救贖,也是其賺的盆滿缽滿后必須擔負的社會責任。
(本文作者介紹:西澤資本(香港)首席經濟學家,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西澤金融研究院院長,曾擔任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平安銀行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