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財經》年度特別話題:藥價之謎(9)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9日 12:10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招標與“死標”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行政降價與招標采購等手段,正走入左右為難之局 2005年1月-9月全國銷售和利潤排行榜顯示,以銷售收入看,第一名天津制藥集團為84億元,第二名江蘇揚子江藥業集團公司77.6億元,第三名哈藥集團有限公司68億元,第四名
實際上,發改委的17次降價對石藥、華藥這類大型國有企業的影響并不大。原因很簡單,如前所述,這些藥廠生產的頭孢他啶、頭孢曲松等藥品早在降價前的農村市場價格,就已經遠遠低于降價后的價格。 降價對于外資藥廠的利潤有影響,但影響也不會太大,主要是因為國家在降低了其單獨定價的藥品價格時,也降低了同類藥品的市場價格,它還能維持相對的競爭優勢。例如,禮來公司生產的力復樂牌0.75克頭孢呋辛鈉的最高零售價格由原來的49.6元/支降為37.2元/支,下降了12.4元。這無疑會影響企業的利潤,醫院各環節的推廣費用也受到影響,但是在更高價的新藥出現之前,一般不會影響其銷售。 真正受沖擊最大的,是一些主打二三線城市市場的國有、民營、合資藥企。這些企業的藥品降價幅度最大,利潤空間和推廣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加上產品本身就沒有多少自主創新成分,可替代性極高,銷量將受到巨大沖擊。 更重要的是,降價政策主要影響的是城市市場。一些原來占據城市市場的抗生素因降價變為“普藥”,價格下跌后會被迫轉向農村市場;而由于中國審批新藥程序寬松、耗時不長,城市市場通常會被新出現的單獨定價藥品占領。 在扭曲的藥品定價機制下,發改委的多次降價對制約“單獨定價”的高價藥收效甚微,卻令目錄內的低價藥幾無利潤。以青霉素為例,生產企業一支利潤僅兩分錢。由于廉價的青霉素很難預留用于推廣的利潤空間,因此基本在城市大醫院中消失了。 畸形產業鏈滋生的投機心理,使藥品企業很少投入自主創新藥的研發,對仿制藥的重復投入,使醫藥產業的整體利潤被一再壓低。截至2004年底,中國已有6000多家制藥企業,12000多家藥品批發企業,僅諾氟沙星就有上千家企業生產。 有消息稱,發改委第17次降價措施后,現在正計劃收回包括常用藥和非常用藥在內的全部處方藥的定價。但業內對于這一尚在醞釀中的行動是否有意義,普遍表示質疑。因為中國藥價虛高的癥結并不是出在一般的政府定價產品上,而是由于單獨定價、新藥審批中的制度漏洞,與現有醫藥的生態環境相輔相成,構建了一條灰色的利益鏈。如果不能有效打破這條利益鏈,則政府控制再多的藥價,收緊再多權力也于事無補。 與此同時,衛生部也陸續推出各種措施,力圖加強對醫藥灰色渠道的監管。在藥品流通最混亂的1999年,國家在一些地區率先開展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試點,一年后全面推廣。所謂醫藥招標,即公開一定范圍內醫療機構臨床用藥的采購條件和要求,由眾多醫藥生產企業或醫藥經營代理企業參加投標,按質量、價格比優化的原則選擇交易對象。 藥品招標的最初目的是擠掉藥價虛高的水分,降低藥價。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盡管實行了招標制,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低價抗生素每次均能中標,卻仍然無法進入大中城市市場!扒嗝顾丶鞍⒛髁衷诒本┦袌鲆呀浵Я撕脦啄炅。實行招標制后也未能回歸。”一位藥劑師告訴《財經》,“原因是,招標只是決定哪些藥可以進入這一地區的醫院,并不能限制醫院必須使用中標后的藥物! 由于抗生素種類繁多,同一類藥品中還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規格。根據《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試點工作若干規定》,不同規格不同種類的藥品在競標中是分別比較的。因此,“醫院有很大的空間,選擇療效相當的其他中標產品。對于無法預留出‘推廣費’的低價藥,醫院完全可以不使用,這種中標后,卻仍然無法進入醫院市場的現象,業內稱為‘死標’。” 為了避免成為“死標”,即使中標后,醫藥代表仍需繼續賄賂醫院各環節,藥品在醫院流通環節中的各級加價并沒有任何減少,只是原來的利益分配格局發生了變化。 長期擔任醫藥代表的張新向《財經》介紹,在招標過程中,一些企業或銷售公司老總親自出馬公關,底層醫藥代表在進藥過程中的作用大為降低,重點要做的是科室主任和藥劑科主任的工作。 招標制推出前,進入醫院的藥品種類繁雜,往往價格越高越受歡迎。招標制后,至少在同一種類同一規格的藥品中,只有價格最低的才能進入醫院市場,相應降低了一些藥品的推廣費;同時,緩解了同類藥品之間惡性競爭,使醫藥代表的收入有所下降。但是,企業在招標中的公關費和手續費,同樣被計入了藥品成本。此消彼長,招標對降低藥價的作用并不明顯。 2004年3月,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等13家行業協會在杭州召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研討會。13家行業協會負責人達成一致意見是:五年來藥品招標采購工作弊多利少,未能實現“讓利患者”的最初目標,醫藥企業卻付出了很大代價。 “過去藥企銷售人員要公關的對象,只是醫院院長、藥房主任、科室主任和臨床醫生,現在又增加了分管衛生局長、招標辦主任、藥事委員會的每一個委員。一個環節沒有疏通,即使中了標也是白搭,可謂‘舊弊未除,又添新病。’”在剛剛結束的衛生經濟學會年會上,一家醫院的代表如此說。 今年9月,衛生部為改變醫院“以藥補醫”的機制,緩解患者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又開始醞釀醫療費用的“四降一升”,并計劃于明年初在江蘇無錫、廣西南寧等四地展開試點。 所謂“四降一升”指的是,降低今后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中的藥品價格、醫院藥品批零差率、大型設備檢查治療費、高值醫用耗材費用,同時提升技術勞務費用。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政策是,施行已久的國家對醫療機構的變相補貼政策——15%的藥品加價將全部取消,這意味著醫院將無法直接從買賣藥品中攫取利潤。 這一政策對于許多中小醫院來說,將是一大考驗。以北京為例,全市600家醫療機構中,480家為中小醫院。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便是藥品收入,大概占到全部收入的60%。取消藥品加價后,醫院純利潤減少了10%左右,如果財政方面沒有任何補償配套措施,不少小醫院將入不敷出。據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估算,取消藥品加價將使整個醫院行業一年少賺332.44億元。 從降價、招標到取消加價的一系列政策,似乎走入左右為難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