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管清友解讀:土地制度有重大變化 國企定位未變
【推薦策劃】國企改革如何動刀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11月14日上午消息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成為三中全會的主要贏家,中共領導人確認了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但中共轉而暗示考慮通過市場力量來幫助其進行國有企業改革,以便避免與中國最強大的利益集團直接進行正面交鋒。
盡管此次會議的使命是為可持續增長設定出明確的途徑,會議結束后發布的公報重申了國有企業的作用,承諾將“不斷增強”它們的“活力”。
參與制定改革方案的一位中國官員說:我們預計短期內國有企業不會進行根本改革。這與研究三中全會公報的外界經濟學家的觀點一致。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說,國企的定位未變。
周三上海基準股指下跌1.8%,香港恒生指數下跌1.9%,跌幅均超過亞洲其他股市,這主要是因為投資者對這份籠統的公報表示失望。
通過提升市場化作用,同時重申國有企業的中心地位,領導人們似乎是想為市場競爭提供更大的空間,實現對國有企業的逐步改革,以避免上任初期耗費大量政治資本。
許多國有企業高管與政治領導人之間關系密切令問題復雜化,他們在中共最高層內建立了一個嚴密的圈子。企業和政府職位之間的更替意味著一些當上領導人的前任企業高管會延續長期以來對國有企業的支持,即便他們擔任的是負責監管這些企業的官職。
北京私募股權公司春華資本的董事長胡祖六說,國有企業改革是衡量是否存在真正意義上改革的關鍵指標。
參與制定三中全會所討論改革方案的官員和學者說,國有企業非常擅長阻撓改革,以至于北京方面考慮采取老方法來緩慢削弱它們的影響力:借助外力。作為這個策略的一部分,中國已同意與美國和歐盟協商投資協議,這將使中國開放之前封閉的領域,其中就包括國有企業主導的領域。
作為交換,中國將確保國有企業能進一步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而在這些市場上,國有企業將不得不增強它們的競爭力。
這一策略類似于中國前總理朱镕基使用的策略。朱镕基利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談判推動國內變革,包括減少那些保護低效率國有企業的補貼和關稅。
一些分析師說,公報中有關促進私營領域發展以及自由市場所扮演關鍵角色的內容意味著,中共預計將逐步開放一些領域,引入競爭,或者尋找合適的途徑向這類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和幫助。北京市場研究公司龍洲經訊董事總經理葛藝豪說,加強競爭可以讓國有企業變得更有效率,并為私營企業帶來機會。他說,目前存在著以更快速度削弱國有企業地位的意愿。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專家拉迪(Nicholas Lardy)說,國有企業為中國貢獻了26%的工業增加值。然而,國有企業在能源、交通、銀行和其他領域都幾乎處于壟斷地位,這些領域都被視為是保持經濟穩定的關鍵。
據世界銀行[微博]統計,中國共有大約10萬家國有企業,但其中許多都是規模較小的實體,如一些省、市所有的零售商和餐廳,這些實體都在與私營企業競爭。
批評人士抱怨說,國有企業獲得了國有銀行的優待,而且享有大量補貼和稅項減免,它們支付的股息也遠低于競爭對手。
世界銀行和中國政府智庫發展研究中心去年發布的報告說,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還有隱性優勢,因為它們與決策者關系密切。
國有企業的影響力并沒有讓它們得以躲過習近平發起的反腐行動。一些黨內人士說,反腐行動的部分目的是削弱國企的政治影響力。國有企業也被納入了推行節儉作風的范疇,這一運動打擊了豪華宴請和購買豪華公務車的行為。
到目前為止,上述打擊行動的最大目標是今年出任國資委主任的蔣潔敏。國資委負責監督管理國有企業,分析人士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國資委反對改革。蔣潔敏曾擔任中國石油董事長直至今年初。他于今年9月份因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明煜)
公報匯總:
投資機會
公報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