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室效應影響下,人類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年,“圣嬰”厄爾尼諾的出現則為今夏再添一把火。世界氣象組織(WMO)等權威機構均對厄爾尼諾發出警報,并預測全球升溫或出現新高峰。
隨著熱浪來襲,大宗商品市場和線下家電市場也呈現“高溫”。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干旱氣候已導致大豆、可可、棕櫚油等農產品生長環境惡化,商品市場已出現結構性的天氣定價行情。
空調行業在剛剛經歷了“618”購物熱潮后,也迎來了夏季備貨和出貨高峰期,空調安裝維保人員也成為“香饃饃”。此外,瞄準細分場景的新型空調應用也漸漸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人類社會迎接熱浪
在厄爾尼諾現象和溫室效應的“雙重夾擊”下,今年夏天極有可能是“滾燙無比”的。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最新通報,7月至9月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可能性為80%。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于6月8日發布厄爾尼諾警報,宣布這一氣候現象已經出現。到冬季,厄爾尼諾有84%的概率達到“中等至強”程度。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形態,其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現象,平均每2年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個月至12個月,而其影響不局限于太平洋海域附近。
而在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來襲之前,全球已經歷了數年的極端高溫。
人類正經歷著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世界氣象組織《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15年至2022年仍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年;中國在2022年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溫室效應,加上“火上澆油”的厄爾尼諾,今年夏天極有可能是“極熱之夏”。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以來的全國平均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比常年同期偏多1.4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內蒙古、新疆等多地高溫日數累計有5~15天,廣西西部、云南東部、新疆中部已達15天以上。
“整個世界都應該針對厄爾尼諾現象做好準備,該現象通常會給世界不同地區帶來更多高溫、干旱或降雨,引發更多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美國氣候預測中心專家米歇爾·勒赫魯克斯表示。
農產品市場炒作極端天氣
溫度是對生物生長最具影響的環境因素。極端高溫氣候之下,農業生產首當其沖。目前,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疊加影響下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已出現結構性的“高溫行情”。
例如,巧克力愛好者正擔憂漲價。6月30日,美國洲際交易所可可期貨一度攀升至3364美元/噸,創下了近12年的新高,6月累計上漲超11%。6月以來,可可主要種植地西非科特迪瓦、加納等地區正持續經受高溫干旱的考驗。在收獲季來臨前,可可產量很難不受影響。根據消費者研究與零售監測平臺尼爾森IQ公司的數據,巧克力價格在過去一年里已上漲了14%。
油脂油料商品從6月起啟動了天氣定價行情。6月,國內豆粕期貨累計漲幅接近11%。截至7月3日下午收盤,豆粕主力合約漲停至3965元/噸。究其原因,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美國大豆主產區持續干旱,引發市場對當地大豆產量的擔憂。卓創資訊豆粕高級分析師王文深預計,未來一個月,美國大豆主產區將繼續被高溫覆蓋,減產預期仍然存在。
“商品市場對于供應擾動的計價反應非常迅速,近期,棕櫚油、豆粕等期貨主力合約均實現大幅上漲。”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首席分析師田亞雄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厄爾尼諾對太平洋周圍各國的影響可以概括為“西旱東澇”,即太平洋西側干燥少雨,或出現旱災;太平洋中東側可能出現洪澇災害。此外,厄爾尼諾還會導致東南亞、澳大利亞、印度等地區高溫干旱。由此可見,包括白糖、棕櫚油、菜籽等農產品單產或存在變數。
田亞雄表示,印度和泰國是白糖的主要產區,合計年產量約為40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20%至25%。預計2023/2024年度(即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印度白糖或面臨200萬噸至300萬噸的減產。東南亞地區的棕櫚油年產量約為66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90%。預計2023/2024年度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增產幅度從300萬噸下降至130萬噸。
回溯歷史,大麥、白糖、咖啡、橡膠等作物產量和價格均有可能受到厄爾尼諾影響。據一德期貨統計,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導致2016年印度小麥減產至少14%,我國大麥產量下降7.3%。而在2009~201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咖啡價格上漲了一倍,印尼天然橡膠價格上漲了158%,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價格上漲超30%。
“當下天氣變化對農產品供給側產生的擾動是確定的。伴隨著農業向集約型、規模型發展,若天氣擾動增多,后期農業種植收入將面臨不確定性,種植者和保險公司也亟待獲得更好的風險對沖工具。”田亞雄表示,在此背景下,天氣指數期貨的孵化意義不言而喻。
證券時報記者查詢發現,天氣期貨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6年,世界上第一筆天氣衍生品合同以場外交易的形式出現;1999年,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推出了天氣指數期貨;后來,天氣期貨出現于日本、歐美等多地。
我國目前尚未開展標準化的天氣期貨交易,但相關的孵化和研發工作持續進行。廣東省人民政府今年3月14日發文支持廣期所研發上市天氣期貨,開展新能源產業極端天氣風險規避服務。大商所近日表示,強化產品供給,發布溫度指數,推動天氣衍生品開發,推動氣候風險經濟保障服務體系建設。
空調市場“入夏” 細分場景走俏
持續高溫也帶動空調等降溫設備消費增長。證券時報記者發現,隨著極端高溫“常態化”,空調日常維護、新型空調產品等最新涌現的細分需求也有所增加。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618”線上購物節期間,空調全渠道零售量1195萬臺,同比增長35.9%,銷售額411億元,同比增長38%。
美博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5月份上市的美博新一代熱泵空調正在熱銷,上市第一個月就完成了2023年銷售目標的25%,不僅得到了國內經銷商的認可和青睞,國外客戶咨詢、考察和下單的情況也較多。另外,去年7月上市的美博穿戴式空調也受到了經銷商和市場的熱烈反響,該產品主要用于交警、電力、港口等高溫場景,目前市場銷售情況也隨著天氣轉熱而走強。
基于對市場需求向好的判斷,企業紛紛增加7月排產。奧維云網數據顯示,7月份空調企業總排產1483萬臺,其中內銷排產1052萬臺,同比增長30.9%,出口排產431萬臺,同比增長12.6%。
隨著全國各地相繼進入高溫狀態,空調市場消費火爆的同時,安裝、維修人員“緊俏”也成為突出的現象。
證券時報記者從惠州惠陽一家連鎖家電維修部了解到,近期空調維修保養需求量較大,若要“插隊”即時上門服務,需額外支付加班費。
而在熱浪來襲不久的上海等地,空調上門清洗、維護等相關服務訂單大幅增加,商家也推出了各類促銷活動。
“往年人們通常是發現空調壞了或制冷效果變差了,才會想起叫上門維修。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則重視日常性的空調清洗和維護服務。”上海浦東某維修平臺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重視空調日常維護,不僅是出于健康的考慮,也是基于極端高溫天氣“未雨綢繆”的心態。
而隨著極端高溫氣候頻次增加和夏季氣溫延長,降溫散熱場景也呈現多元化。對于空調廠商而言,適用于細分場景的新型空調產品無疑是一片“藍海”。
“持續、多發的高溫天氣,注定會讓空調產業保持穩定發展。家庭對于空調的需求也呈現變化,例如惡劣氣候環境下的制冷制熱,以及冷暖之外的空氣凈化、舒適、健康等需求。”美博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傳統家用空調外,空調的應用場景也得到拓展,出現了移動空調、穿戴式空調、空氣源熱泵等創新產品,用于對標不同場景、不同功能的需求。這些特殊場景催生的新式空調需求,會將空氣源熱泵產品、穿戴式空調等產品的市場蛋糕越做越大。
責編:葉舒筠
責任編輯:凌辰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