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戴布維格(Philip H. Dybvig)獲得這一獎項,表彰他們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
伯南克等三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獎官網顯示,伯南克1953年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奧古斯塔,1979年畢業于美國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目前為美國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在2006年至2014年擔任美聯儲主席,并成功帶領美國走出金融危機。
戴蒙德1953年出生,1980年畢業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
戴布維格1955年出生,1979年畢業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目前為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教授。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認為,三位獲獎者的理論改善了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他們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的作用的理解,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為什么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
現代銀行業研究闡明了為什么我們有銀行,如何使它們在危機中不那么脆弱,以及銀行倒閉如何加劇金融危機。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戴布維格于20世紀80年代初奠定了這項研究的基礎。他們的分析在監管金融市場和處理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為了經濟運行,儲蓄必須被引導到投資中。然而,這里有一個沖突:儲戶希望在發生意外支出時能夠立即獲得資金,而企業和房主則需要知道,他們不會被迫提前償還貸款。在三位獲獎者的理論中,戴蒙德和戴布維格展示了銀行如何為這個問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通過充當接受許多儲戶存款的中間人,銀行可以允許儲戶在他們希望的時候使用他們的資金,同時也向借款人提供長期貸款。
然而,他們的分析也表明,這兩項活動的結合如何使銀行容易受到即將倒閉的謠言的影響。如果大量儲戶同時到銀行取款,謠言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銀行擠兌發生,結果就是銀行倒閉。而通過政府提供存款保險和充當銀行的最后貸款人,可以防止這些危險的動態。
戴蒙德的研究還展示了銀行如何履行另一項社會重要職能。作為許多儲戶和借款人之間的中介機構,銀行更適合評估借款人的信譽,并確保貸款用于良好的投資。
伯南克則深入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這場上個世紀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除此之外,他還展示了銀行擠兌如何成為危機變得如此嚴重和持續的決定性因素。當銀行倒閉時,有關借款人的寶貴信息丟失,無法很快恢復。因此,社會將儲蓄轉化為生產性投資的能力嚴重削弱。
經濟科學獎委員會主席托爾·埃林森(Tore Ellingsen)表示:“獲獎者的見解提高了我們避免嚴重危機和昂貴救助的能力。”
伯南克如何救市?
三位獲獎者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伯南克。由于其曾在2006年-2014年期間擔任美聯儲主席,他的理論和在金融危機中的政策制定被大多數人熟知。2002年之前,伯南克全部職業生涯都是在學術界度過的,學術成果豐碩,其中最有名的是他與合作者在一篇展望格林斯潘之后美聯儲政策的評論文章中,提出要給通貨膨脹設定一個量化的控制目標,在一定時期內使通貨膨脹率保持在特定的水平,以便引導公眾預期。
伯南克有一個綽號“印刷報紙的本”,這個綽號起源于他與格林斯潘在通貨膨脹問題上的分歧,公眾賜予伯南克這個雅號是基于他的一個觀點: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過大量印刷鈔票的方法來增加流動性。但是,伯南克認為這個雅號曲解了他的本意,他主張設定一個明確的通脹目標,即要在一定時期內使通脹率保持在某個特定水平。他認為,這樣做既可以引導市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也有助于美聯儲提高其價格穩定目標的可信度。
2002-2003年,在解決美國的通貨緊縮問題上,伯南克就已經在業界獲得極大的知名度,他當時極力鼓吹降息,結果導致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45年來的最低點)。
在2006年被提名成為美聯儲主席后,伯南克就遇上了金融危機,伯南克隨即高舉寬松大旗,在短短15個月內,美聯儲將聯邦基準利率從5.25%降至0,同時大膽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注入流動性。不僅如此,伯南克力諫國會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救市計劃,并在危機之后力舉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使得號稱美國歷史上最嚴厲的金融監管法案塵埃落定。雖然這些激進的政策主張讓伯南克招來了許多詬病,卻讓美國經濟“避免了另一次大蕭條”(奧巴馬語)。為此,伯南克被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009年度人物,美國國會在2009年也給予了伯南克19.67萬美元的最高獎金。
伯南克在其新書《伯南克論大蕭條:經濟的衰退與復蘇》中這樣寫道:
我的研究專長是宏觀經濟學,不是經濟史。盡管如此,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還是花費大量時間潛心研究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衰退,即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大蕭條。我是美國大蕭條研究愛好者,就像有些人是美國內戰研究愛好者一樣。我覺得應該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美國大蕭條研究中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樣熱衷于研究美國大蕭條。
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戲劇性事件,例如股市崩盤、為買面包排長隊、銀行擠兌、貨幣投機盛行……戰爭的烏云籠罩著這一切。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面對這百年不遇的突發經濟狀況,雖絞盡腦汁、費盡心力,但仍手足無措、無所適從,老百姓頑強地應對著經濟大崩潰所帶來的各種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令人震撼的人物和事件,雖然其中絕大多數是悲劇,但是我認為,這是一段值得后人研究的特殊歷史時期。
我喜歡研究美國大蕭條,因為它是現代歷史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從專業研究角度而言,我從對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研究中體會到很多經濟運作的規律和本質。
有人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早已成為歷史,這段塵封的歷史與21世紀信息時代的經濟之間沒有什么關聯。我建議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去看看現在的經濟頭條新聞:高失業率、銀行倒閉、金融市場動蕩、貨幣危機、通貨緊縮……應該說,大蕭條時期的種種問題和教訓對當今世界仍然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
研究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對我們掌握經濟規律意義重大。它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影響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深,影響之遠,已經不言而喻。事實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經濟劇烈波動,一些過去公認的對經濟周期現象的解釋不再合理或遭到質疑,例如過去通常認為,經濟衰退是技術進步放緩的結果,但是大蕭條的發生挑戰和顛覆了這種認知。
當時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受到大蕭條的影響,但所遭受的沖擊程度不盡相同。因此,這一時期也為研究不同的經濟制度和政策措施對相關經濟體的影響提供了絕佳機會。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