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逸思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車行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早已來到全球第一的位置,與此同時相關配套供應鏈也已非常成熟。但最近,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接連拉響“警報”。
據外媒報道,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近日表示,德國政府正在制定一項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的依賴。另外,他還提出,柏林方面還希望更嚴格地審查中國在歐洲的投資。
過去6年,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21年兩國貿易額超過2450億歐元。在動力電池方面,依托德國龐大的汽車制造業,不少中國企業已在德建廠或計劃在德建廠。
蜂巢能源9月9日還宣布在德國的勃蘭登堡州建設第二座海外工廠,它的第一座工廠也選址在德國薩爾州;今年6月,國軒高科啟動了在德國哥廷根的首個電池生產運營基地;今年4月,寧德時代位于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個海外工廠正式獲得8GWh電芯生產許可。
對于“德國要降低對華電池依賴”的說法和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一家動力電池企業內部人士表示,目前來看還沒有具體政策出臺,短期內沒有影響,要等“子彈飛上一段時間”才好判斷。
近日,還有一則關于“美國將全面禁用產自中國的電池組件和礦物原材料”的傳聞在持續發酵。一些分析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設置了嚴格的排斥性條款,包括自2024年起,將全面禁用產自中國的電池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產自中國的礦物原材料等。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到,上述說法并不準確,美國針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限制并非禁用,而是不享受補貼。根據法案新規,美國政府將向購買新電動以及二手電動車的消費者,分別提供7500美元以及4000美元的稅收抵免。但從2024年開始,如果電池中的材料和關鍵礦物是由“受關注的外國實體”(中國在列)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則會取消稅收抵免資格。
針對動力電池行業是否會被“卡脖子”的問題,日前,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在鋰電方面發展多年,具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很多終端礦產也都有掌握,歐洲、北美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靠我國的產業鏈來滿足其需求。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向記者也表示,經過過去十年的發展,我國電池四大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程度均已超90%,同時鋰電池在全球的市占率已超60%,負極材料、電解液市占率超80%,電池結構件市占率超70%。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短期來看,預計美國在電動汽車相關產業鏈上依賴我國的現狀難以改變。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企業具備較強的先發優勢,供應鏈成熟,成本優勢突出,預計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市占率難以被完全替代,中期內仍將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根據SNE Research最新數據,今年7月,在全球電動車電池生產商裝機量前十榜單中,中國企業占據了6席,寧德時代以13.3GWh的裝機量成績繼續穩坐全球第一寶座,而比亞迪電池裝機量達到6.4GWh,繼今年1月和4月之后,再度超越韓國LG能源成為全球第二。除此之外,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蜂巢能源四家國內動力電池企業7月裝機量同比增幅均超過180%,躋身榜單前十。
9月15日下午,針對美國對中國新能源車行業的限制,比亞迪董秘李黔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稱,“在電動車行業,美國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靠加大補貼來扶持,而中國已經完全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了。”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