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虧了13年剛賺錢 為啥被逼著五折大促銷?

阿里云:虧了13年剛賺錢 為啥被逼著五折大促銷?
2023年05月04日 08:33 快科技

最近,各個大廠好像開始卷云了?

4 月 26 日,阿里云宣布開始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 15 %至 50?%。

這不光刷新了阿里降價的最高紀錄,即使放到同行里比價,也是能?“?大殺四方?”?的程度了。

而打折的幾個產品,價格基本都達到了主要幾個競爭對手的 7 折。甚至有網友調侃道,這輪降價過后其他廠商可以靠倒賣阿里云的產品賺差價了。

那么,這次降價,會不會引起新一輪的價格戰呢?這幾率實在不小。

回顧之前的大規模降價,各大云巨頭幾乎都無一幸免的被卷入其中。

就拿 2015 年的那場慘烈的 CDN 價格戰來說吧,阿里云在當年 5 月宣布降價 21.2%?之后,騰訊云反手就是一個?“?加倍?”?——降價 25%?,力度一個比一個狠。

結果,就是它倆把當年市占比接近八成的?“CDN 雙雄?”?——網宿科技和藍汛,給揍成了麻瓜。

而在全球范圍內,云計算行業的這種價格戰,其實更加精彩。

亞馬遜的 AWS 在 2016 年甚至把降價玩成了一門?“?藝術?”?。

在和 Azure 、谷歌云、 IBM 價格戰打得最火熱那幾年, AWS 創造過一年降價 12 次的紀錄, 2011-2013 年的亞馬遜每年的降價次數都高達兩位數。

當然了,如果說阿里這種臺面上的降價已經算瘋狂的話,那么云企業們對大客戶的爭奪,就可以說是魔幻了。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去年的一次云業務招標中,浙江電信以 400?萬價格中標。

但是亮點在于,華為出價 267 萬,打了 6 折竟然還屈居第二。

這種程度的讓利都沒中標,可見競爭的殘酷。指不定大家在價格之外的服務里卷成啥樣呢。(?項目采用綜合評分法,一般來說價格分數只占?30%?,商務?15%?,技術?55%?)

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里,騰訊云更是以?“?狂人?”?著稱,時常?“1 元、 1 分中標?”?不計成本拿下一些?“?政企云業務?”?來提高影響力。

怪不得大家都說,云計算廠商的競爭走到了新的階段——既要盈利,又要搶市場,還要爭大客戶,也要搞生態。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為什么在這個節點突然就開卷了呢?

顯然,無論在哪個行業,內卷的原因都大差不差:競爭者太多了。

這些年,云服務?“?新勢力?”?不斷冒頭,甚至很大一部分,其實還是之前的客戶。

要知道,國內互聯網大廠在使用云計算的過程中,數據儲存量、訪問量的膨脹,是非常驚人的,最典型的例子是:

在 Flexera 的《 2022 年云狀況報告?》中, 750?名接受調查的高管表示,他們預計明年云成本平均將增加 47%?。

這種指數增長的費用就導致,有頭有臉的大廠們都面臨一個抉擇:要不要自建云?

但無論是出于成本的考慮,還是更深層次的數據安全的需要,自建云都是一條?“?不歸路?”?。

一旦你用上云服務器,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云計算的需求是由?“?最高峰時的算力需要?”?決定的,這就是所謂的彈性。

但在平時,企業用到的算力可能是峰值的 1/3 甚至更少。

這你不能浪費吧。于是,不少自建云的企業就選擇把閑置算力租給中小企業,?“?被迫?”?成為了云服務提供商。(?阿里云就是這么來的?)

而且云服務這行,其實挺令人?“?上頭?”?的。

因為,企業使用的算力越多,那么綜合成本就越低。而且參考國外成熟的云行業的現狀來看,甚至還是一門可以賺大錢的好生意。

出于這種?“?咱建都建了,那就當成一門生意來做唄?”?的無奈,于是一批合格的云服務商就誕生了。字節的火山引擎就是這么被逼上梁山的。

簡直是大客戶跑了不說,他還想和你搶飯吃,太不講究了。

而且最近又出現了一種新趨勢——混合云,這就讓云服務商更頭疼了。

隨著大家云服務的經驗增多,客戶們發現:同時和多個云服務商合作,讓他們?“?龍虎斗?”?,往往能得到更大的議價空間。

而拼多多顯然就是這方面的?“?課代表 ”。

21 年 4 月拼多多就在騰訊云的基礎上,引進了新的云服務提供商——天翼云。

結果大家驚訝地發現,從拼多多年末的財報中,營銷費用竟然同比減少了 30%?,也就是大概 30?億的樣子。而拼多多解釋道:這是騰訊云給我的云服務打折了。

這波操作,直接就讓拼多多血賺了小幾十億。

事實上,不光是優惠,在企業實行了這種?”?混合云?“?的策略之后,還可以額外享受到不同云廠商的優勢。

比如說,阿里云的生態做的好,技術好。華為云私人定制服務給力,幾百人的團隊為你分析公司需求。

這么一結合,消費者直接贏麻了。

這么一來,誰愿意做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冤大頭呢?

于是,大家紛紛開始卷起了云服務商的數量。比如北京政務云由天翼云、金山云、優刻得等 5 家企業聯合承建,重慶政務云由阿里、華為、騰訊、紫光 4 家承建等。

當然,這么一來的后果是,云行業好像更瘋狂了。

多云策略,給了那些新的云廠商更多的機會,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或者價格給的夠低,就有公司愿意帶你玩。

就像字節雖然是云行業的新人,但是憑借自研的設備,用電其實只有行業平均水平的 60%?,主打的就是一個極致的性價比。

當然,如果僅僅目前還僅僅是有實力的選手間的內卷,其實都不算啥了,畢竟大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誰也干不掉誰。

但是隨著客戶結構發生變化,老云服務商們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和行業里的一些?“?新生代選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指出,截止 2021 年底中國非互聯網企業的云服務滲透率僅有 26.8%?,遠低于互聯網企業的 93.5%?。

也就是說,互聯網企業上云的蛋糕都被分完了,大家都只能去不熟悉的細分市場各謀生路了。

之前呢,云服務商們客戶都是互聯網企業,需求都大差不差,企業上云的流程都快標準化了。

現在卻需要服務不同行業,滿足不同的需求,這么一來,老供應商們就有點從零開始的意思。

畢竟云這個東西,不是你買一些服務器,建一些數據中心,直接把算力賣給客戶就能搞定的,更關鍵的部分是要定向的去做適配的。

這可就樂壞了一些云行業的細分龍頭了。

試想一下,一招鮮吃遍天的打法,哪里有別人體貼入微的定制化服務給力啊。

比如說,明源云就是深耕房地產行業的典范,更理解地產企業的需求。

再比如說,中國移動的云業績 3 年翻了 25 倍,就是因為?“?保障國有數據安全?”?的獨特定位帶來的。

就憑著這種差異化競爭,去年政企云市場上,一億以上的大單移動云就拿了足足 60?多個,阿里只有 3 個,這就是深耕細分行業的魅力了。

再這么發展下去,別的不好說,反正老牌巨頭已經慌的一匹了。

拿行業積累最多的阿里來說吧,明明深耕 10?多年了,不論是規模優勢、還是技術積累,都應該暴打新企業才對。

但是目前的情況是,技術再能打,也戳不中用戶的核心需求啊。

比如,目前增長最快的政企云,使用體驗、 Bug 少是一方面;但是信息安全卻是絕對的首位。

畢竟體驗好不好是工程師的事,上不上云卻是老板說了算的。

思考的維度不一樣,手下的工程師再怎么吐槽 xxx 的系統好用,誰的軟件不行,其實都不是老板們的核心痛點。

阿里云的技術帶來了豐富的服務,但是客戶有時候并不需要花樣。

老板優先考慮的可能是安全、成本、定制化等等,好不好用以后再說。

說白了,就是目前企業上云是從零到一的階段,只求個溫飽,能用就行,吃不慣海鮮盛宴。

正是這種,消費者對云技術的需求沒那么多花樣,但是大家又都看好云計算的未來,導致人人?“?做云?”?的背景下,目前國內的云業務,陷入了多層次的內卷之中。

當然,這對消費者、企業增效來說可能是好的。但是對于行業來說,這么卷的結果就是人均虧損,負重前行。

就像阿里的云計算成本即使已經降低了 90%?了,但是由于打折力度一直在跟進,收入才剛剛追平成本。

不過,這些都是過去式了,站在目前這個新的歷史節點上, AI 時代給了云更多的想象力。

生成式AI?和大模型帶來的市場是巨大的,而這些大模型應用背后,無論是對算力的需求,還是海量數據需要儲存,更是戳在了云廠商的 G 點上。

根據 OpenAI 的研究報告,自 2012 年開始,大模型需要的算力每隔 3-4 個月便會翻番,到 2018 年,訓練 AIGC 模型所耗費的算力更是增長了大概 30?萬倍,而相比之下,摩爾定律在同樣的時間里只有 7 倍的增長。

這種不平衡的發展速度意味著,算力未來可能成為被瘋搶的稀缺資源。

而前段時間, OpenAI 因為算力緊缺暫停付費服務,更是讓大家加劇了這樣的擔憂,難道微軟的算力(?世界第二大云服務商?)都不夠 Chatgpt 折騰了?

可以說, AI 就是建立在云上的帝國。

結果,就在大家覺得稍微能喘口氣,然后沾沾自喜的時候。

有人突然猛的發現,新一輪的云計算大戰早就開始了,而這一回的關鍵是,如何在 AI 領域找到自己的定位。

4 月 18 號,字節宣布?“?目前國內 70%?的大模型企業,都已經在火山引擎云上?”?,瞄準 AI 算力市場( 不過國內第一梯隊的大模型大都還用著自己家的云服務 )。

在亞馬遜云科技的最新發布上,除了首發了自研基礎大模型 Titan ,還將目光放在應用層通過一個名叫 Bedrock 的 AI 平臺,可以直接通過 API 調用多個熱門生成式 AI 大模型,包括 Stable Diffusion 、 Claude 等。

亞馬遜想要成為大模型和應用之間的入口。

阿里云,更是攜手釘釘,讓 6 億打工人以最快的速度用上大模型,想要最快建立應用生態。

不得不說,云行業里已經有 3 個人先走一步了。

而其他人正站在 AI 的十字路口,恐怕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責任編輯:上方文Q

阿里云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