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人揭開了VC這塊心病

終于有人揭開了VC這塊心病
2023年05月02日 10:43 投中網

精神內耗算是一種刺激性餌料,留下強的,淘汰弱的。

前兩天想起個事。那是2021年底,我寫了一篇某明星茶飲創(chuàng)始人的評論,除了賣弄些淺薄觀點,文章倒也沒什么特別。沒想到,這家公司的投資人——前兩年投中幾個熱門新消費品牌而晉升的,某頭部基金年輕合伙人——于文章發(fā)布后第一時間在后臺親切地留言:“行文膚淺、沒有邏輯而迷之自以為是”。

于是我把文章又讀了兩遍,結論是:并無事實出入,也沒啥激烈、出格的言辭啊。再轉念一想,噓聲也是聲音,而且與那些拿評論區(qū)當公廁、動輒惡語相向的人,這位姐也算客氣了,就這么著吧。之所以想起這檔子事,是因為最近發(fā)現(xiàn)一種類似的情緒在流傳。在一個投資人群里,大家開始聊起日常工作的精神內耗:讀新聞焦慮,看公號焦慮,聽小道消息焦慮,見同行交換信息也焦慮。后來,半導體投資人方亮向我描述了一種VC的精神內耗標準——前述那位消費投資人想必正深陷其中——“短線故事思維特別嚴重,對于短期的好消息、壞消息特別在意”。當然,方亮原意所指的對象,其實是更需要long china的“硬科技”投資人,不過比如投中網的“有頭有臉”系列,在2021年中分別舉了蘭州牛肉面和中式烘焙的例子,單店估值過億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到2021年底時,連鎖餐飲已經持續(xù)紅火了快兩年,就連一直扎根消費的老炮兒投資人,也直呼下不去手。后續(xù)情況所有人都看在眼里,那么操作上大概是短線變長線,心態(tài)能不爆炸嗎?如同方亮所言,一級本來退出就漫長,如果對短期新聞太過在意,精神內耗就會特別嚴重。當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如果沒有“二舅”那條B站視頻,“精神內耗”可能未見得口水化,年輕人的心理狀態(tài),可能會在另一支爆款視頻中,以另一個專有心理名詞呈現(xiàn)。所以還是先要嚴肅地定義到底什么是“精神內耗” 。蒲凡老師在最近的一期投中吐槽大會上說,他對“精神內耗”的解釋是,人們在遇到問題時過分向內探索,從而身心上帶來更大消耗的行為。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曾經通過一個比喻,形象地解釋“精神內耗”成型的原因,即我們想讓車運行,一只腳踩油門,另一只腳踩剎車,踩油門和剎車時都很使勁,導致這輛車只是在空轉,怎么也發(fā)動不了。我總結相對貼切的解釋是:人陷入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境地,需要消耗心理資源進行自我疏導和控制,當資源不足就會處于內耗中,持續(xù)的內耗使人異常疲憊,并可能引發(fā)悲劇。發(fā)現(xiàn)了嗎?無論是哪種解釋,精神內耗都被認為是向內求解的心理問題,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除了關注自身,外部的影響同樣不容忽略,進而則是群體性的精神內耗,有可能催生出更大的外部性,妥妥的惡性循環(huán)。方亮列舉了遇到的幾個例子。“一個好項目,你扎扎實實跟上下游各家都調研過,口碑很好,歷史沿革也沒有問題,產品落地也有執(zhí)行力,結果外面一有友商發(fā)布的各種小道消息,就著急忙慌打聽,‘誒,這怎么回事,跟某某大客戶鬧掰了?’‘被xx踢出供應鏈了?’自己嚇唬自己,這是一種內耗。”“還有一種反向內耗:一個項目,技術沒特點,內部矛盾重重,團隊一看就是拼湊的,歷史沿革有重大污點,沒準就是幾個股東方攢局,偏偏一輪一輪估值越來越高,無奈天天看這個項目的融資新聞生悶氣,甚至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以前太苛刻了,錯過一個好項目’。”這種內耗如果限于同行、同級之間的吐槽,我倒覺得無傷大雅,不過很遺憾,有些合伙人,甚至IC也成建制的淪陷了,尤其再加上信息爆炸、板塊輪動,投資人陷于精神內耗的環(huán)境更充分了。這種狀況對個人的殺傷力可不小。內耗顧名思義,就是跟自己較勁,就是原地踏步,看上去很忙,實際上鉆進了信息的圈套。把時間精力這樣花出去,無異于浪費人生,長期來看,職業(yè)生涯就是這樣慢慢被殺死的。內耗這種情緒又是怎么產生的呢?引用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的論斷,投資人抑制不住的評論、吐槽、擔憂等內耗……其實是“直覺”這個第一系統(tǒng)的本能反應,究其原因在于,第二系統(tǒng)的“理性”已經沒法壓制當下產生的負面情緒,源于愈加嚴酷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以及逐漸悲觀的標的資產狀態(tài)。“尤其是一看見big name:big name投了自己不投=自己沒看懂優(yōu)點,big name不投自己投了=自己太樂觀。”再如早在《LP小心,多少GP的投決會“淪為擺設”了?》一文中,IC問出的“紅杉高瓴沒投這個項目,我為什么要投?”“紅杉高瓴投了這個項目,我們?yōu)槭裁礇]早點投?”這類問題。偏偏投資人的心理狀態(tài),被市場結構性的忽視了。無論是基于有效市場的假設,還是受托責任,都要求投資人必須是個“理性的工具人”,我甚至聽過一種論調,人文、哲學等等類型的通識知識,說到底更多是錦上添花的談資,對判斷項目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一方面不能忽略主觀的能動性,但另一方面,過去一些投資人以為是靠自己的算計和邏輯、眼光掙到了阿爾法,實際上可能過去貝塔太多而已。更要承認的是,當下世界格局瞬息萬變,既往的投資模式、賽道不斷遭到挑戰(zhàn),長期主義淪為周期和的附庸,并且趨勢也在不停變幻之時,“守正”其實沒那么容易,被長期忽略的情緒,對投資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了。
就連吐槽投資人“精神內耗”太多的方亮,2021年其實也相當焦慮,“當時就感覺半導體到后期了,大面上可投的項目不多了,后面再投資要進入水面下,那么可以投的方向在哪?當時也焦慮了一段時間,后來也是看了很多的書和論文,然后也跟一些真正的從業(yè)者去聊過,下定了決心去跟蹤一些新的方向。”我還記得此前某期“拾日談” 的對象,是IDG合伙人李驍軍,他就坦誠地表示大到IPO小到融資,每個項目都會“觸動你”,“尤其是沒投到的。”“很多人都拿‘別人貪婪我激進’這句話來說,但事實是不大可能做到的。你本身就在市場里,每個人都會持續(xù)地影響著你,比如別人一投,你就會想,我哪一點想錯了嗎?別人給這個價我是不是就應該拿下?這種事情天天都在發(fā)生。”再比如我此前曾采訪一位投理想汽車B輪的投資人,從各種邏輯對我表示“堅定看好理想汽車”,但理想C輪融資困難的時刻還是沒投,我問他為什么,他回想起來表示答案很簡單,當時信息太多太雜,受到了太多負面情緒的影響,實際上就是下不了決心。哦對了,那輪見了李想卻沒投的機構,有100多家。去年投中閉門會上,一位從業(yè)20多年的人民幣基金合伙人痛苦地發(fā)出感慨,表面上被投公司IPO的情況還不錯,但實際上排隊不知要到什么時候,募資更是難,市場化資金不足,險資也不給力。“2022年是最想退休、放棄的一年。”所以身處市場一線的合伙人“精神內耗”,也實屬正常,只是有些人的心理資源強大、豐富,可以從容地進行自我疏導和心態(tài)控制,重新出發(fā),有些人則會因持續(xù)性的內耗而資源不足,就此倒下。機構也一樣,今天消費明天新能源后天硬科技現(xiàn)在ChatGPT,大家見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就連一國之政策,也經常搖擺不定。日本前央行行長白川方明在其自傳中數(shù)次提到,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制定中,日本會經常性的迷失于市場短期表現(xiàn),從而忘記“維護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性”這一長期目標。后果之一,可能就包括日本失去的這幾十年。因此在“投中吐槽大會”關于精神內耗的討論中,其中一個結論是,一級市場寒冬或者偏下行的狀態(tài)很難短期內結束,我們可能進入了一個正兒八經的,以“年”為單位的市場出清階段。而基于目前相當普遍的精神內耗的狀態(tài),會加速行業(yè)的出清、迭代與進化,進而產生一套全新的一級市場敘事邏輯。舉個例子,如果說池塘水在不斷干涸,精神內耗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刺激性餌料,留下強的,淘汰弱的。《風險投資史》中有這樣一個觀點,“龐大的創(chuàng)業(yè)家網絡取代了少數(shù)聰明的個人,因為他們合作行動的效力遠大于各自努力的總和,就像是從由天才驅動的系統(tǒng),變成有進化驅動的系統(tǒng),一大群人可以進行多種嘗試,形成一個不斷嘗試失敗和偶爾產生突破的進化體系。”一方面在說時代給予的貝塔,讓創(chuàng)業(yè)者們前赴后繼,而另一方面似乎在說,系統(tǒng)中的阿爾法雖然少卻穩(wěn)定,就像matrix中那個永遠都沒法消失的變量一樣,最終會引起系統(tǒng)重啟。2018年股東信貝佐斯也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隨著公司發(fā)展,一切都需要匹配規(guī)模,那些失敗的實驗也涵蓋在內,如果失敗的沒有擴大,創(chuàng)造發(fā)明也不可能具有實質性的影響。這不免讓我聯(lián)想到,一級市場每天有太多的信息產生,而作為媒體的職責就是要讓信息流轉起來,商業(yè)模式也是建立在信息流轉的基礎之上的,但正因為如此,媒體追求流量的行為,總被認為是焦慮的制造者與傳播者。我在播客中總結了小野醬和方亮的觀點:如果是優(yōu)秀投資人,也許能從報道中發(fā)現(xiàn)一些機會,但如果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頻繁被傳達出來的一些情緒和趨勢所影響,也不配在未來的市場上生存下去。“咱說句不好聽的,對投資來說媒體信息能占多大的比重呢?你難道上會的時候要拿著新聞鏈接去給投委去講嗎?我認為投委也不買賬。”當然,精神內耗對于個人不是毫無意義,只是代價太大了。《當我們不在再理解世界》描寫的那幾個天才又瘋癲的科學家,因為與世界驟變的格格不入,卻偏偏迸發(fā)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雖然有不少虛構成分,但也描繪出了精神內耗的最高境界: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文/張楠,來源/投中網)

VC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chuàng)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shù)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