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鋅財經
作者|路世明
原來車企不僅可以召回汽車,還可以“召回”員工。
繼大規模裁員一月之后,理想汽車突然緊急召回部分關鍵崗位的被裁員工。毫無疑問,這又是一起“裁員裁到大動脈”的典型案例。
有意思的是,理想似乎并不愿意為這次錯誤的裁員決策“買單”。沒有賠償、沒有態度,這種反復橫跳,視員工尊嚴和利益如空氣的做法,充分體現了理想管理層的傲慢,也展現了理想企業風氣究竟能有多么差勁。
或許是2023年的“幸運”沖昏了頭腦,讓理想忘記了什么叫腳踏實地。如今,面對MEGA失利和銷量的下滑,以及財務狀況的不佳,理想是時候沉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存在的各種問題了。
這出鬧劇,其實也給了國內其他新能源車企一個警示,在技術發展的道路和技術人員的去留上應該更加慎重。
員工該不該回去?
為降本增效,理想于五一假期之后開啟了大規模裁員,整體裁員比例超過了18%,超過5600名員工受到影響。
其中,銷售服務運營部門裁員超過400人,招聘部門從原有的200多人縮減到僅剩40至50人,而智能駕駛團隊也將被縮減到1000人以內。
一般來說,企業裁員基本裁的是資歷較淺、業績水平比較低,或者是價值較低的員工,但令人怎么也想不到,理想反其道而行之,來了一場“去精華、留糟粕”的戲碼。
多位理想汽車內部人士表示,在MEGA失利和純電產品節奏放緩后聽說過改款傳聞,但現在還未得出具體方案。在此背景下,研發和測試等涉及產品進化方向的關鍵部門成為主力。而一月之前的大規模裁員,對理想汽車的研發測試部門影響極大,開發幾乎陷入停滯,測試僅靠少量低成本外部團隊協助。
等回過頭之后,理想突然又發現了這些崗位的“關鍵”,于是研發測試端被裁的員工們接到了召回通知。
但據界面新聞報道,理想與被裁員工此前協商的賠償金尚未發放,并且后續這部分補償將不會提供給被召回人員。此外,涉及員工的合同將直接延續,目前還不清楚召回規模和各部門比例。
理論上,理想裁員相當于解除了勞動合同,雙方已不再存在勞動關系,而后續召回,雙方也應該重新簽訂一份新的勞動合同。
所以哪怕員工響應號召重新回到崗位,當時裁員所協商的補償,理想還是應該如實支付。
企業從來都是以利益為導向,理想召回部分被裁人員,不是因為良心發現,而是因為離開這些員工的價值,會導致其更大的利益受損。但誰又能保證,等利益問題不存在了,理想是否又會將這些員工裁掉呢?
因此,理想應該為自己做的決定付出代價,員工也有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
最近這幾年,企業大規模裁員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但明顯的市場預判和公司決策失誤,絕不應該由普通員工背負。
從擴張,到裁員,再到召回,這一系列操作,充分暴露了理想汽車高層決策的隨意與莽撞。
理想為什么要裁員?
事實上,裁員又召回的車企不止理想一家。
5月14日,特斯拉公司正開始重新聘用部分超級充電樁團隊的員工,該團隊于四月底解散,當時被解雇的員工接近500人。
不同的地方在于,特斯拉裁員的直接原因是部門主管蒂努奇反對馬斯克瘋狂的裁員方式,而理想裁員的原因則是自身的發展發生了明顯下滑。
2023年全年,理想汽車共交付新車37.6萬輛,同比增長182.2%。截至2023年年末,理想汽車累計交付量超過六十萬輛,成為交付量最高的中國新勢力車企,也成為了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賣爆的同時,理想汽車的員工規模也開始迅速膨脹,2023年整體新員工數量超過1.6萬,在原有規模上同比增長了60%。這讓理想的員工總數超過了3萬人,僅次于蔚來。
高光之下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更是自信的表示:“三年內讓所有理想汽車工廠里的工匠們能夠獲得日本、德國等發達工業國家同樣等級的收入和成就。”
此外,李想還曾公開表示2023年目標全部達成,2024年要挑戰更高的目標:800000、100000、30000、2000。這些數字分別代表全年銷量目標是80萬輛,并在當年實現 “中國市場豪華汽車品牌銷量第一”。
然而進入2024年,隨著問界等新勢力的突然發力,以及理想壓重注的MEGA失利,讓理想的日子突然變得艱難起來,經營大不如去年。
今年3月,理想官方將全年銷量指引從80萬輛下調至56至64萬輛。到6月5日,理想汽車再次下調2024年銷量目標,調整后的目標為48萬輛。
在銷量放緩和目標下降的趨勢下,理想汽車人力冗余的跡象愈加凸顯,裁員成為了必選項。
而早在4月初,就有一位自稱為理想汽車員工的賬號就在社交平臺爆料稱,理想新offer全部暫停審批,17(級別)崗以上會有少量股票,但可能與績效等考評掛鉤,低績效無法套現。
隨后到5月初,又陸續有內部員工放出消息,理想汽車內部開始逐漸裁員,首先“動刀”的是人力資源部門。另外造型部門、生產以及供應鏈相關部門均有不同比例的人員調整。
但理想怎么也沒想到,這輪裁員會裁到自己的“大動脈”上。
推遲純電后該走向何方?
一口氣吃不成胖子,理想汽車太過著急,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今年3月,李想發布了一份內部信,首先承認了MEGA的失誤,并決定暫緩向更多城市推廣該產品,要集中精力向純電消費能力較強的城市推廣MEGA;其次理想決定不再過度關注銷量,要以用戶為中心,提升用戶價值。
按照理想原本的計劃,是今年3月發布MEGA,下半年再發布M9、M8、M7三款純電SUV,其中MEGA和M9、M8今年量產,M7明年第二季度量產 ,形成“4增程+4純電”產品陣容。
汽車行業的節奏非常重要,一步空,步步空。在MEGA失利之后,5月20日,李想又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宣布,今年不會發布純電SUV產品,而是改期明年上半年。
其實關于產品策略的調整,也體現在理想一季度財報的承壓。
一季度,理想汽車憑借8.02萬輛銷量營收243億元,較去年一季度的183億元增加了32.3%。但經營利潤出現了明顯虧損,虧損額達5.85億元,結束了理想連續四個季度的經營盈利。而得益于理想的10.69億元利息收入及投資收益,理想最終凈利潤為5.91億元,但依然同比大幅下滑36.7%。
在這樣的財務狀況下,理想選擇推遲純電車發布,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3年中國純電車銷量為668.5萬輛,同比增長24.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280.4萬輛,同比增長84.7%。雖然純電車銷量依然高于混動車,但從增幅來看,卻是混動車大幅領先。
有觀點認為,盡管電池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固態電池正逐步商用,但綜合考慮國內出行環境、長途需求,國內混動車銷量今年很可能追上純電車。
尤其是在高端市場,混動車可以擺脫續航焦慮,就算油費略高,對于豪車車主而言也不是大問題。
推遲純電車型上市、靜觀市場變化,對理想來說顯然更加穩妥。既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消費者喜好,也能確保推出的純電產品能夠真正符合市場需求。
吃一塹長一智,不管是裁員錯誤,還是產品失利,又或者是財報承壓,這些都在“要求”理想和李想沉穩下來,認真思考“出路”到底在哪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