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鋅財經
作者|陳? ?妍
編輯|大? ?風
中國又多了一座“軟件名城”。
最近,武漢東軟軟件園正式開園且投入使用,這也是沈陽、大連之后,東軟在國內建設的第三個軟件園。據了解,該軟件園建筑面積14多萬平方米,只用了18個月就建成了,未來能容納超過8000名的軟件研發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在開園當天,東軟和湖北移動、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芯擎科技等19家合作伙伴,完成8輪簽約,引發行業期待。
這些年來,東軟作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頂著產業和環境快速變革的重重困難和壓力,始終走在了創新、變革的前列。也正因如此,它見證了行業很多“從0到1”,“從1到10”的時刻。
更重要的是,東軟發展自身事業的同時,也在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正如東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在開園儀式上說的:“我們成立東軟的初心就是用我們的技術能夠為這個社會的變革賦能,我們相信一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軟件,離不開數字技術。”
深耕市場30余載,東軟試圖讓創造的價值最大化。
落地武漢,智能化有了根據地
不得不說,武漢東軟軟件園有其自身戰略價值所在。
今年以來,東軟做的最重要的決斷,就是順應時代變化,all in智能化。這背后是,人工智能席卷市場,AI技術正在快速迭代,大數據進入爆發期,市場競爭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講,不布局,就出局。
早在3月,東軟專門開了一場發布會,宣布全面開啟解決方案智能化戰略,聚焦在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等核心領域。此番圍繞“智能化”的戰略轉型,也被認為是東軟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變革。
劉積仁宣布全面開啟解決方案智能化戰略
從理念到落地,武漢東軟軟件園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武漢這個地方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遍地,人才資源豐富,每年能生產100多萬的大學生,這在全世界都很少見。進入智能時代,數字生產力的價值提到了next level,那么配套高質量人才就成了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之后武漢東軟軟件園起碼需要8000多個軟件研發人員,是一個很大的人才缺口,如果在武漢當地能完成人才輸送,對東軟來說自然是最優選擇。
武漢東軟軟件園
在業務方面,醫療健康和智能汽車互聯一直是東軟非常擅長的領域,有30多年的經驗,恰好這兩塊武漢都有對應的資源。
武漢有兩家在全國排名前10的醫院,一個是協和,一個是同濟。東軟已經有醫療領域的專用模型,跟協和、同濟的醫學能力、知識以及數據結合后,能夠創造出更實際的醫療路徑和解決方案。
之前東軟和協和醫院已經開展過一個CT醫療設備項目,用到了人工智能定位技術,能夠自動尋找并定位病人,大大提高了效率。有些危急病癥對時效性要求很高,拖上幾個小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現在設備一掃描,發現異常能立即啟動急救程序,提高了救治成功的幾率。
同時武漢本來也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基地,近些年在政策扶持下成長迅速。比如說這次和東軟簽約的“獨角獸”企業芯擎科技,就位于武漢經開區。
也就是說,可以把武漢東軟軟件園當作是東軟一個重要的大本營,串聯起集團的技術創新、業務推進以及戰略安排等等。東軟借助武漢當地資源,后續也能更好打造AI賦能的解決方案,完成自身的戰略轉型。
另外從戰略布局的角度出發,東軟發家于東北,先前兩個軟件園也都在北方,但這些年發展下來,東軟長江以南的業務已經占到了50%。這就導致了大量的人員來回流動,費時費力又費心,因此在南方地區找到新的根據地幾乎是必選項。
現在武漢軟件園的出現打破了南北界限,未來也可以跟沈陽、大連的園區形成業務融合和生態互動,加強彼此間的競爭力。東軟作為行業巨頭,反過來也能為武漢軟件產業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拉動當地經濟發展,雙向奔赴,實現共贏。
東軟布局武漢軟件園背后,能看到巨大的發展機遇。
從沈陽、大連到武漢,30年的穩扎穩打
回過頭來看,東軟每一次建立軟件園,都對應到它在當時遇到的困難與時代機遇,都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突出的發展成果。
這些經歷一步步推動東軟走到今天,讓它成為國內軟件行業的佼佼者。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東軟在沈陽誕生了,但當時不少人認為沈陽根本沒有做軟件的基因。
那個時候,中國的軟件行業剛剛起步,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多方面考驗。國內對軟件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高,東軟一個軟件幾千塊,很多人嫌太貴,因此賣起來不容易,盜版也很猖獗。
雖然彼時東軟自己也還在創業時期,但它卻邁出了相當勇敢的一步——1995年,東軟豪擲5個億,在沈陽投資建設了國內第一個軟件園。
沈陽東軟軟件園
東軟之所以敢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它看到了未來的可能,堅信軟件將會是一個有巨大商業和社會價值的行業,提前投資是想告訴世界:中國的軟件產業將會崛起。這也是萌芽階段的東軟,所獨有的浪漫與熱情。
劉積仁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了:“第一個軟件園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的追求和信念的剛剛開始。”
后來,東軟逐漸意識到,要想在軟件市場上立足,就必須擴大國際業務。因為東軟國際業務的利潤率很好,在國際業務中賺到的錢,可以反過來滋養國內市場,用來支持中國軟件事業的發展。
于是東軟又以“拓荒者”的姿態駐扎大連,1999年,建立了大連軟件園。大連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環境,也成了東軟溝通國際市場的橋梁。
大連東軟軟件園
可以看到,東軟這30多年走得那么穩定,跟前兩次的戰略布局有很大關系,一來國際業務給東軟提供了充沛的資金流,二來國內業務的逐步拓展,也讓東軟跟社保、醫療等等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有深層聯系。
也正是之前的穩扎穩打,才有了今天的東軟和最新的武漢軟件園。
走在時代前列,用技術變革社會
東軟做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想推動起整個社會的向上變革。
事實上,30多年下來,東軟不斷創新、變革,挑戰自我,在醫療、汽車等很多與社會息息相關的領域取得成就,始終走在了時代前列。
拿醫療健康行業來說,上世紀90年代,像CT機這種大型醫療設備,中國完全依賴國外進口,但中國人也渴望擁有自己的高端醫療設備。
當時東軟自己收入有限,整個公司也只有200多人,芯片的核心技術還在被國外“卡脖子”。為了能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臺CT,東軟頂著壓力,利用軟件的力量,將計算機的芯片代替CT芯片,解決了算力問題,終于讓中國實現了高端醫療設備從0的突破。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東軟一直自我迭代,持續深耕CT技術領域,創造出很多個“中國第一”:第一臺單層、雙層螺旋CT,第一臺超導MRI掃描儀,第一臺16層、64層、128層、256層和512層CT掃描儀等等。
東軟CT機
從最初的探索到技術的破局,東軟也逐漸形成了堅固的競爭壁壘。
又比如在汽車行業,軟件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幾乎成了汽車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現在各大汽車品牌在智能化、互聯化和舒適性這些由軟件實現的功能上卷生卷死,為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脫穎而出。
東軟在汽車軟件領域已經有30多年的經驗了。一開始,中國沒有私家車,東軟就幫寶馬、奔馳、法拉利這些外國客戶做軟件開發。這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了,東軟又和國內車廠合作,讓它們的汽車走向全球,在全世界擁有本土化能力。
東軟提供的軟件技術和服務能力,已經獲得了國內外多家大型車廠的肯定。
1991年,東軟集團從大學里走出來,帶著理想與純粹,敢為天下先,想要為中國軟件行業書寫歷史;2024年,東軟已經成為全球知名的軟件企業,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技術與服務深入到城市的血脈當中,產生深遠影響。
30多年過去了,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初心。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