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互聯網的發展逼近天花板之際,產業互聯網也成為互聯網大廠不約而同的目標。而與產業端緊密相連的企業端服務,也成為互聯網平臺切入產業互聯網的重要流量入口。
無論是阿里巴巴成立之初就以B2B模式布局互聯網,后又推出阿里云服務并一家獨大,還是有著天然2C基因的騰訊,也借助騰訊云、企業微信等布局2B業務,背后的“良苦用心”都出奇地相似。尤其是近年,因為疫情對線下業務的影響,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而借助遠程辦公協同軟件開展日常工作,也便成了企業經營“上網”、上云”的第一步。
‘于見專欄’注意到,2020年以來,互聯網頭部企業在協同辦公賽道的角逐正在加劇,甚至也不乏行業后來者與攪局者。而企業微信背靠騰訊與微信APP切開產業端,尤為值得關注。
1
行業地位難“晉升”,企業微信夾縫求生
作為國民級應用微信在B端應用場景的延伸產品,企業微信無異于含著金鑰匙誕生。要知道,微信自2020年第一季度起,已經坐擁約12.03億活躍用戶。而據騰訊一年后披露的企業微信“成績單”:企業微信上的真實企業與組織數超1000萬,活躍用戶數超1.8億,連接微信活躍用戶數超過5億。由此可見,在微信生態的加持下,另一個億級用戶體量的產品也隨之誕生。
只是,早年與阿里釘釘棋逢對手的企業微信,在2B市場卻有久攻不下之勢。其產品定位也是幾經調整,甚至多次改弦易轍,如今已經“面部全非”。
據了解,起初的企業微信,定位與阿里釘釘幾乎一致,主要是作為企業辦公軟件,用于企業內部溝通交流,提升辦公效率。而對比釘釘與企業微信上線的時間,就可以對誰先誰后窺見一斑。
釘釘是阿里巴巴集團開發,在2015年5月上線的企業OA類軟件,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組織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平臺;而企業微信則是騰訊旗下企業通訊與辦公工具,在2016年4月上線。由此可見,雖然兩者差不多,但釘釘問世更早。
時隔數年,企業協同辦公賽道已是另一番景象。例如,除了釘釘與企業微信激戰正酣以外,字節跳動旗下的飛書也來勢洶洶,更有入侵企業微信、釘釘的腹地之勢。
不過,與企業微信定位所不同的是,無論是釘釘還是飛書,自始至終都將產品定位為平臺,扮演著類似于“服務供應商”的角色,而并非只是一款簡單地提升辦公效率的信息化工具。
三足鼎立之勢下,企業微信也借助與微信打通,幾乎零成本的獲取國內海量的微信端用戶流量,也有著其先天優勢。但是這只是C端用戶量的優勢,在2B用戶量方面,企業微信與最先入局的釘釘相比,依然是行業第二的位置。
據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 Mobile數據,2022年9月,釘釘月活用戶數2.2億,企業微信1.1億。由此可見,企業微信與釘釘之間的活躍用戶量,依然相差甚遠。甚至數年過去,依然難以“晉升”。
2
以打通微信為殺手锏,卻難成制勝籌碼
盡管釘釘與企業微信同樣有著過億的用戶規模,但是發展方向卻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據了解,釘釘背靠阿里巴巴,甚至是阿里巴巴“云釘一體”戰略中的重要“棋子”,借助其連接的千萬級企業用戶,以及2B生態,戰略高度與行業實力不容小覷。
2022年12月底,在釘釘7.0產品發布會上,釘釘總裁葉軍宣布,釘釘用戶數已破6億,企業組織數超過2300萬,并首次公布釘釘的付費DAU1500萬。
而據釘釘披露的公開數據,截至2021年12月底,釘釘上的低代碼應用數超過了240萬。要知道,根據Quest Mobile 最新數據顯示,在App Store 上,也才500多萬個應用,而且,這些應用都是to B的。海量的平臺應用數量,也得益于釘釘上數以千計ISV公司(獨立軟件開發商)。
從軟件生態來看,目前釘釘上入駐ISV總數量超過3000多家,上架了應用的ISV公司近一半融到資。很顯然,這也為阿里釘釘2B服務生態的構建,以及形成規模效應,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不過,企業微信也不示弱。據了解,目前企業微信上的ISV總數已經達到12萬,生態能力可覆蓋97個行業,而立足于內部需求起家的飛書,近年來也開始通過對渠道伙伴免傭金的方式爭取優秀ISV入駐。與此同時,企業微信也因為其重新建立的連接企業內外部的新“標簽”,而與釘釘、飛書等的定位截然不同。
以釘釘為例,論OA功能,企業員工認為其用戶體驗遠超體驗,而CRM功能,企業微信無疑是傳統企業轉型數字化、新零售的最佳工具。只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企業微信被“夾在”了行業第二的位置,有些不上不下,略顯尷尬。
由此可見,與釘釘、飛書的定位雖有不同的企業微信,只能在行業第二的位置上,夾縫中求生存。而其通過打通微信來試圖破局的野心,或許也會因為商業化、行業競爭等而被粉碎。
3
變現能力不足,商業化困局難破
眾所周知,大多數辦公協同軟件,都是從免費試用開始的,即使是過了試用期,也可以享受部分功能與服務。因此,對于企業微信而言,其首要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將其大量的免費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從而解決其商業化難題。
眾所周知,企業微信自從打通微信后,瞄準的企業客戶也與釘釘、飛書等有本質的區別。盡管其作為十分便捷的用戶溝通工具,可以順滑的打通B端、C端用戶,解決的也是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的營銷、推廣難題。
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小企業多為初創,創業資金并不充裕,由此也導致了這類用戶付費意愿低、服務單價上不去等問題。與此同時,這樣的定位也挫傷了企業微信的商業化能力。
相比之下,釘釘與飛書的變現能力顯然更強。例如,飛書雖然用戶量在三強之中最小,但是其面向的智能科技等高端企業,有著更強的付費意愿與付費能力,更有著企業微信望塵莫及的客戶忠誠度。
而企業微信與釘釘相比,前者更側重企業外部用戶的功能與體驗,只是戳中了大部分企業都需要進行營銷的痛點,其他方面的解決方案也并不完善。因此企業微信更適用于一些急于進行新零售轉型、線上營銷的中小型企業,而對于大中型企業而言,或許并非最佳選擇。
釘釘則剛好相反,釘釘更注重企業內部的溝通應用,并在體驗方面勝過企業微信。雖然這樣的定位各有優劣,但是對于商業化而言,由于釘釘符合絕大多數老板對于員工內部管理的需求,因此也成為企業進行員工內部管理的首選工具。對比之下,商業化能力,孰高孰低也一目了然。
作為中小型企業CRM系統的替代品,企業微信還存在一個致命傷,那就是其基本功能并不能滿足一些垂直行業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市面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行業類SCRM系統。
盡管這些企業也在企業微信攻占產業互聯網的生態圈之中,但是其如何實現這類資源的整合與變現,也存在著巨大的挑戰。而這背后,卻是源于企業微信商業化,走的是騰訊一直強調的“連接”邏輯,而釘釘、飛書等更強調工具屬性,則如同在銷售互聯網產品。
例如,據官方披露,釘釘的三個商業化版本(專有版、專業版、專屬版)主要通過付費訂閱、抽取傭金等方式進行盈利。數據顯示,三個版本的收費如下:專業版9800元/年、專屬版10萬元起/年、專有版100萬元起/年。明碼標價的產品與服務,讓釘釘的商業化如履平地。
而企業微信卻有所不同,此前,騰訊在通信和協作SaaS方面,一直努力促成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及騰訊文檔等內部資源融合打通,始終圍繞其“連接”的平臺使命推進商業化。
而且,此前企業微信對收費模式進行了調整,將平臺抽傭制改為按用戶賬號收費,而所有的營收來源,也是基于服務商調用接口的類型和購買賬號的數量,這也意味著,客戶在平臺上產生的交易都要通過企業微信接口進行,而與之相關的營收貢獻,也有些難以界定,甚至模糊不清。
雖然這種方式看起來像是高速路口收費,賺錢很輕松。但是如前文所述,由于企業微信面向的是亟待轉型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無論是付費意愿,還是基于投入產出比的考量,或許都會在付費使用企業微信面前,思量幾分。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辦公軟件付費率不足15%,相比之下,歐美市場辦公軟件付費率已經超過了70%。雖然這也意味著,付費用戶的增量空間很大,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線上辦公軟件的付費率低,也限制了企業微信的規模化盈利能力。而相比企業內部需要經營管理等剛性需求來說,企業微信在企業經營管理、OA交互體驗等方面的短板,也顯而易見。
4
結語
國內靠“入口思維”收獲互聯網時代紅利的企業不在少數,無論是高德地圖借助地圖導航打開網約車市場,還是企業微信通過個人微信生態在產業互聯網板塊破局,都印證了任何商業模式的成立,都離不開越來越稀缺、越來越難以獲得的流量。如此看來,企業微信的誕生,如同坐上了微信制造的“航空母艦”,正在大踏步向前。
只是,擁有如此入口優勢的,并非只有微信,無論是有深厚2B基因的阿里巴巴,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來勢洶洶的字節跳動,同樣能在流量資源方面,與企業微信匹敵。因此,業內人士的共識是,在未來的協同辦公軟件賽道,頭部玩家比拼的不再只是流量、模式,而是比拼資源與生態。而一旦各大玩家八仙過海、殊途同歸,未來決定誰負誰勝的,也必然是一場硬仗。
而之于企業微信,其未來整合資源、完善生態面臨的困難依然可以預見。因此,企業微信未來想要在商業化、規模化等方面發力,甚至趕超釘釘、狙擊飛書,恐怕道阻且艱、勝負難料。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