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Kinki
來源/螺旋實驗室(ID:spiral_lab)
新春假期剛過,車圈又開始活躍起來了,這一次又是關于小米汽車的爆料。近日,網上流出了一組號稱是小米汽車MS11車型的設計效果圖,雖然圖片只有兩張,但也足夠業內人士將小米汽車“深扒”一遍了。
而就在不久前的春節假期,小米汽車才剛剛被曝光了車型模塑的設計圖片,包括車輛前包圍和后包圍的設計細節,以及其意向合作商北汽模塑。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小米汽車就頻繁登上熱搜,車雖然還沒造好,但熱搜卻從未停止,這確實也很符合雷軍早期做網絡營銷的風格,只是這一次的產品,從手機換成了汽車。
小米汽車也玩堆料?
早在年前,就有網友在小米科技園拍到了疑似小米汽車的路試車,雖然被包得嚴嚴實實,但不少網友還是扒出了其車型是類似保時捷Taycan的轎跑車型,從尾翼、車頂、線條設計等細節來看,整體運動感較強。
此外,偽裝車車頂的激光雷達、側面尾部的固態激光雷達等元素也能被隱約看到,不少網友推測,“小米汽車”將有可能實現出色的自動駕駛輔助能力。結合被曝光的車型模塑設計圖片,有網友發現“小米汽車”前擋風玻璃上方有一個“凸起”,大概率會配備固態長距離激光雷達,在左右翼子板上也可以看到各有一枚短距離激光雷達。
此前也有媒體透露,小米汽車將會搭載固態激光雷達技術,在車頂、左右翼子板以及車尾兩側都有固態激光雷達。值得一提的是,雷軍系資本此前投資了專注于開發激光傳感器的禾賽科技,將禾賽的激光雷達堆在小米汽車上,也非常符合小米科技投資供應鏈的玩法。
目前來看,除了禾賽科技以外,雷軍系資本還布局多家自動駕駛相關公司,再加上小米品牌一直以來自帶的科技感,前有“大手筆”的激光雷達組合,后有完善的智能產業鏈,在輔助駕駛這塊,小米也大概率不會輸給“蔚小理”等新造車巨頭。
不過,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較兩年前已成熟不少,不少汽車零部件也形成了產業集群,這也意味著只要車企愿意投入,堆料造車其實并不難,這也是不少新能源汽車品牌這些年都在瘋狂往車里堆料,互相內卷的原因。
但也正因為這樣,這些年消費者對于汽車激光雷達是否更多、車機屏幕是否更大等“堆料式”造車其實已經越來越不在意,說到底車是在路上跑的,電機性能、電池續航等才是消費者購車的首要考慮因素。
但對于這些爆料,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早已發文回應,稱泄密的文件是小米汽車非常早期的招標過程的設計稿,并非最終文件,最終落地的小米汽車到底是什么模樣,大家或許還要再期待一下。
車還未見,熱搜先至
對于小米汽車,消費者其實已經等待很久了。2021年3月,小米集團正式宣布下場造車;同年10月,小米舉辦了一場“預發布會”,表示小米汽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隨著小米汽車的“諜照”曝光,開始有媒體報道小米汽車有望在2023年底面世。
小米汽車到底何時能落地,目前無人能知,但在這之前,關于小米汽車的熱搜卻早已迫不及待地輪番登場。
比如去年5月,雷軍在個人微博發文,問自己作為IT博主,業余時間做汽車博主是否合適。全文沒有提到小米汽車的進展,但雷軍卻表示自己早已全身心投入造車事業,關注了不少改裝車、賽車等內容。
9月,雷軍再次在個人微博發布了一張自己和小米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合照,網友認為,雷軍似乎是想通過車頂顯而易見的全固態激光雷達,展示小米最新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也讓米粉們再次燃起了對于小米汽車的期待。
但盡管已有不少媒體曝光了小米汽車的定位、價格、車型等信息,但車還是遲遲不見蹤影。去年11月,小米汽車再次登上熱搜,卻是被曝光“造車進度不如預期”,一位小米汽車高級員工透露,“(小米汽車)明面上看起來在順利推進,但實際進度慢了不少?!?/font>
很快,小米否認了“造車不順”的消息,并表示2024上半年正式量產的目標非常順利。此后,有媒體曝光了雷軍在冰天雪地環境中駕駛小米汽車的照片,再次讓人看到了量產的希望。
不管小米造車是否順利,但一直以來其量產時間線都在2024年,提前一年多不斷預熱、造勢,也可以從側面看出,雷軍開始有些著急了。
事實上,在小米宣布造車后的兩年里,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進入市場的車企品牌急劇暴增,“蔚小理+特斯拉”獨大的市場格局,早已成了比亞迪崛起,哪吒、零跑、問界爭鋒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消費市場卻隨著疫情、經濟等原因疲軟了下來,從增長速度來看,2022年新能源銷量為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較2021年157.8%的增長速度放緩了不少,這意味著市場已進入“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中。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2023年新能源車補貼退坡,對一眾還未盈利的國內新能源車企來說,壓力也會變得更大,自然也包括還沒量產的小米汽車,車還沒賣,收入就先少了一截。
所以,去年也有不少車企無奈退場,比如由李一男創立的自游家在去年10月宣布其首款車型無法交付;從地產轉向“造車”的寶能、恒大,似乎也都沒能收獲好成績。如此看來,小米著急造勢,也在情理之中。
留給小米的時間不多了
自小米宣布造車以來,質疑小米錯過造車窗口期的聲音就不曾停過。客觀來看,在被稱為“新造車元年”的2020年到來之前,新造車三巨頭“蔚小理”已經成立5-6年,無論在智能駕駛技術、還是造車工廠上,都有了較深入的布局。
縱觀這些年發展較好的新能源車品牌,要么是像零跑這樣,有一定機器視覺基礎的車企,要么就是已經有多年造車經驗的傳統車企,而像小米這樣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比如華為、百度,大多都是選擇聯手造車,而非單打獨斗。
而小米卻在一開始便宣布要自建廠造車,這也是其不被外界看好的原因,一直到2021年年底,小米才宣布與北京現代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分期建設整車廠,此后小米開始招兵買馬、四處挖人,盡管一直在趕鴨子上架,但整體進度仍不算快。
事實上,雷軍選擇在風口之上造車,多少也有一點被時代推著走的勢頭。在互聯網時代,不同領域的廠商互相跨界早已不是新鮮事,小米也是從智能手機不斷向智能家居跨界的。
雷軍也曾表示,小米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就要跟著風向走,造車業務是被逼出來的。如果小米只躲在舒適圈中,其業務終究會觸及天花板,想推動企業再進一步,就必然得跟隨時代,冒險“逆行”。
雷軍曾多次表示,小米汽車將會是他人生里,最后一次重大創業,哪怕押上全部聲譽,他也要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對于被質疑“入門太遲”,雷軍似乎并不認同,他曾對媒體表示:“(新能源車)比賽才剛剛開始,我認為小米還有很多機會”,更提出要在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的目標。
目前來看,小米汽車最大的利好,或許是在新能源汽車經歷了兩年供需錯配后,當前電池、芯片等汽車零部件的價格已經下降不少,產業鏈的供給也變得更加健康,這也給小米減輕了不少成本壓力。
但對于小米而言,要在新能源車市場中穩住陣腳,獲得更多用戶的認可,其品質、價格、推廣、產能會是環環相扣的關鍵。假如小米汽車無法為消費者帶來差異化體驗的話,恐怕就得從售價或者營銷上找突破口,前有特斯拉降價拉動股價大漲,后有華為押注問界異軍突起,雷軍專注造車之余,或許還得想想如何彎道超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