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巴九靈
來源: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
蘋果可能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好的生意。
——沃倫·巴菲特
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能有多大?
蘋果目前給出的答案是——3萬億美元。
1月4日凌晨,蘋果公司的股價盤中突破182.856美元,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作為全球首家市值破3萬億美元的公司,蘋果做對了什么?
如何增長:量與價
蘋果市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是在2018年8月初。
在2018財年(截至當年9月),蘋果出貨了第20億臺iOS設備,這一年也是App Store發布十周年。
當時蘋果一年的營收為2656億美元,凈利潤為595.3億美元。
2018年,蘋果的收入主要由手機、平板、電腦、軟件服務(App Store、Apple Music和iCloud等)以及其他產品(藍牙耳機、智能手表等)構成,其中手機貢獻了63%的收入。
到了2021財年,蘋果的收入、利潤分別增長到3658億美元和946.8億美元。收入增長了37.7%,利潤增長了59%。
從2016年開始,就有媒體報道智能手機市場滲透率見頂、開始負增長,蘋果手機近年來的銷量也開始下滑——2018年第四季度,蘋果CFO盧卡·梅斯特里宣布不再公布蘋果手機的季度銷量,這大概不是出于“銷售火爆,給市場預期降溫”的考慮。
收入=客戶數×客單價,在量跌的情況下,蘋果收入和利潤的雙增是如何實現的呢?
提價。
蘋果在2014年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表,在2016年推出了第一代藍牙耳機AirPods。
以前消費者是買一臺iPhone,順帶著再買點少量周邊。如今,消費者對智能配件等蘋果生態里的產品服務接受度越來越高,也給蘋果貢獻了越來越高的客單價。
他們不僅買iPhone,也更多地買iPad,買MacBook,買iWatch,買AirPods,甚至買蘋果的取卡針和擦鏡布,買下了整個蘋果宇宙。
2021財年,iPhone的收入從2018年的1667億美元增長至1920億美元,僅增長15%,占總收入的比例從63%降至52%。
而軟件服務與手機之外所有產品的總收入從989億美元增長到1738億美元,增長了76%。
單純從公司經營數據的角度看,蘋果的利潤漲了59%,可以推動市值升至1.59萬億美元,與3萬億美元市值的差距還有別的因素影響。
利率,金融世界的地心引力
以當年凈利潤和市值計算,2018年,蘋果的市盈率約為10000/595.3=16.8倍。
如今蘋果的市盈率達到30000/946.8=31.7倍。
這意味著,當下,投資者給蘋果的估值比2018年更高了。
這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方面,2018年時大家對蘋果的手機銷量增長前景感到悲觀,而如今的投資者開始暢想蘋果推出VR/AR產品、蘋果汽車,利潤繼續增長。
另一方面則與金融市場的利率有關。
2018年,由于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的良好表現,美聯儲進行了4次加息,美國十年國債的收益率突破3%。
而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美聯儲重啟放水,美國國債利率一路走低。雖然近期收水(Taper)預期升溫,十年國債的收益率逐漸升高,但仍低于2%。
投資其實就是在不同收益率的資產之間比較。國債安全,所以收益率低,股票有風險,所以必須有更高的收益率。
2021年,投資者買1萬美元國債,能賺回1.02萬美元。
假設有個超有錢的投資者,花費3萬億美元買下蘋果公司的所有股票,蘋果公司一年能賺回946.8億美元,也就是1萬美元的投資能賺回1.03萬美元,比國債的收益率要高一些。
*市盈率的倒數就是收益率。
2018年,投資1萬美元的國債,按當時的國債利率能收回1.03萬美元;而買蘋果的股票,如果市盈率和現在一樣是31.7倍,那么收益率還不如投資低風險的債券。
因為現在的利率比2018年低,所以蘋果現在的市盈率會比2018年要高。
巴菲特在1999年曾經統計過利率變化對股市的影響:
從1964年到1981年,美國經濟發生了巨大的騰飛:GDP增長370%,《財富》500強的總收入(上榜公司有變動)增長近6倍,但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起點與終點分別為874.12點和875.00點,17年不漲,原因就是美國長期國債的利率從1964年年底的4%飆升到1981年年底的15%。
反過來,從1981年到1998年的這17年,美國GDP增長不到三倍,長期國債利率逐漸降回5%,道瓊斯指數卻上漲了10倍,從875點一路攀升到9181點,年化漲幅達到19%。
1993年,中國一年期的存款利率達到10.98%,許多人由此產生了“把錢存銀行,光靠利息就能一輩子吃喝不愁”的想法。
假如時間回到1993年,有人兜售一只市盈率10倍、預期利潤不增長(收益率10%)的股票,是沒有人愿意買的。
長遠來看,公司自己是股票唯一的買家
蘋果公司本身的利潤增長與估值提升是推高市值的兩個原因,除此之外,蘋果長年累月的股票回購也是一大助推動力。
蘋果從2012年開始回購股票,回購金額不斷提高,2018財年回購了730億美元;2021財年,回購了855億美元并發放了145億美元的股息。
截至目前,蘋果累計已花費4670億美元用于回購。而蘋果的流通股數量則從2018年6月底的約194億股減少到約164億股。
包括回購、派發股息在內的持續穩定的股東回報計劃說明公司賺的是真實的現金流而不是紙面利潤,能夠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與之相反,一家對外部投資者不友好的公司,其股票市值甚至可以低于它賬上的現金金額——因為投資者預期管理層會把錢揮霍一空,最后什么也不會剩下。
結語
放水是面子,“提價”與回購是里子。
回過頭看,蘋果的3萬億美元市值之路很簡單,仿佛不知不覺間輕舟已過萬重山。但投資難的是,事先發現下一個能賺這么多利潤的公司——蘋果宇宙成功了,樂視的生態化反卻失敗了,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的2060年估值法仍在路上。
算數題誰都會做,就看公司怎么實現。
這就是巴菲特說的投資簡單但不容易。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