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耳令
來源:銀杏財經(ID:yinxingcj)
“未來想要參與內測,米粉還得給小米打工?”
幾天前,小米社區3.0上線了,帶來全新UI的同時,也提出了全新的“KPI考核”標準:每周無法完成的米粉,將被視為摸魚踢出內測組。
在華為放低身段給老機型適配的日子里,小米卻要求米粉給自己免費打工,在粉絲看來,未免也太過豪橫了。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被踢出內測組的米粉,憤怒地涌向了雷軍微博下面刷屏,表示8.16是“米粉集體脫粉日”。
其實這兩年來,小米與粉絲的關系一直在走下坡路。
仔細回憶一下,江湖上似乎已經很久沒有聽到“萬物基于MIUI”的段子了。言猶在耳的仿佛還是去年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年會上,王嵋的荒唐言論。
雷軍在宣布造車時,把米粉奉為基本盤。但新發布的小米11 Pro和小米 11ultra連MIUI 12.5都沒有搭載,惹得米粉跑去“爆破”雷軍的微博。
大家擔心的焦點在于:你跑去造車了,MIUI怎么辦?
如今小米手機出貨量已經躋身全球第二,但小米生態鏈的爆品卻越來越少,曾經備受粉絲追捧的MIUI,系統Bug也越來越多。小米手機一有個風吹草動,米粉就喜歡去找雷軍告“御狀”。仿佛這個偌大的企業里,董事長四下已經無人可用。
人們似乎已經習慣把小米的行為的等同于雷軍的行為,把小米的價值等同于雷軍的價值。
就像吳曉波說的,小米的核心投資價值其實是雷軍。他花了20萬美元買小米股票,賭的就是“雷軍的未來”。
雷軍也不負眾望,一次次為夢想加碼。從十年前對手機行業的野望到如今志在“改變中國制造業”,他甚至希望這能寫入他將來的墓志銘。
一個企業或是一個行業的核心技術往往是幾代人積累下來的成果。聰明如雷軍,甘愿成為西西弗嗎?他又將如何在高速發展中兼顧小米的基本盤,止住米粉離去的步伐?
雷軍的創業哲學一直留在《順勢而為:雷軍傳》這本書的扉頁上,:
“我領悟到,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隨便踢塊石頭下去。”
順勢而為信的是天道,逆勢而上仰仗的卻是人性中微光。企業難免會走入狹窄的甬道中,其時,這兩種勢能缺一不可。
當雷軍成為一種“現象”
2007年,存在主義雷軍墮入了一種虛無感。
金山上市后,股價暴跌,企業目標仿佛失焦,內部彌漫著迷茫的氣息。雷軍決定釜底抽薪。12月,當他從北航北門的柏彥大廈走出來時。有人看到他的背影,落寞而堅定。
一個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的CEO,離開工作了16年的地方。所有的光環一夜褪去,半年來沒有一個行業會議邀請他參加,仿佛被世界遺忘了。
他感到自己“除了錢,一無所有”。
雷軍是沒有腳的小鳥,注定停不下來。兩年后,他拉了一個豪華團隊創辦了小米科技公司。
如今回過頭來看,雷軍的“孤蓬萬里征”似乎從柏彥大廈離開那一刻就已經有所預備。但在那一刻,雷軍卻認為:小米是七個老男人的夢想。
創業初期,小米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Iphone 4s催生了用戶的饑餓感,蘋果手機在中國建廠孵化了完整的供應鏈,這是天時;乘著微博崛起的東風,打著線下與線上競爭的時差,雷軍的個人微博和官方微博在線上齊頭并進,這是地利;人和自不必多言,小米一出世便受到高度追捧,“米八子”關系自然也十分親近。
2009年,有人問雷軍為什么一段要做手機呢?他的回答是,因為手機應該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機會了。
雷軍步步為營,讓小米成功地飛上了風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雷軍和他所代表的“小米”已經成為一種模式的象征,一種投資的現象。
在資本最熱的時候,幾乎每家公司都學會了像雷軍那樣和VC講故事后,通過爆款產品單點突破,用互聯網思維占領細分市場的高地。“我們要做XX領域的小米”,是那幾年的流行說辭。
輝煌的日子里,黎萬強一連投資了三部微電影,為新品造勢的同時,也通過鏡頭給大家展現親密無間的兄弟情感。
若說早期有什么是雷軍沒算到的,大概是周鴻祎攪局。他可能是最早看破小米模式的人。
2012年,周鴻祎連發10來條關于小米手機和雷軍的微博了。用“借力打力”的招式,為360手機找了個牛逼的對手,將自己的產品價值與小米的品牌勢能精準地錨定在一起。
雷軍和周鴻祎九幾年就認識了,那時雷軍還經常開著求伯君送他的捷達帶周鴻祎兜風。
一個才能出眾,一個喜歡收小弟。若不是“3Q大戰”時雷軍站隊了騰訊,周鴻祎原本是有機會進入雷軍的“兄弟連”的。
但或許這種假設根本不成立,那些年紅衣教主扛著一把AK47,戰斗力正盛。即便招安了,怕是也很難歸順。
B站董事長陳睿曾是“雷家軍”的一員。作為中國最大的二次元社區老大,陳睿出席公共場合依然喜歡西裝革履。深色褲子一定要搭配深色襪子,他說這都是雷軍教他的。雷軍還給他留下了影響至深的兩句箴言:
1、公司最重要的是模式,長期依賴人的公司不長久。
2、做公司一定是勝在謀略
陳睿說自己是在金山“入過模子的人”,對他而言,金山時期那種身先士卒的企業文化早已融進了他的血液中。
早期的“米八子”中,或許只有從金山一路跟過來的黎萬強,對雷總的思想有這么深的領悟力。
也正因為如此,黎萬強才能在《參與感》中用“三三法則”總結出早期“小米模式”的精髓。一舉替代了雷軍的互聯網模式七字訣,成為外界提及小米時的高頻詞匯。
2014年是小米和雷軍封神的一年,小米估值450億美元,手機全年出貨超過6000萬。第三季度,小米問鼎中國第一和全球第三的位置。
小米上下都陷入了癲狂。
在這樣氣勢如虹的日子里,黎萬強竟然做了個匪夷所思的決定,他宣布要去硅谷閉關。
阿黎曾是誓死跟隨雷軍的人,他的離職一度成為小米的未解之謎。更有傳聞說是在他離職后不久,小米便不再鼓勵內部傳播《參與感》。
也正是這一年,曾經被小米動過奶酪的對手醒了。手機行業的競爭來到了華為和藍綠大廠的主場。
互聯網思維一旦下了線,過去的天時、地利、人和,可能瞬間斗轉星移。
力量的反噬
黎萬強離開后,雷軍過了一段焦頭爛額的日子。
年初,受制于高通810發熱的問題,計劃發布的小米5臨時變身為小米Note。但卻因為沒有指紋識別,銷量不佳、產線砍單,小米Note成為了小米史上最失敗的旗艦機型。
年中,紅米Note 2的屏幕供應商從夏普更換為天馬,又引發了“屏幕門”事件,危及誠信。到了年末,小米1代又曝出空氣凈化器產品質量不合格。
禍不單行的是,小米的估值也開始受到了質疑,各種唱衰的聲音接踵而至,有友商甚至認為“小米五年后肯定消失”。
負面纏身的小米,連內容生態也遭到了賈躍亭的炮轟。小米內容生態建設中最重要的一環當屬小米影業,也是做高小米估值的一環。雷軍曾將此重任寄希望于回歸后的黎萬強。
內憂外患間,小米迎來了第一個業績不及預期的春節。小米手機主業很快跌出了全球出貨量前五名。年會上,雷軍為2016年制定了“開心就好”的戰略總目標
可現實就是不讓雷軍開心。這一年,掌管供應鏈的周光平與三星高管交惡,導致三星的superamled顯示屏停止對小米供貨。面對難產的小米5,雷軍前前后后跑到三星總部去求了四次,才算告一段落。那畫面,可比“濕了襯衫”難堪太多。
周光平是雷軍當年“三顧摩托羅拉”才招來的,這件事之后直接被發配邊疆。調去做首席科學家,負責“前沿領域研究”。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就是調離一線,掛虛職、做閑差。為一個男人前前后后跑了七次,卻收來一個爛攤子,雷軍可能也覺得懊惱。
雷軍沒有“開心”起來,但也沒有真的變得佛系。早在2014年,小米就打起了物聯網的心思。雷軍的策略是以互聯網思路走出U型底部,并提煉出三個字母:Iot,后來又加了一個“A”,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小米AIot。
2017年,在廊坊“大智移云產業發展論壇”上,雷軍扒開了神秘的生態鏈:
“我們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個細分領域,帶動整個智能硬件的發展,把小米從一個大船變成整個艦隊。這是在2014年我們過了100億美元時提出的計劃。”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逐年下降,小米需要尋找手機之外的新增長點,而物聯網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方向之一。
劉德還用一個詩意的形容來概括:竹林效應。
“竹林”這個意向來源于小米早期對歷史的研究,他們發現,明朝就像一顆松樹,經濟、政治領先全球,但一遇到外侵就垮了。
小米不愿做百年松樹,四季常青。更希望做竹筍,經過一夜春雨就能成長起來。
為了讓“竹筍”順利破土,小米早期對于生態鏈企業還是存有保護欲。在小米大面積投資的時候,還曾向商家提出“兩年內獨家賽道”的承諾。
小米生態鏈也一直遵循著一套相對統一的游戲規則。實現規模化以來,幾乎沒太多障礙。孵化出的獨角獸,現金流表現也非常穩定。
盡管這里面也添加了麻醉劑。凡是納入生態鏈的企業,除了要恪守本分,遵循游戲規則,在方方面面的拓展上,也會受到小米直接與間接的制約。不僅不能在小米自有產品線領域布局,出貨會對小米通路形成依賴,品牌影響力與創新動力同樣也會遭受抑制。
深諳鯰魚之道的小米,還會有意識地將提升競爭的激烈程度。當品類擴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小米會主動放開某個賽道的坑位,引入競爭。再加上一些體量更大的公司會出現向小品類下手的現象。竹林生態里,暗潮洶涌,內耗不斷。
小米越強,越難脫離。這讓人想起了巴爾扎克的《驢皮記》。小米就像是那張可以實現某種愿望的“驢皮”,但人們在接受恩惠的同時,往往也要接受反噬。
在公司內部,雷軍的能量同樣會帶來這種反噬。
在上市前,小米的高管團隊一直是個三層的同心圓結構。離雷軍最近的是他在金山時期,久經沙場的老部下,以黎萬強為首;第二層由Google和微軟中國的班底構成,這是雷軍在金山期間結識的朋友,以林斌為首;而最外面一層,則是為了做手機請來的摩托羅拉硬件班底,以周光平為首。
然而這種結構帶來的流言卻是,離得最近的肱骨大臣,一朝僭越,“參與感”全無。離得遠的周光平和KK成了卸磨后被殺的“驢”。
流言蜚語或許有添油加醋之筆,但小米的強勢并非空穴來風。
中國人喜歡“集中力量辦大事”,小米的成功,某種程度上也是頂層精英“集中資源辦大事”的最佳體現。但太強的手腕聯合在一起,難免較量,誰都很難將對方異化。
雷軍只有一個
厚重的天花板之下,有南墻,同樣也有輝煌。
2017年7月最后一天晚上,小米總參大樓燈火通明,林斌和張劍慧為團隊舉辦了一次慶功會,當月,小米之家單月銷售額首次突破5億元。
跨過了驚險的2016年,小米開始向印度市場發力,以價格優勢復制了其在中國崛起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是支撐其2018年上市的核心題材之一。
2018年,在美國的路演現場,雷軍和周受資專門帶了三件小米生態鏈產品:小型無人機、彩虹電池和米家螺絲刀。當周受資拿出五顏六色的小米彩虹電池,告訴投資者小米電池售價只有9.9元人民幣時,會場響起了掌聲。
小米股價跌跌不休的兩年里,雷軍一直活在“破發”的陰影中。他還特地買了一條破洞牛仔褲提醒自己: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今小米已經走出了“破發”的陰影,讓IPO投資者賺一倍,當初雷軍吹的“牛”兌現了。小米也第三次登上了《財富》世界500強。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銷量超過蘋果,首次成為了全球老二。
在雷軍當年的一封公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什么而奮斗?》中,徐小平為他寫過一句話:雷軍改變了中國制造業的潮水方向。
如今,小米全球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 16.9%。這意味著全球每賣出六部手機,就有一部小米。
雷軍僅用十一年就完成了這一壯舉,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徐小平這句話。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
小米今日的成就,與雷軍的個人能力有著高度捆綁,是他前40年人生精華的一次大釋放。
小米手機是成功的copy to china模式,但如董小姐所言:你并不掌握核心科技。而中國制造業這幾年說的最多的詞是什么?是自主可控,是國產替代。
如果一定要用制造業的標準來衡量,那么小米目前的困境,既有小米芯片的未卜前途,又有軟硬難分的尷尬。如果硬把MIUI算作核心技術,倒像是做回了金山的老本行,變成一家軟件公司。
小米并沒有走出模式創新的基本范式,而個人英雄主義又不足以構成一家公司永久的護城河。
雷軍之所以是雷軍,不僅在于他能讓小米飛上風口,更重要的是,在沒有風的時候他也不曾掉隊。
作為一位非典型“92派”企業家,雷軍的青春一半是紅色的余暉,一半是改革的灘頭。在他的身上,既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氣魄,也有敢于顛覆傳統的互聯網精神。
1992年出道的互聯網企業家里,似乎也只有雷軍依然還奔走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第一線。同時代的鮑岳橋、華軍、王志東,早已經被人們遺忘在歲月長河。
再看中國范圍內,能夠同時做電視、手機、互聯網和汽車的企業家,目前為止,只有賈躍亭和雷軍兩人在列。
但雷軍只有一個。
自媒體人“老編輯”曾形容雷軍是天才學霸型創業者,說他可以像做數學題一樣推演未來。一招一式,毫厘不差。
但并非所有的計算都能靠一個人來完成,否則,人類為什么要發明計算機?
順勢而為,也要有所不為
今年三月,雷軍正式宣布造車。
緊接著一張內部照片傳了出來。照片中,與雷軍共臺站在一起的,除了有王傳福,還有新勢力“蔚小理”的三位創始人:李斌、李想、何小鵬。
臺下的參與者同樣豪華,紅杉資本的沈南鵬、美團的王興、滴滴的程維、萬向集團總裁魯偉鼎、地平線創始人余凱……
熟悉的“合縱連橫”,還是那個配方,還是那個味道。雷軍第一次造車,但卻已經是一位“老司機”了。
資本和市場給小米造車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以至于此前小米造車的“小道消息”在市場一露頭,小米的股價都會立刻拉升。
“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愿意押注人生所有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當雷軍哽咽著說完這句話時,時空仿佛也開始倒流了。多年以前,他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如今物是人非,同喝小米粥的前14人已經少了許多熟悉的身影。昔日的米八子,更是只剩下洪鋒這把老槍繼續奔走在一線。
創始團隊流失的另一面,是雷軍更忙了。充當“救火隊長”的日子里,最忙的時候,至少有50個人向他直接匯報,以至于把紫米的張峰請過來管供應鏈。
雷軍自此也患上了“人才焦慮癥”。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張“小米復仇者聯盟”的梗圖,競爭對手的前高管,盧偉冰、常程、楊柘等人,一個個被雷軍收至麾下,而余承東則成了那個滅霸。
雷軍曾在微博上透露過小米公司的干部選拔的原則,內部提拔至少占80%,但到底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2020年,雷軍還為小米找來了一位“人才挖掘機”——在碧桂園任職10年的人力資源專家,彭志斌。
雖然這些年雷軍從不言累,卻已有跡象表明,他有些厭倦“勞模”的生活了,他曾對TFBOYS的王源坦言“不上班的時候特別快樂”。
雷軍不想當西西弗,但無意間做了那個推石的人。
小米對人才的需求如饑似渴,進而導致組織調整頻率越來越高。在雷軍出征造車的同時,小米的組織能力即將面臨一場大考。
下一次小米需要“救火”時,雷軍是否能按捺住自己?抑或是兩邊都能兼顧?
小米造車也許會繼續采用小米原有的藍圖,從外部采購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軟件層。盡管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發,但也不代表變道行駛行得通。如果說雷軍過去是“開著飛機換發動機”,那么造車時分散精力,可能等同于“光速換螺絲釘”的難度。
營勢者雷軍,這些年一直講著“順勢而為”的故事。但若真的相信這四個字背后的天道,是時候要學著“有所不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