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來源:新熵(ID:baoliaohui)
作者 | 芽郁 編輯 | 伊頁
這是小呂的第3次周末手機戒斷挑戰。
她坐在桌前,百無聊賴地翻著很久之前買的書,仿佛墜入了一個黑暗的空井,空虛無聊,還有點缺氧似的悶。突然,熄滅的手機屏幕被一條微博熱搜的彈窗點亮,她盯著眼前的手機,想伸手去拿,“看一下吧,就看5分鐘,不影響什么的”,在經歷一番小小的思想掙扎后,她最終抬起那一方小小的屏幕,等回過神,時間已經過去了40分鐘。
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是看手機,晚上睡覺前最后一件事也是看手機,直到眼睛模糊、頭昏腦脹,不得不放下。吃飯在看,走路也在看。這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常態。
可以肯定的是,手機的“萬能化”仍將持續,這是其不可或缺的技術原因。
技術是無辜的,手機并沒有“原罪”。但技術成癮的長期后果可能是社會性的,會擾亂甚至破壞人們的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奧爾特在《不可抗拒:成癮性技術的崛起和讓我們著迷的生意》一書中,歷數了社交媒體、游戲以及其他手機APP吸引并維持我們注意力的方式,得出“行為上癮的生理機制與藥物上癮相同”的結論。
在與“手機癮”斗爭的過程中,我們非常強調自律和自控,這個過程充滿了掙扎。而當內生動力不足時,人們開始轉而尋求外力的幫助,直接催生了一大批自律APP,甚至一個新職業——“監督師”的誕生。
01
“戒手機,比戒煙要難”
云丨23歲 平面設計
戒手機就像戒煙,戒幾天,又宣告失敗。但戒手機,比戒煙要難。
我是一個重度睡眠拖延癥患者,早睡養生的道理聽了一萬遍,上班全靠咖啡死撐,依然會不自控地刷手機到深夜甚至凌晨。每晚睡前,拉上窗簾,關掉臥室燈,空調調到舒適的溫度,躺在床上捧著手機,刷劇、看小說、逛淘寶、emo……似乎只有睡前時刻才是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早睡一分鐘都不甘心。
但殘酷的真相是,我只是在以消耗自己為代價,制造短暫且虛假的快慰。
身體的反應也很誠實,由于長期熬夜玩手機,視力和免疫力急劇下降,皮膚狀態變差,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身心俱疲。
有疾不能忌醫,而這種病只能自醫。
我斷斷續續看了很多有關自律的書,《自控力》《意志力》《心流》等等,但光有理論是不夠的,對手機的反控制依然失敗。王陽明之所以成為圣人,是因為他不但知和行,還知行合一。我等泛泛之輩,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02
“我把自律軟件Forest玩成了QQ農場”
紗紗丨20歲 大學在讀
作為一個國家級拖延選手和手機囚徒,為了戰勝拖延和戒除手機癮,我用過的時間管理類APP有不下10個,Forest、aTimeLogger2、番茄todo、遠離手機……
其中,Forest結合番茄工作法的原理,設計了種樹的游戲化場景,用戶可以選擇一種樹,自由設置時長,然后開始“種樹”,即開始專注。
在普通模式下,專注期間,用戶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其他APP。而在深度學習模式下,一旦種樹過程中離開專注界面去使用白名單以外的APP,小樹就將枯萎死亡。
說白了,Forest就是利用用戶不愿意“殺死”一棵樹的仁慈之心,以及不想讓自己的森林中出現枯樹的強迫癥,來幫助用戶抵抗手機的誘惑。根據專注時長給予的金幣獎勵,還可以用于兌換新的樹種和背景聲音。
為了獲得想要的樹種,我開啟了普通模式瘋狂種樹,吃飯也種睡覺也種看劇也種。
于是,Forest對我來說完全不起作用了。我仿佛把Forest玩成了QQ農場。
還有一些APP,相對來說更加簡單粗暴和嚴格。可以設置手機使用時長,超時就會鎖機,解鎖方式有兩種:罰金解鎖和密碼解鎖。也可以限制指定APP的使用時長,在使用APP期間,會顯示該APP還有多少使用時間。
市場提供了大量自律工具的選擇,當然,也有人希望,在不那么冷冰冰的形式下,被見證改變和成長,販賣陪伴、激勵、共同成長與精神支撐的監督師補足了這個缺口。
03
“買的不是監督,是心理安慰”
芋圓丨21歲 考研黨
每次因為沉迷手機而晚睡晚起、耽誤了備考進度后,我都會陷入無邊的羞愧與自我厭惡。而這些負面情緒,又讓自律變得更加困難。越想自律,越無法自拔地放縱。
永遠沒有盡頭的信息瀑布流讓我感到焦慮和膩煩,但仍然停不下滑動的手指。
常常一邊自責一邊拖延,就像一場和自己的內戰。學習計劃越拖壓力越大,越沒有動力起手。很討厭這樣的自己,但就是沒有動力改變。
有一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一條好友動態,內容是好友的媽媽監督她減肥的聊天記錄,配文“我的減肥監督師:我媽”。我鬼使神差地打開某橙色軟件,在搜索框輸入了“監督師”這三個字。“決戰拖延癥”“考研上岸”“考證上岸”等熱血slogan映入眼簾,夾雜在一些二次元頭像的哄睡服務之中。
作息監督、學習監督、減肥監督、喝水監督……這些監督服務的價格大多在5-10元每天。按照監督力度的不同,超強力的人工監督可達數千元每月。我心里犯嘀咕:這些電話、微信遠程監督真的有用嗎?但看到如流的好評,我還是決定體驗一下。
在選了一家銷量和評價都比較靠前的店鋪下單后,很快就有匹配的監督師加我。我把日程計劃表發給她后,我們便開啟了無限拉鋸戰模式。
除了出于禮貌和儀式感,我按時起床攤開了書,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依然渙散,依然忍不住刷微博、刷抖音、看劇和打游戲。
自律不是消滅怠惰,而是意識到及時行樂的欲望和實現目標之間的沖突后,主動做出的選擇。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內因驅動。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買這種監督服務,更像是買心理安慰。
《加繆手記》里有句話:“憂傷者有兩種憂傷的理由,要么他們無知識,要么他們抱希望。”
監督服務就像“焦慮安慰劑”,給了我一種虛幻的掌控感,告訴我:我有變好的決心,還不算差。
04
“你可能需要兩部手機”
木棉丨25歲 企事業單位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手機里的那些廉價快感信息流APP攔截,并長時間沉溺其中。
從微博到貼吧,從豆瓣到知乎,從抖音到B站,新鮮的熱點八卦,事件的來龍去脈,我門清,“瓜田里的猹”說的就是我。
過剩的碎片化信息,讓我很難在一件事上保持專注。無論是工作還是日常起居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那可憐的意志力,總會被娛樂信息、短視頻生產的廉價快感輕松打敗。后來我意識到,只是在心理層面有所警醒和克制,很難解決手機成癮問題,畢竟人非圣賢,人性的弱點就是獵奇、享樂。我必須想辦法在物理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我又買了一部手機,將一部設置為工作學習用機,另一部設置為社交娛樂用機。
工作學習手機,只有常用的辦公、學習、效率和時間管理的軟件,經過一番設置,立刻煥發出極簡之美,拿在手里就像拿著一件上好的武器。
如果要做的工作不需要連接網絡就能處理,我會把手機里的無線局域網和移動網絡全部關閉。
這樣的區分設置,起到了一種類似于儀式感的作用。每次當我拿起工作學習手機,都有一種類似于使命召喚的感覺,比較容易進入專注的工作狀態。
亞當·阿爾特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中,引用了設計倫理學家特里斯坦·哈里斯的觀點,大意是:我們之所以玩手機成癮,問題并不出在我們缺乏意志力上,而是因為在手機屏幕的另一邊,“有數千、萬人正在努力工作”,為的就是破壞我們的自律。
這是一個成癮時代,一個成癮物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時代。社交媒體、短視頻、游戲、直播……這個時代獨特的精神鴉片,被源源不斷生產出來,填補現代人心靈的空虛。看小說能成癮、玩游戲能成癮、逛淘寶能成癮、刷抖音能成癮……任何讓人愉悅的事物,都有令人成癮的風險,如同吸食海洛因般無法自控。
除此之外,沒辦法戒掉手機,也不只是因為我們平時所認為的意志力薄弱、自控力不夠,更因為手機滿足了我們某些隱秘的內在需求。當我們的需求只有通過手機才能得到滿足,自然就缺乏改變的動力。
但手機并不是滿足我們內在需求的唯一途徑,認清這一點,意味著新的自由。
美劇《超感獵殺》中有句話,“造就癮君子的不是毒品,而是逃避現實的需要。”
無論是沉迷游戲、短視頻還是社交媒體,對虛擬世界的高度依賴都反映了真實生活的某種空虛和缺失。
從短期來看,手機的確能幫助人們避免或暫時擺脫無聊、孤獨、焦慮、悲傷等感受,獲得愉悅和安慰,但長期來看,逃避面對真實的問題,將面臨更深刻的生活困境。
最好的戒斷方法是投入到真實生活的洪流中,用真實的行動,獲得真實的快樂和成就感。
小說《Eat, Pray, Love》里,女主多年信賴的婚姻轟然倒塌,陷入絕境之后,她對自己說,要“take baby-steps”去慢慢變好。擁有一個美好的目標,然后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一點一點變成更好的自己,發展出真正健康的、可持續的自律,或許才是拖延癥和手機成癮癥的唯一解藥。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