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程度 編輯/王方玉
來源:巨潮商業評論(ID:tide-biz)
沒有什么比死對頭握手言和的戲碼更吸引人了。
其實阿里和騰訊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死對頭,兩者之間的業務有些交集,但在更多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化,阿里是在做商業的基礎設施,騰訊則是以社交網絡為核心價值,去拓展游戲、內容、投資等多種業務。
如果一定要說兩者之間有競爭,那也是兩者的邊界競爭異常沖突。資本的擴張性決定了,兩家企業即便是已經在自己原有的業務領域大獲成功,股東、管理層本身也都不會滿足于既有的成功,要不斷擴張其“勢力范圍”。
中國互聯網企業因此出現了一個怪圈:企業必須通過不斷地擴張自己的業務半徑,侵占其他企業的地盤以獲取利潤,才符合股東、管理層們的利益,最終導致一種流量與用戶割據的局面出現。
在互聯網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市場,雖然巨頭之間也存在部分業務的沖突,但從來沒有像中國的互聯網環境這樣,存在如此嚴重的勢力割據。這成為了互聯網經濟遭人詬病、引起監管機構警覺的核心原因之一。
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要被迫在兩個巨頭之間選邊站隊,一度成了“常態”。
過去8個月的時間里,市場監管總局對44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進行了立案調查。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互聯網領域,而互聯網領域,罰款則主要集中在了騰訊和阿里兩家身上。
規模不斷擴大的邊界征伐,在監管的最終落刀之后出現緩和。
不少觀察者都在判斷,兩家巨頭打通生態之后誰將收益更多一些,或者在這些合作中哪些企業會受到影響(比如拼多多),但巨潮更傾向于認為,這是在反壟斷大背景下雙方不得已而為之的合作,同時也標志著兩大巨頭未來的業務將更具“內生性”——這意味著雙方會經歷一個從雙輸到共贏的過程。
在強勢的監管面前做出妥協的姿態,算不上什么世紀大和解。更多的利益,才是資本降臨在這個世界上所天然追求的一切。
監管之下的握手
在政府對反壟斷的重視以及對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強調下,兩大巨頭的握手和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0年騰訊與360的“3Q大戰”激烈正酣之時,可能很少有人能夠預見到中國互聯網行業之后的發展走向。
彼時,雖然阿里、騰訊和百度,分別掌握了互聯網最重要的三個入口,電商、社交和搜索,被外界并稱為BAT,但整個互聯網行業格局可以形容為“三超多強”。從“3Q大戰”不難看出,其他互聯網廠商仍然可以與巨頭掰一下手腕。
此后,在互聯網的嬗變、迭代中,阿里與騰訊屹齊頭并進、擴張地盤,形成掎角之勢。阿里圍繞核心電子商務業務衍生出物流、支付、云技術等業務,騰訊則依靠社交打造出了游戲、文娛等產品的娛樂帝國。
自身業務之內,兩家公司密集地對外高強度投資,各自構建起了龐大的生態圈,這些被投公司也被人們劃入“騰訊系”或“阿里系”。
新財富2020年11月的統計顯示,通過密集對外投資,阿里和騰訊已各自坐擁超過10萬億元市值的生態圈。以影響市值為權重,各自都已達到相當于A股1/7的體量。中國前30大APP,7成隸屬AT旗下。10億中國網民的移動生活,被騰訊阿里合圍。
在2020年8月最新出爐的《胡潤2020全球獨角獸》榜單中,胡潤總結道:“讓我意外的是,在全球獨角獸投資機構中,騰訊、阿里都在前十,而谷歌、微軟、蘋果和Facebook都排不到前面。”
互聯網巨頭體量驚人,對整個市場生態、乃至經濟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尤其一些與實體和線下結合的互聯網平臺型公司,如淘寶、美團、滴滴,具備“規則制訂權”和向平臺內的成員“征稅權”,對于中小企業繁榮和就業更是有著重要影響。
這期間也伴隨著平臺強迫商家“二選一”、收購構成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等亂象出現,影響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種局面最終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針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監管行動,最早可追溯到2019年下半年。2020年11月推出的《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尤其引發外界關注 ,并于2021年2月正式公布。
在這些政策文件和官方媒體的政策解讀中,“公平競爭”和“信息共享”被反復提及。前者是關于公平競爭、不得濫用市場地位;后者則要求信息和數據作為一種新時代的重要生產要素,要依法共享。
在政府對反壟斷的重視以及對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強調下,兩大巨頭的握手和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交互創造價值
在開放環境中,阿里可以借用騰訊的流量,騰訊可以借用阿里的場景。
實際上,兩大巨頭的和解早有預兆。今年3月,阿里巴巴副總裁、C2M事業部總經理七公表示,提交了淘寶特價版小程序的申請,期待和騰訊的合作,但申請仍在審批中。
雖然不清楚這種“逐步開放服務”究竟能夠多大程度在生態系統中開展,以及距離具體實現還有多遠,但開放生態系統,毫無疑問將是兩利的事情。
阿里是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騰訊是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兩個原先彼此封閉的平臺或系統的交互很容易創造出新的價值來。
最簡單來說,在開放環境中,阿里可以借用騰訊的流量,騰訊可以借用阿里的場景。
當前的淘寶只支持支付寶支付,這為其劃定了上限。截至3月末支付寶月活約為8.5億,微信則超12億,如果可以通過微信分享和用微信支付,其用戶數量有望上一個臺階。
對于微信來說,微信支付的交易場景增多了,交易量和傭金都能提高;沉淀在微信小程序上的交易總額也有希望大幅提升。數據顯示,騰訊2019年微信數字商業GMV(小程序交易總額)已超過8000億元,2020年的GMV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元。
不過,當環境從封閉走向開放時,原本依托于封閉環境而生的商業機會也會消失、受益于封閉環境的優勢也會減弱。典型的如微信小程序服務商中國有贊(HK:08083),其業務之一是幫助商家在微信上開店;還有如京東京喜,此前依靠接入微信一級入口迎來交易額的猛增。
這在企業的股價表現上也所體現,7月15日港股市場,中國有贊的股價下跌了11.28%,而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股價都有小幅上漲。
雖然總體來說,開放生態系統對于阿里、騰訊雙方將是兩利的事情,但是這種互利對于雙方的好處似乎也并不均衡。有分析人士就指出,相比騰訊對于支付場景的需求,顯然阿里更需要騰訊的流量,開放生態對于阿里好處更大。
此外,從當前釋出的消息來看,討論的開放生態更多的是在兩個巨頭的自有平臺體系中間,并沒有涉及到整個“騰訊系”、“阿里系”的開放。巨潮傾向于認為,兩家的握手是在反壟斷大背景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合作,但具體開放到何等程度有賴于進一步的信息披露。
有觀察者暢想,兩者若交匯,彼此“深入腹地”,或許將是中國互聯網商業規則和格局改寫的開始。
考慮到這兩大陣營已經幾乎占據了中國互聯網的半壁江山,以及其對于被投公司的掌控力、話語權也大小不一,兩個陣營之間的開放將會更加復雜,背后的利益糾葛更加盤根錯節。
但無論如何,監管部門對“平臺經濟”的期待是巨頭搭臺、中小企業唱戲。所謂的生態開放,絕不是巨頭企業的強強聯合,而是讓中小企業在巨頭的生態中獲得更平等的地位。開放和公平的環境帶來市場活動的繁榮和生機,這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從雙輸到共贏
堅持在自己的主業中同樣可以賺到足夠多的錢。
尋找增量不僅是互聯網企業的難題,而是所有企業的難題。
行業的衰落從內外部可以分為兩部分:
內部角度,行業主要產品的滲透率越來越高,產品普及的紅利消失,與競爭對手一起進入到精細化運營并搶奪存量市場的時期;
外部角度,投資者不再將其視為具備成長空間的行業,增量消失意味著資本對業務的推動作用被削弱——將不再能實現短時間的超額收益,因此伴隨著投資者的離開和估值中樞的下移。
為了避免被劃入到“衰退行業”的隊列中,國內和海外的互聯網巨頭都在做出努力。但整體上看,全球市場里互聯網巨頭的估值中樞都在不斷下降。這個過程在鋼鐵、石油、汽車、家電、PC等行業里一遍遍地出現,互聯網公司沒能從規律里逃脫出來。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樣是在估值下降的過程里,美國的巨頭們FAANG,在股價不斷上漲的過程中完成估值的下降——市值越來越高,股價越來越貴,業績在不斷提升,市盈率越來越低;
港股包括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情況,卻完全不同——股價也跌,市值也跌,市盈率越來越低,唯獨業績在漲。
阿里巴巴和騰訊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股價累計跌幅都達到了30%以上,市場分析基本上都將其歸咎于反壟斷措施,實際上谷歌、亞馬遜、Facebook們同樣在面對來自歐洲、澳洲等地的反壟斷限制,但是其股價卻并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
兩地互聯網巨頭面對的問題都接近,但得到的反饋卻迥然不同。
我們從經濟、產業、企業角度幾乎找不到太多有說服力的理由,只能從監管的質量上找原因:中國對于互聯網公司的監管能力、力度和所能產生的制衡結果都更加明顯,而FAANG們所面對的監管則更像是“紙老虎”。
市場很有可能是在預期反壟斷監管將會影響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未來業績,同時預期歐洲、澳洲的反壟斷舉措對美國互聯網巨頭的長期業績幾無影響。
對于騰訊和阿里來說,接受甚至是迎合監管層意愿,就變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上文所說,兩家企業原本在主營業務上是不存在激烈競爭的,既然邊界擴張已經被監管層嚴格限制,那么恢復開戰之前的寧靜,也絕非不可以。
更何況,阿里的新業務有很多進展不順,而騰訊的兄弟們也各懷鬼胎。
對邊界擴張能力的削弱,將導致兩家公司越來越聚焦在自身業務中——電商、金融、社交、游戲。
FAANG們并沒有太多采取邊界擴張的方式,去獲得營業收入、利潤的增量,但亞馬遜聚焦在電商(正在增加影視內容領域的業務,但也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無形商品),Facebook、谷歌90%以上的收入都來自互聯網廣告;奈飛的收入簡單粗暴;蘋果的互聯網生態相對復雜,但絕大多數利潤來源仍然是自己的主營業務——硬件。
雖然擴張邊界、去搶奪別人的地盤可以賺到錢,但幾家國際互聯網巨頭的現實情況表明了,堅持在自己的主業中同樣可以賺到足夠多的錢,不一定有100%的增速,但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是沒問題的。
之所以能夠成為巨頭企業,與他們本身所處的賽道選擇有決定性的關系。陌陌、BOSS直聘之類的企業,顯然無法成長為萬億級的大企業,因為其本身就受到了所處市場規模的限制。
可以預見的是,在短期的陣痛之后,阿里和騰訊在自己的主營業務中,仍然可以挖掘出足夠多的價值來,也足夠支撐兩個巨頭股價的不斷上漲,就像Facebook和亞馬遜那樣。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