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半佛仙人
來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1
618結束了,一年N度的購物節,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刺激。
或者說,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感覺。
早幾年的時候購物節這個概念還是個好東西,湊在一個時間,大家坦誠相見。
買家少花錢,賣家多出貨,一個購物節可以賣出一年的銷售額,大家摩拳擦掌就等著決戰紫禁之巔,最后在戰報里,拆快遞的拆快遞,數錢錢的數錢錢,算是一個多贏的生意。
結果后來購物節多了,電商卻開始卷了,一到購物節,開始有商家第一個想到的不是美好的成交量,而是又要燒錢了,又要爆倉了,又要為了GMV一較高低了。
沒辦法,這年頭誰不是被追著跑呢。
坦率的說,前些年購物節還算是商家的慶典,現在購物節已經從周期性賺錢變成了周期性受罪,看盡眾生相,一群人因此成功,但總有人失意,電商變得越來越卷,歸根結底是因為同質化,大家都在一條賽道上爭,當然有你沒我。
這個同質化的問題分兩層。
第一是品牌同質化;
品牌之所以是品牌,是因為這個詞本身就會讓用戶產生概念,降低信任成本。
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和別人不一樣。
所以才會有各種花里胡哨的廣告,目的就是讓用戶的注意力變為記憶力最終轉化為購買力。
現在的問題是,品牌的競爭策略高度同質化,彼此拉不開差距,你有什么優勢別人立刻就貼臉跟上來,攪亂視野之后相當于都沒有優勢,因為用戶想到一個概念的時候,會想起好幾個同類品牌。
大家都做一樣的東西,憑什么是你?
這時候,就來到了第二個問題。
第二,是渠道同質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非常集中,大家都想要曝光度最高的渠道,想要搶這個位置怎么辦?
過去的答案很多,現在由于市場的卷,答案只有一個,燒錢。
大家都用同樣的渠道,用一個營銷策略來戰斗,沖同一個榜單,最后一定會卷起來,鈔能力用到最后,就變成了資金量的對轟,然后變成價格戰,撕到最后,有人發現賺的錢還不如流量費貴。
然后大家就意識到,這個世界是不是有問題?
2
一個共識是,燒錢已經變成了電商界最同質化的戰術,但這種戰術根本不可持續。
靠燒錢燒來一群價格敏感用戶,對品牌來說并不是好事,因為他們是平臺粉絲而不是品牌粉絲。
甚至平臺粉絲也不算,哪個平臺給的補貼多他去哪。
從消費者的角度,當然是好的。
但是平臺和品牌一算賬,他們不太好了。
讓利也好,打折也罷,歸根究底是要賠錢賺吆喝,起碼能在你下次來的時候多少有點收獲吧。
現在是平臺和品牌貼了錢,虧了本,還沒賺到吆喝,相當于白折騰。
價格戰、補貼戰這種東西就是互聯網草莽時期的一個特別的奇觀,只要市場完善,就必然會淘汰。
主要是因為,砸錢這事兒對品牌來說確實是沒有門檻,只要不怕死,誰都可以來。
反正結果也是死。
因此,對品牌而言,之所以要建立品牌,就是希望能凝聚用戶的注意力,或者說的俗一點,獲得品牌粉絲,他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想著自己點。
品牌燒錢拉客,最終目的是要把用戶轉化為品牌的忠實用戶,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里,挖掘一個客戶更大的生意貢獻。
剛剛過去的618,已經變成了新老電商平臺和所有電商玩家的上半年必答題。
在一個長周期內,既考促銷、又考營銷,市場部門和電商部門聯合作戰,大小品牌不分體量同場競技。
現在大品牌燒錢決斗,利用自己錢多關系廣的優勢拼命卷,小品牌根本配合不起,一起卷就要虧死,不卷又參與不了游戲,時間拖得越久越無能為力。
而大品牌在內斗中燒光了利潤,消耗了品牌逼格,用戶也不念著品牌的好,同樣是血虧。
這時候談營銷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根本沒有營銷。
本質上大家都只是在對拼KPI,在賺割肉的錢。
這樣割肉自己吃,怎么會有贏家。
3
一個客觀現實是,任何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由增量市場變成存量市場,按照慣性擴張的企業一定會進入無限競爭和零和博弈。
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經濟規律和市場現實從來不會慣著你。
所以不管是平臺也好,還是品牌也好,都必須要適應這個存量市場,摸索一套在存量市場中做增量的技術,跳出無線燒錢游戲的循環,在縫隙里求生存。
活得好與不好,魔鬼就在這個細節中,哪怕最終只是1%的利潤差。
要做別人都不做的事,要拉開差異化,要找出信息差,從這條已經堆滿了尸體的賽道上溜出去,搞錯位競爭。
講白了,就是重新定義增長、重新找到渠道、重新設計營銷,在新用戶面前講老故事,或者在老用戶面前說新東西。
最終目標,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讓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方式看到正確的商品,以一個正確的價格讓它最終達成一個正確的交易的目的。
建立競爭力的重任當然還是在品牌自己身上,但是平臺未必不能提供一些幫助,因為品牌拿到的數據往往只有自己和與自己比較近的相關領域,在整個市場的角度,平臺可以提供另一個視角的數據支撐。
說白了,品牌作為用戶,平臺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讓品牌記住。
這時候我們再看大促,這不就是平臺在出題,品牌忙于應考,最終由消費者閱卷么。
所以出題人有責任,不斷提供新的增量細分賽道,讓品牌因勢利導,憑借大量的數據分析,用市場的反饋去調整戰略,讓自己能夠在新的細分領域上占據不可動搖的生態位。
4
今年618,作為出題人的聚劃算起碼就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努力之一,就是提出了新的單品爆發欄目“今日超劃算”和品類爆發孵化器“天天吾折天”。
618期間,聚劃算憑借自己的數據模型和小二評審,在海量(其實這已經比較保守了)商品庫中,精挑細選了多款有故事、有利益點的好貨,在頻道內全新升級展示方式,集中流量打爆,品牌單品超35個破億,超1200個破千萬,超2萬個單品超100倍爆發,賣一天等于日常賣100天。
而重出江湖的周促IP“周末吾折天”在618期間,變成“天天吾折天”,每天一個品類助力40個品牌日均爆發超200%,最高達45倍爆發。
努力之二,就是推出新的人群(Z世代)觸達方式,嗨沒有意義,嗨到正確的人面前才有。
618期間聚劃算定義出平臺內的高校人群,并設計出觸達產品能力,在營銷上推出高校學生補貼專項計劃,通過畢業生離校寄行李這種精準的方式,取悅Z世代,同時站內還推出Z時代最愛買的商品榜單,為品牌精準拉新提供了新的支持。
而努力之三,是新的品牌營銷方式選擇,聚劃算歡聚日的升級。
他們在嘗試解決大促期內“集團性賣家如何體現優勢”和“如何討巧的做品牌營銷”這兩大問題。
聚劃算歡聚日是電商人都不陌生的,成立已經是第五年了,一直是聚劃算旗下的主力品牌營銷IP,在聚劃算重新整合進天貓之后,進一步匯集了阿里系電商的豐富資源。
最顯然的體現,就是今年預售期內,集合手淘焦點圖、云主題和天貓以及聚劃算主會場資源,用這個霸屏級的資源包,每天主推一個集團賣家,他們意識到了大集團在營銷上分散力量內耗嚴重的問題,便建議企業將所有品牌的營銷打包到一起集中爆發,讓集團性賣家在寸土寸金的大促會場里,有了集中亮相拍全家福的機會,受益于此,寶潔集團、歐萊雅集團、美的集團和小米集團在一開始就獲得了巨大的buff加持,獲得了淘系內上億級的曝光UV支持。
而在品牌排行榜滿天飛、行業內頭部商家你死我活的期間內,他們更是破天荒地組織5對競對品牌同框組CP,在618最后周期內,生意塵埃落定,他們呼吁品牌聯手打call,為了更好地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而共同努力。
你是不是覺得很頭禿?他們在干嘛?
這是數據驅動下的策略Test,同時應用于商家和用戶。
這種love&peace的營銷設計,是對大眾情緒的精準洞察,解救了“排行榜恐慌”的品牌,也讓消費者們同時擁有“多”但“不雜”的選擇。
只可惜參與的品牌只有5對,這種聯袂的致敬感很像battle后的一次握手和撞肩,畢竟品牌間的互相搞事和致敬,在商業上非常常見。
不搞事,注意力在哪?
只搞事,意義在哪?
所以都要。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5
初步嘗試后效果好,因此往后延續的決心就更大了。
在這次大促中發掘出來的新賽道,聚劃算都會在后續的日常業務中延續,或者沿用到后續的大促中。
聚劃算明白,新賽道出現后如果不繼續做大做強,也會快速淪為新的內卷場。
在這個年代,效率很重要。
因此,高校人群補貼會繼續,在日常中會開放給到更多商家精準拉新;
“周末吾折天”會繼續在每周提供給趨勢品類做爆發的機會,變大促為周促,商家也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今日超劃算”也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選品,大促中驗證的選品模型和產品能力,也會繼續沿用。
跑起來,跑起來,跑起來。
而廣大品牌商家爭破頭想參與的歡聚日,也會在大促中繼續主推集團性賣家,而在日常歡聚日也會整合更大的資源量、整合更優質的合作伙伴,提升商家參與的ROI。
最關鍵的是,他們討巧的營銷嘗試,將會在消費者自然聚集的場景中繼續深入,包括接下來的奧運會、跨年、各節慶點。
畢竟,當路越走越少的時候,引路人才越來越重要。
想破局,就不能偷懶。
還是那句話,不然,憑什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