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Han
來源:BT財經(ID:btcjv1)
自從阿里涉壟斷被處罰之后,業界就一直在預測究竟哪家企業會是下一個?美團遭遇反壟斷調查,股價在被宣布反壟斷調查后的次日竟然大漲,為何市場反應和想象中不一樣?
4月26日盤后傍晚時分,市場監管總局宣布,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03690.HK)實施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美團第一時間公告稱,收到上述國家市監總局的通知書,公司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
根據此前阿里反壟斷罰款182億元的標準,若按上一年銷售額的4%進行罰款,美團可能被罰款46億元人民幣。
很神奇的是,次日美團股票竟然一路上揚,摩根士丹利認為“市場對美團一大懸而未決的不明朗因素”將隨著調查結果公布而消除。
美團被調查已有先兆
雖然在網上用“重錘落地”等形容詞來描述美團被反壟斷調查的聲音不少,但據金融界援引大摩觀點,美團遭反壟斷調查之事,并不會令市場感到驚訝。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美團股價在被宣布反壟斷調查后的次日大漲。
從2017年起,美團就在國內多地卷入限制競爭事件,“炮火”既來自其最大競爭對手餓了么,也有各地餐飲商鋪、行業協會等機構。遭遇反壟斷調查,可以說是早有先兆。
據媒體公開報道,2017年6月,因“利用在當地市占率最大的優勢地位強迫商家簽訂《合作承諾書》”,浙江省金華市市場監督局就曾經對美團的限制競爭等違法行為做出過處罰,合計罰款52.6萬元。
2019年3月,因“涉嫌誤導、欺騙,強迫用戶修改、關閉、卸載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服務”,一家四川省巴中市的電子商務公司(該公司曾和美團簽訂《美團外賣合作協議》)因“二選一”行為遭到當地通江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處罰。
2020年4月10日,正值國內疫情期間,廣東省餐飲協會通過官方渠道發布《廣東餐飲行業致美團外賣聯名交涉函》,認為美團涉嫌實施壟斷定價,最高達26%的新開餐飲商戶傭金難以容忍,在彼時也掀起了不小的輿論風波。
最近的一則消息顯示,2018年1月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首次在外賣領域認定的不正當侵權案件,被美團撞上。2021年4月,江蘇淮安中級人民法院就當地一起“美團不正當競爭行為案”作出判決,美團(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被判向餓了么(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賠償35.2萬元。
可見此次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調查落地前,美團身陷的反壟斷風波“傷害性”有限。但前腳阿里被重罰182億元雖然被市場視為參考,但此次美團究竟會被罰多少、會否超過市場預期,靴子落地前一切都是未知數。
畢竟《反壟斷法》的處罰標準為上一年度銷售額1%以上、10%以下——4%會否被沿用,市場上沒有聲音敢打包票。
本地生活“天生”易觸電
觸碰到反壟斷紅線的不止美團,它的老對頭餓了么也吃過罰單。
比如據中國經濟網最近報道,一則溫州餓了么強迫商戶“二選一”的案件落下帷幕,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餓了么存在不正當競爭,令其賠償美團經濟損失80000元。
除了美團和餓了么雙寡頭,一些地方性平臺也遭遇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調查。比如2020年12月25日,食派士接到上海市監局行政處罰決定,因為“二選一”行為被處以2018年銷售額3%、合人民幣116萬余元的罰款。
美團和餓了么“互告互賠”的現象背后,其實是外賣平臺這一項業務“天生”容易觸及反壟斷的紅線,一旦有參與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調查起來難度相對較低。且無論平臺市占率如何,只要有與商家簽訂排他性協議的行為,都會被認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除了“明面上”強迫商家與平臺獨家合作會被處罰外,“暗地里”進行差別待遇也將難逃監管。華泰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電商、OTA(線上旅行社)、支付、搜索等業務在未來或將遇到更大的反壟斷沖擊。
社交、娛樂平臺受制約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因為這些領域的競爭更為充分。以音樂播放器平臺為例,各家的音樂版權爭奪戰已經落下帷幕,不再熱衷于成為某一家唱片公司的獨家分銷商。
在市場已經對美團被反壟斷調查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二級市場也出現了美團被調查次日股價大漲的神奇一幕。
機構表示“不意外”
其實早在反壟斷調查前,美團就已經和阿里、騰訊、京東等一眾科技互聯網巨頭一起,開啟了從2020年11月至今長達小半年的下跌周期。
以美團為例,公司股價已經從最高的450港元/股,下探至近期的不到300港元/股,跌幅高達近四成。盡管股價下跌已經出清了部分風險,但投資者依舊是提心吊膽風聲鶴唳,情緒可謂緊張。
譬如4月中旬美團的一次CCASS的變動,都導致“大股東轉倉至高盛,想要出售公司股票”的傳聞漫天飛揚。雖然后來美團第一時間回應稱,這樣的市場猜測完全失實,而且CCASS變動本來就只是一種轉移股權和更換托管行的常規操作,但也側面反映出投資者當時的緊張心境。
市場之所以這么緊張,其實是因為當時針對互聯網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將如何開展,大家心里都沒有參照標桿。不過在阿里遭遇182億元巨額罰款后,投資者反而因為終于有了參考標準,而對美團的未來多了一分把握。
比如摩根士丹利除了認為美團被立案調查的事件并不會令市場感到意外之余,還認為鑒于美團在此前進行過股本融資,將來罰款的影響就變得相對可控起來。
與此同時大摩還預計市監局這次對美團的反壟斷調查時間也將比較短。未來調查結果的公布意味著美團最主要懸而未決的不明朗因素將會隨之消散。為此,大摩還維持了美團“增持”評級,目標價定位420港元(注:截至4月27日收盤,美團股價為313港元/股)。
和大摩類似的市場觀點不在少數,例如交銀國際的一份報告也顯示,潛在的行政處罰對美團業務運營影響有限,股價會在短期內受到波及,放眼未來,如何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賦能商戶營業以及通過平臺的規模效應和先進技術讓配送成本繼續優化,將會是主要競爭點。
反映在二級市場盤面上我們看到,在宣布被反壟斷調查后的第二天,美團的股價逆勢上漲,盤中漲幅一度超過4.5%。
足見市場害怕的并不是利好或利空的消息,而是前路一片迷霧的不確定性。
此后美團去向何方?
此次對美團的反壟斷調查將會從哪幾個方面展開?交銀國際認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判定美團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的判定依據,可能會有幾點。
首先是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其次是公司對服務價格及商家流量等因素是否有控制能力,以及是否有“二選一”等行為的證據。另外,公司的資金及技術能力、商戶對平臺的依賴程度、新進入者的門檻等也將是判定依據之一。
自從2008年我國《反壟斷法》正式施行以來,多個垂直市場的競爭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但是在互聯網和科技領域少有觸及。為什么直到最近,才對科技巨頭加以監管?
這是因為,這些科技巨頭往往是VIE架構的上市公司,雖然主要業務在國內開展,但實體并不在國內,因而可以在法律灰色地帶游走。
不過2020年11月10日《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改變了這一情況,它明確VIE架構企業被納入反壟斷監管,并且參照國際上的通用做法,將未依法申報企業合并的處罰金額,從50萬元大大提升到上年度公司交易額的10%,增強了威懾力。
2020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一則處罰通知,對阿里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騰訊旗下)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絡(順豐旗下)收購中郵智遞股權處罰各50萬元,原因為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集中。當時,市監總局還透露正在依法審查虎牙、斗魚合并案等更多涉及VIE的并購案。
這足以說明,VIE架構的公司將徹底無法游離在監管之外。后來阿里涉壟斷被處罰182億元,美團也遭遇反壟斷調查……監管的大幕正徐徐拉開,消費者和商家將迎來更加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
毫無疑問的是,反壟斷調查先后對阿里、美團展開,后續還會覆蓋到更多互聯網巨頭。其實這像是一個中國互聯網近二十年來發展中的一個分水嶺。
此前的“上半場”中,在技術和資本的加持下,參與者們“野蠻生長”跑馬圈地,以占領市場為首要目標,與此同時也滋生出許多問題。
而到了反壟斷時代的“下半場”,流量紅利退潮疊加反壟斷收緊,在更加規范的市場環境下互聯網巨頭們的當務之急是在核心技術、營銷方式上發力。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