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王敏
來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我一直認為5G的作用被夸大了”,在4月12日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這樣說道,直接給一度火熱的5G發展潑了一盆冷水。
他表示,大家討論的重點往往是5G時代,而并非5G技術本身。另外,他對于6G問世的時間給予了更久的耐心,表示要到2030年才會問世。
徐直軍的一番發言,引發了諸多行業人士的共鳴。在Gartner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圖中,2018年時,5G還處于技術萌芽期的階段,2019年時也僅處在“期望膨脹期”的頂峰,而到2020年,5G并沒有出現在該曲線中。這背后意味著,5G或正走向低谷期,并朝著穩步爬升期發展。
2019年度新技術成熟度曲線 / Gartner
C端大眾對5G這個詞已經見怪不怪了,大部分人最早聽說是在2018年,幾年來感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來自于B端,這個產業鏈上運營商、手機廠商源源不斷地宣揚和投入:基站數量在增加,5G新機扎堆發布,并且今年一季度已經在國內市場上市新機中占了半壁江山。可從5G元年的2019年到5G To B規模化商用元年的2021年,大眾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對5G的直接感知并不深刻,除了網速快,難有其他顛覆性認知。
“冰火兩重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心中產生疑惑,被大肆吹捧的5G究竟有多大用?5G時代又將在何時真正到來?
用戶:除了下載快,5G還能干啥?
“去年一次出差臨上飛機,我突然想到閑來無事可以在飛機上看部電影打發時間,于是連上5G網絡,兩三分鐘就下載完成了一部近1G的電影。”周方對深燃回憶道,這是他使用5G一年后,第一次感受到5G還是有用的。
從2019年2月三星Galaxy S10 5G發布,同年4月華為通過中國第一部5G手機認證至今,5G手機誕生已逾2年。作為電子發燒友,周方是5G手機的早期用戶之一,在2019年9月三星Galaxy Note10+ 5G剛上市時便入手了。
“2019年時,5G手機使用有三個特點:手機價格比較貴,網絡覆蓋比較差,套餐資費比較貴。”這是周方對5G最初的印象。
他記得,那時候,要想使用5G,需要從4G切換到5G,而且經常需要打開測信號的軟件尋找5G信號。“大家那時還調侃,單是5G測速,也催生Speedtest成為大型APP。而且大家不敢常態化使用5G網絡,因為信號不穩定,容易漏掉一些消息。”
在使用三星Galaxy Note10+ 5G一年后,由于耗電、續航等因素,周方就換機了,目前在同時使用華為和蘋果的5G手機。超過兩年半5G手機使用體驗,周方確實感受到了一些變化。
到了2021年,周方明顯感覺到,如今不用再四處尋找5G信號了,而且在手機終端硬件層面,續航和省電方面相較此前有了很大提升。這背后,中國基站數量在快速上升,5G也正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接受。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當前,全國已經建設80萬個5G基站,中國已建成當前全球規模最大的5G移動網絡,5G用戶達3.5億。
周方認為,自己代表的是絕大多數C端用戶的感觸,作為資深電子發燒友,除了手機設備之外,他很難再列出更多自己能使用5G的場景,而這顯然與此前大眾的期待值不符。
畢竟從2019年5G商用開始,在專家學者的暢想中、在媒體的報道烘托中、在各種5G概念企業的營銷中,5G技術有著強大的能力,被賦予了要改變工作、生活、出行的方方面面的使命:其低時延、大帶寬、廣連接的特點,能夠實現萬物互聯,將生產設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很多此前與互聯網無關的東西連接起來;能夠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能夠讓人們日常進行真人全息投影同步交流,滿足人們身臨其境的交流訴求……
然而,這些似乎都還停留在暢想層面。即使是在對5G感知度最高的手機上,很多用戶選擇購買5G手機也并非是為了使用5G。
“我身邊的朋友,很少有專門因為5G而換手機的,基本都是到了正常的換機周期,而市面上可供選擇的新機多是5G手機。”周方說道。另一位5G行業從業者告訴深燃,不少用戶雖然使用的是5G手機,但真正常使用的網絡還是4G。
周方認為,5G在C端的具體使用場景是有限的,除了在緊急時刻能快速下載,滿足一些商務層面的需求之外,在其他層面并沒有太明顯的感知。
盡管5G已經被商用近兩年,期待值越來越高,然而,在多位業內人士眼中,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對于5G的認知,仍然僅限于“網速快”,認為5G技術并非是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只是對于此前技術的迭代。5G殺手級應用尚未出現,用戶對5G的感知度有質變的真正拐點還沒有到來。
誰在“吹”5G?
一面是C端用戶對除了手機之外的5G感知不強,另一面是5G產業鏈上的運營商、手機廠商都在大力“吹”5G。
當前5G的真正規模化落地的應用場景比較少,而國內C端用戶的5G需求,某種程度上說是被創造出來的也不夸張。
早在2018年,5G手機還沒有真正上市時,市場上關于各手機廠商即將推5G手機的消息,以及究竟是否應當換5G手機的討論甚囂塵上。現如今,甚至有聲音在鼓吹,四大運營商要保證中國5G領先,不被美國反超,2021年5G基站數量要達到300萬之多。
上一次移動通訊網絡升級,從3G過渡到4G時,當時市場上最激動的兩大群體,便是手機廠商和運營商,5G時代也是如此。2019年,工信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被認為是“全球5G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代表著中國5G時代正式開啟。在獲得牌照之后,手機廠商和運營商開啟了“搶灘登陸戰”,爭先補充硬件終端、基礎設施以及流量資費等方面的拼圖。
手機廠商身處已然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推出5G手機,不僅可以獲得一大營銷賣點,更相當于抓住了網絡換代重塑市場格局的新機遇。
手機行業是一個典型的通訊技術升級會帶來結構變化的行業,從2G到3G,在當時運營商燒錢補貼大戰下,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和聯想)四家主流智能手機廠商作為國產手機品牌,于2012年左右快速崛起,在2012年Q4共占了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場份額的40%。從3G到4G,此前“中華酷聯”的格局終于在2016年前后被華米OV四家顛覆,其中OPPO、vivo的崛起,與其在早期便加大對4G的投入和動作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自2019年起,5G手機新機型數量不斷攀升,并加速進入中低端市場。據信通院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5G手機上市新機型僅有35款,占整體手機上市新機型的6.11%。到了2020年,5G上市新機型累計達到218款,在全年462款中占比達47.2%。在手機價格上,到2020年下半年,華為、榮耀、OPPO、vivo、小米、Realme等多個手機品牌都推出了3000元以內的5G手機。
進入2021年一季度,5G手機已經占國內手機上市新機型的半數,推出5G手機幾乎已經成了手機廠商發新品時的標配。據信通院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國內市場5G手機出貨量(6984.6萬部)占整體手機出貨量(9797.3萬部)的71.3%,5G上市新機型數量(64款)在國內手機上市新機型(122款)中占比52.5%。
手機廠商頻繁推5G手機的背后,使得中國5G手機的出貨量也在世界領先。放眼全球,雖然中國智能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的占比不足三分之一,可5G手機出貨量卻占了全球的半壁江山。據Digitimes Research相關報告顯示,2020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4億部,5G手機出貨量達到2.8至3億部。根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2020年全年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達到1.63億部,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累計出貨量(2.96億部)中占比高達68%。
而在運營商層面,其一面通過推5G優惠套餐增加5G用戶,一面加速基站的建設、加大投入。
為了提升5G用戶數量,以聯通為例,據深燃了解,9元升級包之后,便可以將用戶原有的套餐流量轉變為5G流量套餐。近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5G套餐單價下降到4.4元/G 。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三大運營商5G套餐用戶數累計突破3億。2020年,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的5G套餐用戶數分別達到1.65億戶、7083萬戶、8650萬戶,滲透率分別在17.5%、23%、24.6%。
與此同時,2020年三大運營商也在不斷加大5G投資,提速基站建設。
2019年底,我國5G基站數量有13萬個,而這一數字在2020年底便已經超過了70萬,占全球5G基站數量的80%。
這背后是高昂的投入成本,其中中國移動占大頭。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移動5G開支為1025億,比聯通和電信之和還要多,去年,中國聯通5G開支為340億,電信則達到392億。
5G建設“大躍進”成了業界的普遍操作。
5G時代,何時才能到來?
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應用場景不明確,B端企業對于5G瘋狂的鼓吹和投入,引發了一些業界人士的擔憂。
經濟學家史煒在2020年曾表示,5G技術的最大突破是低時延、切片技術與邊緣計算。而這三項突破技術最重要的應用場景,只有在現代智能工業中才能體現,如果單純地用于民用消費和一般公共服務,就可能是5G資源的浪費。
同樣,2020年,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曾公開質疑5G,認為當前5G技術還不太成熟,應用場景少、運營成本過高、消耗大,以耗電量大為甚。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決策支持中心博士、高級研究員高洪達指出,短期內,5G基站引起三大運營商的電費增長并不明顯,但到2026年全部升級為5G后,耗電量將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1%,甚至高于數據中心(約2%)的耗電量水平。
有業內人士認為,需要大量投入,但短時間內的回報率比較低,5G項目像是燒錢的黑洞。
但不得不承認,5G全線產業鏈的培養并非短期一兩年內便可以建立起來的,需要5-10年甚至更長的周期。
“在5G建設上,中國就相當于是探路者。作為探路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這是必然的”,華南理工大學通信博士張峻愷告訴深燃,“5G To B的發展方向,需要國家的大力布局,就像布局高速公路一樣。”
5G也正處于需要繼續穩扎穩打發展的階段。2020年10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曾表示,未來三年我國處于5G發展的導入期,要堅持適度超前的建設節奏。
在持續的討論中,相較2018-2019年輿論環境的追捧,如今,參與其中的企業和大眾對5G的判斷和期待也趨于理性。
拿5G行業的重要選手華為來說,其截至2020年,5G專利申請近7000件,位列全球第一,并于最近宣布將收取5G專利費用,但華為對5G的態度一直較為冷靜。
早在2018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對5G發表過看法:“華為已經做出了5G成熟的產品,但社會如果沒有需求,投入就沒有意義。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了。”時隔近三年后,徐直軍的言論也再次證明,華為的態度沒有變化。
2020年,是華為將5G和垂直行業合作探索試錯的一年。據介紹,華為2020年做了3000多個行業應用進行試錯,判斷5G在哪些行業有商業價值、社會價值。
在有了探索試錯的基礎上,華為將2021年定義為5G To B規模商用元年。
截至今年2月,華為在全球超過20個行業已經部署5G示范應用,如煤礦、工業制造、港口等,并與全球運營商簽署了超過1000個5G行業應用合同。以煤炭行業為例,在5G+煤炭的解決方案中,操作司機不需要去井下現場,在地面辦公區的模擬駕駛室里,根據遠方傳回的現場高清實時畫面,就可以進行挖礦操作。
4G時代帶來了直播、短視頻的發展,而5G帶來的是商業模式和生態圈的重構。如今,正處于5G導入期的時代,大眾對5G感知度和想象力比較匱乏是可以理解的。
但5G+VR實現虛擬直播下的全景視頻讓消費者如臨現場、5G+全息成像讓遠隔千里的兩個人實現面對面訪談等等場景已經開始落地。未來,5G和物聯網、無人載運、XR等行業進一步深入融合后,可能會給C端用戶帶來更深的體驗。5G未來對于互聯網的顛覆,可能將更加瘋狂。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方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