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小互
來源:互聯網的那點事(ID:alibuy)
傲慢行不通,至少在中國不行
4月20日,北京時間的深夜,特斯拉終于道歉了。
但它的道歉稿,以及發文的時間,明里暗里都透露著那么一絲不情不愿,避重就輕。
前一陣子,好好的一場車展,因為維權的特斯拉車主,活活辦成了3·15。
3·15放過了特斯拉,但特斯拉好像并不想錯過3·15。
特斯拉車主大鬧車展現場,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們不去探討,但這一事件就是導火索,炸出了苦特斯拉久已的消費者們。
特斯拉在中國的一系列蜜汁操作,給消費者擺的臭臉,再加上強硬的態度,把自己推上了輿論的風口。
然而,公關部在別的公司光鮮,但在特斯拉這里卻不受待見。
因為再多的公關宣傳也比不上馬斯克的一條推特,深諳自身明星效益的馬老師,在2020年就解散了公關部。
可他卻忘了,公關是有兩個工作的,風平浪靜時負責宣傳,出了事,公關也是可以救火的。
馬老師的推特只能解決宣傳問題,但遠遠達不到滅火的功效。
沒有專業公關團隊的特斯拉如今在中國經受負面新聞纏身,卻沒有任何辦法。
特斯拉上被群嘲、被抨擊的點,不僅僅是說車到底有沒有問題,而是特斯拉中國對待消費者的態度有大問題。
馬斯克本人桀驁不馴,可以當做一個成功人士的性格標簽,可公司如果態度傲慢,對待客戶不懂得尊重與謙虛,那就很大概率要被抬走。
在中國市場,特斯拉公司得罪的消費者太多了,快激起民憤了。
或許還有那么一小部分馬斯克的粉絲,愿意花錢當孫子,燃燒自己,幫助馬老師實現登陸火星的夢想,但大部分消費者都是理性的,畢竟錢是自己的,花錢是想得到好的產品與服務。
而買特斯拉,不僅產品質量要打個問號,連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更別提服務。
這筆賬該怎么算,消費者心理門兒清,大家都會用腳站隊的。
在微博上,一位大V數碼博主發起投票,主題是“你們相信特斯拉以后能及時解決問題嗎?”
結果投票顯示,有92.32%的人選擇了不相信,0.76%的人選擇相信。
而在新浪財經做的一期小調查中,有57.4%的人選擇“不會再買特斯拉”,20.33%的人選擇“不影響還會買”,剩下的人選擇“觀望”和“其他”選項。
不僅是潛在的消費者處于觀望狀態,就連之前購買過特斯拉的死忠粉,也因為購買之后車輛出現剎車失靈、失控、死機等,開始對特斯拉粉轉路人,甚至轉黑。
特斯拉正在失去中國消費者。
特斯拉口碑崩裂,是國產品牌的東風
曾經,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階段性領先,靠的就是單純的品牌做得硬,做得酷,逼格拉滿。
可是現在,核心競爭力,也就是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出了問題,玩朋克精神玩砸了,惹了眾怒,車的質量更是馬馬虎虎,差強人意,那么被抬走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
特斯拉跌落神壇,而下面正有一群實力強勁,卻只欠東風的“中國友商們”,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它曾經的位置。
現如今,隨著國內幾家造車新勢力的風頭越來越盛,“造車”成了互聯網巨頭們的“香餑餑”。
小米,華為,甚至是滴滴……大廠們真金白銀地大手筆砸錢,看上去是認準這賽道了。
況且,國產也不是沒有亮點,例如小鵬P7的自動泊車非常驚艷,體驗碾壓所有,而特斯拉的所謂自動駕駛,如果你敢在城市里放手開,簡直是對生命的不負責。
這幾年,國產新能源汽車的進步可以說是突飛猛進。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一季度,蔚來汽車的交付量為20060輛,同比增長422.70%;小鵬汽車的交付量為13340輛,同比增長了487%;理想汽車的交付量為12579輛,同比增長334.40%。
雖然特斯拉的出貨總量仍為行業之最,但是增幅相比較其他幾家品牌而言略顯遜色。同一時期特斯拉的交付量為185000,同比增長額109%。
2020年,蔚來汽車在得到合肥市政府的注資之后,開始了逆襲之路,此后蔚來汽車的產能一路飆升,交付量也直線上升。
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塑和調整,蔚來、小鵬、理想、比亞迪以及新加入造車團隊的小米、滴滴等,都逐漸地成長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獨當一面的力量,更是特斯拉的勁敵。
行業頭部玩家最引以為傲的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倒了,這正是國產品牌的好時機,是它們等待已久的東風。
只能說現實是殘酷的,一物死,萬物生。
雖然如今特斯拉在中國不能說是一敗涂地,但它確實給了國產對手們太大的機會,這很有可能就成為未來國產品牌向它揮來的屠刀。
我們且拭目以待。
新能源代表未來,中國力量不容小覷
要問為什么“造車”這么火,互聯網巨頭都喜歡摻一腳。
理由很簡單,新能源汽車很可能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能力的都在搶占先機。
汽車正向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汽車工業正面臨著百年一遇的大變革。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占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能源結構的轉變,讓造車可以繞過發動機等三大件的傳統技術壁壘。
軟件定義汽車幾乎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而科技公司、互聯網巨頭恰恰在軟件、算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同時,世界也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新經濟的新趨勢正悄無聲息的萌芽,在未來,這些萌芽很可能還蘊藏著巨變的力量。
中國新經濟方興未艾,市場的消費潛力巨大,是商業真正的沃土。
這個時候增強自身實力,同時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對于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應該是標準答案。
而那些不愿意面對現實,輕視中國市場,冒犯中國消費者的公司,被淘汰下去,也再正常不過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