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羅寧
來源:商業數據派(ID:business-data)
作為一款M1芯片的一體機,蘋果也將電腦系統生態和英特爾時代做了切割,形成涇渭分明的兩條路。
近幾年在華為、三星的手機和平板協同上也同樣有這樣的趨勢,但蘋果顯然是走的最快的一家。
又是一場被精準預測的蘋果春晚。
4月21日凌晨,原本要在三月舉辦的蘋果春季發布會姍姍來遲,雖說讓很多果粉等到花都謝了,但還是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東西。
除了iPhone 12和Apple TV算是常規升級外,AirTag暗藏蘋果的小目標,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搭載M1芯片的iMac和同樣配備M1芯片的iPad Pro都有了巨大變化,在甩開英特爾推出ARM架構自研芯片M1之后,蘋果M1芯片的產品線大家族一步步揭開了自己的神秘面紗,繼續吹響革命的號角。
蘋果的野心顯露無疑,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再到生態圈,正在引領PC與移動生態實現大融合與大統一。
近幾年在華為、三星的手機和平板協同上也同樣有這樣的趨勢,Wintel聯盟進一步瓦解,ARM生態正在進一步擴張。
讓融合進行的更徹底
還記得那句iPad Pro宣傳語嗎?“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從昨晚發布會看,或許這次發布的iPad Pro才真正配得上這句話,原因無它,就在于iPad Pro從A系列芯片一躍升級到了M1芯片。
基于M1芯片的iPad Pro相比上一代CPU性能提升50%,GPU性能提升40%,盡管外觀沒有多大變化,但芯片的升級再一次將iPad Pro推向了最強平板電腦的寶座,也許應了那句老話,性能能夠打敗iPad Pro的只有下一代iPad Pro。
相比A系列芯片,M1芯片也為iPad OS與macOS的融合做好了準備。基于相同芯片架構,平板形態的iPad Pro和筆記本形態的MacBook Pro將會在應用生態上做到統一,也意味著整個iOS生態的開發者可以更方便開發出跨平臺的應用內容,不再需要為同一款應用設計基于X86和ARM架構的不同版本,完成了iPad Pro從過去的平板電腦向個人電腦的底層基礎變化。現在說iPad Pro完全取代電腦或許還不太可能,但隨著越來越多應用將可以在iPad Pro上流暢運行,必將引起新一輪生態的變革。
這一動作其實是“一石二鳥”。一方面,iPad OS與macOS可以在更多交互上走向統一,使蘋果龐大的iOS生態惠及筆記本產品線;另一方面,也讓開發者擁有更方便的開發環境,持續壯大蘋果的應用生態優勢。
不僅僅是芯片上的統一,顯示技術上蘋果也要逐步統一。基于M1芯片的iPad Pro共推出兩個版本,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配備Liquid視網膜XDR屏的12.9英寸iPad Pro,由于采用最新的mini-LED顯示技術,蘋果實現了一個驚人的屏幕顯示效果,全屏亮度達到1000尼特,峰值亮度1600尼特,對比度1000000:1。
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此前蘋果推出的售價高達四萬元的Pro Display XDR顯示屏的效果,而這一次,蘋果把這項技術壓縮到了iPad Pro這塊12.9英寸、6.4毫米的機身中,帶來了目前所有移動設備中最強悍的屏幕表現,這也是在為更多專業人士加入蘋果移動生態做好準備。
蘋果還為iPad Pro增加了雷靂端口,按照官方說法,iPad Pro不僅能兼容現有的USB-C接口,還能直接連接Pro Display XDR顯示屏跑滿6K分辨率,蘋果用這樣一種看似很自然的方式,完成了iPad屏幕和Pro Display XDR屏幕的高度統一,這意味著過去一些需要龐大的Mac Pro能做到的事情,新的iPad Pro也能做到,用戶在所有蘋果設備上的體驗進一步達成統一。
除了M1芯片和mini-LED屏幕之外,蘋果還為iPad Pro加入了5G網絡功能,5G網絡的加入,不但實現了iPad Pro移動辦公的需要,也讓iPad Pro相比MacBook來說具有更多擴展性,比如直接通過iPad Pro進行網絡直播,或者隨時隨地高速上網進行游戲和視頻會議,這一特性也方便用戶有針對性選擇蘋果設備。
所以,融合M1芯片,mini-LED顯示技術以及5G網絡的iPad Pro不但為蘋果凝聚了更多開發者,吸引到需求更高的專業人士,也將iPad、Mac、iPhone之間的隔閡逐漸打通,也因此,蘋果還在昨晚帶來了全新的iMac電腦。
革英特爾的命,從桌面電腦開始
作為發布會上的重磅產品,從內到外重新構建的iMac不但成為蘋果改變桌面生態的又一重要武器,也承載了蘋果破舊立新,融合生態圈的野心。
去年推出M1芯片的MacBook Air、MacBook Pro以及Mac mini盡管外觀與前代產品毫無變化,但蘋果卻通過強悍性能以及超長續航,讓人們看到了M1芯片的無窮潛力,基于ARM架構開發的M1芯片無疑讓英特爾感受到了壓力。而蘋果也再接再厲,將這顆M1芯片用在了臺式機iMac上,這一次給人帶來的是全新的驚喜。
基于M1芯片打造的iMac實現了過去從來不曾做到的輕薄,整體厚度均勻,只有11.5毫米,這樣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iPad配上電腦支架,整體重量不到4.5kg,相比上一代iMac 5.48kg的重量直接減輕1kg,而且要注意到的是,這款24英寸的iMac,實際上是之前21.5英寸iMac升級版,重量降低的同時屏幕增大,使得體驗更進一步升級。
這種從設計上將iPad形態融合到電腦形態的思考顯然是蘋果有意為之。當處理器都采用統一架構時,人們在不同蘋果設備上的交互必然更加統一,而iMac在外觀上和iPad Pro邊界不再那么明顯,讓人們使用時更加輕松自如,近幾年在華為、三星的手機和平板協同上也同樣有這樣的趨勢,但蘋果顯然是走的最快的一家。
搭載M1芯片的iMac電腦相比之前標配的21.5英寸iMac機型,其中央處理器速度提升85%,圖形處理速度提升2倍,無論是對于代碼編譯還是視頻編輯而言,處理運行起來都表現得更加出色,這一點早在去年M1版本的MacBook Air上就有所體現。
另一方面,作為一款M1芯片的一體機,蘋果也將系統生態和英特爾時代做了切割,形成涇渭分明的兩條路。在macOS Big Sur系統加持下,你不但可以使用系統轉譯過去的X86架構應用,更能運行各種iPhone以及iPad應用,盡管沒有觸摸屏支持,但蘋果實際上早在iPad OS上就通過觸控板為這些應用打通了交互,過去iPhone、iMac、iPad之間的那堵墻正在慢慢消失。
ARM才是未來,基于M1芯片的iMac的變化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外觀上向iPad Pro靠攏,系統使用上也逐漸打通iOS生態。蘋果走出這一步的同時,其軟硬件生態的融合性進一步增強,從某種程度上說,iMac就是一個放在家里的超大號的iPad Pro, iPad Pro就像是小型的iMac,不再有X86架構和ARM架構的區別,這樣當用戶選購蘋果產品時,只需要針對自己的使用場景就能做出選擇,而不再糾結于生態的區別。
打通藩籬,ARM的勝利
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的融合在近年來不斷加深,傳統的PC逐漸被改造,華為、三星、小米等廠商都通過自家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打通了Windows系統與安卓系統的界限,而蘋果則一路狂奔,讓iOS、iPad OS、macOS從底層架構到應用生態上逐漸統一,其轉變之快,讓不少開發者十分看好。
前英特爾總裁雷尼·詹姆斯創業做新公司Ampere時就曾公開表示,Apple M1是ARM在客戶領域的“分水嶺”,數據中心將不可避免地轉向ARM。該公司高級副總裁Jeff Wittich提到,蘋果公司的M1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并將開發人員從x86轉移到Arm。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在一些iOS開發者歡欣雀躍的同時,也有人對于M1芯片架構的統一不那么高興。由于M1芯片高度一體,使其開放特性進一步降低,Linux之父Linus Torvlds就談到Linux難以運行在蘋果M1芯片的筆記本上,因為蘋果的封閉策略,開源軟件開發者將沒有足夠的資源在Mac上開發Linux支持的驅動和操作系統。
這實際上給了其他ARM架構芯片以機會,也是Windows系統PC依舊不會被取代的原因。蘋果的封閉策略固然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加入,但基于Linux開發者的生態社區依舊十分強大且有生命力,Linux開源社區依然是這個世界持續向前的核心推動力之一,對于這些用戶而言,他們也許并不喜歡M1芯片的設備。
華為消費者業務CMO朱勇剛此前也對蘋果圍繞ARM架構展開的戰略也表示認同,并提到華為戰略和蘋果戰略是完全一樣的,盡管PC領域華為依然使用英特爾芯片,但基于ARM架構的華為麒麟系列芯片已覆蓋到手機、平板、電視等設備上,并計劃通過鴻蒙系統底層架構實現生態的進一步統一。截止2020年底,鴻蒙系統全球開發者超過180萬,預計今年年底將在華為手機上大范圍使用,這也是ARM進一步趕超英特爾的契機。
伴隨M1芯片大家族產品的不斷亮相,蘋果打破PC和移動設備邊界的野心顯露無疑。這樣一步棋蘋果走了足足十年。從A系列芯片到M1芯片,蘋果打破了老舊的英特爾設下的結界,讓iPhone、iPad、iMac變成了可以相互支持的工具,似乎再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如此成熟的完成這樣的轉變。
以此為突破口,蘋果也終于完成了從內到外的自主話語權,擺脫英特爾的芯片桎梏,蘋果將有機會設計出更符合自己思路的產品。這一點我們在本次全新iMac上就能看出,而蘋果每一次發布會上都會提到的AR、AI技術等應用場景,在愈發強大的M系列芯片之下都更加游刃有余。
這不僅是蘋果的勝利,也是ARM的勝利,因為蘋果、華為的推動,ARM陣營將會進一步壯大。此前微軟推出ARM架構Surface電腦時成績并不理想,但當蘋果作為變革者推動這一進程之后,微軟也許有機會借這股東風再次嘗試吸引開發者,華為鴻蒙系統或許也能從中受益。
接下來該期待的,就是六月的圍繞軟件和系統的蘋果開發者大會。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