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三表貓
來源:三表龍門陣(ID:sanbiao1984)
利益相關聲明:
本人從事自媒體工作;
本人是不持有駕照的捷豹車主;
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我們是不會花錢去在自媒體上做投放的。”
而三表龍門陣總裁三表先生作為自媒體人,也幾乎不可能在免費的情況下幫車企做宣傳。
那么,當我在談特斯拉時,一定是沒有功利的元素。
正文:
我的朋友李大錘,是從科技、汽車雙棲當紅博主。
昨日,他在個人微博上向粉絲發問:上海車展你們有啥特別想看的車嗎?
106條留言里,幾乎90%都在說:特斯拉維權。
過去的24小時里,上海車展的熱門話題都與之相關。
要知道,“上海車展”是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今年的口號是“擁抱變化”,有媒體延展為:“全力擁抱智能電動化”。
口號有多鏗鏘,現實便有多蒼白。
據悉,昨日在“上海車展”現場發生的“維權事件”不止特斯拉一處,戰事風起云涌,汽車產業盛會最終演變成維權盛會。
鬧劇頻發,對汽車行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我有兩個好朋友服務于知名車企,他們為這個車展沒日沒夜忙活了近一個月,約酒都約不上。
可想而知,當他們面對精心準備的物料、花大力氣搞的站臺,卻被“特斯拉維權”的巨大聲浪遮蔽,幾無半點浪花激起的突發狀況時,該有多失望呢?
外行人有的是笑話看,從業者內心幾多辛酸又何嘗為人所知?
事后,媒體都在指責特斯拉態度傲慢,某社更是聲色俱厲稱:誰給了你不妥協的勇氣?
我就覺得特別搞笑,作為媒體你應該去調查特斯拉為什么不妥協,你應該去追蹤那份勇氣的緣由。
憑空發問,仿佛是已經有事故責任鑒定書在手一樣,像極了老師手拿標準答案,按著學生的頭問:“你他媽哪來的勇氣選C?”
事件的重點不是各執一詞嗎?
車主張某說沒超速,特斯拉說超速了;
特斯拉說我們去鑒定,車主張某說我不相信你指定的鑒定機構;
車主張某說,我要誤工費、醫藥費、精神損失費等賠償;
特斯拉說,你這是獅子大開口。
“維權事件”發生后,張某一方說:“巧了,我們也決不妥協,可以的話,互上證據……”
巧了,我們也特別想看證據。
證據-鑒定-仲裁-定損,這是一條合理、合規的路徑,肯定比“大鬧一場”更符合文明社會的定義。
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特斯拉沒有能力也沒有資質認定車主的精神損失費的區間。
非常奇怪的一點,我們的媒體除了在事后教特斯拉公關做人,教特斯拉演講與口才,給特斯拉上情商課之外,“剎車失靈事件”發生這兩個月內,在當事車主聲稱掌握大量證據的情況下,沒有一家媒體拿出令人信服的調查報道。
媒體完全可以在“展鬧事件”爆發之前,便用翔實的報道,讓特斯拉低下“高傲”的頭顱。他們什么也不做,只是在特斯拉的回應中找尋傲慢的痕跡。
而我們細究車主張某與媒體之間有限的幾次互動,基本都是4S店內鬧,雇傭車模鬧,整體取向是把嚴肅的維權事件包裝成更吸引眼球的市井新聞。
可是,證據、多方取證、第三方介入,這些都是嚴肅的、需要花功夫啃下的新聞硬通貨,我目力所及,看不到有哪家媒體做到了。
當然是拍個充滿戲劇張力的短視頻,再指責一下特斯拉的傲慢,更能吸引流量嘛!
難怪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女士瞧不起自媒體,也全面否定車企與媒體之間的寄生關系。
這一點,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樣的。
汽車媒體,大多數難以值得讀者或從業者尊敬,他們淪為車企的門客與大喇叭,幾乎是公認的事實。
要知道,堪稱重磅的特斯拉監督報道居然是科技媒體“品玩”完成的。(目前處于訴訟階段,盡管如此,我依然覺得這是良性的互動關系)
陶琳女士本可以尊重媒體,如果在“剎車失靈事件”發生后,有專業性、嚴肅性兼具的報道出爐,她會明白媒體的威力在于監督,在于揭示真相,而不是她認為的拿個碗跪下乞討。
如果特斯拉是傲慢的、愚蠢的,那就去證明它,而不是指著鼻子罵它。
如果問特斯拉不妥協的勇氣何在?順便再問問,多起類似事件發生后,我們的市場監督部門到底有沒有勇氣介入?
如果媒體不能幫忙尋找答案,權力部門不能維護權益,大眾對刻奇現象有澎湃的需求,我們又擁有“一個弱女子都跳到車頂了那一定很冤吧”的智識土壤,那我們離喧嘩越近,離理性、正義越來越遠。
對抗傲慢與偏見的唯有專業主義。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