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二次上市的B站,亟待回答商業化問題

2021-03-20 18:16:36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羅超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羅超

  來源:羅超頻道(ID:luochaotmt)

  伴隨著中概股“回港潮”,三年前在納斯達克敲鐘的B站即將在港交所敲鑼,二次上市發行價上限988港元/股,擬最多集資247億港元,有望超過其過去三年183億元人民幣的融資總額。

  2018年B站在納斯達克上市時,市值只有32億美元左右,沉寂兩年時間后,股價在2020年騰飛,一度超過500億美元,上漲超過15倍。近期伴隨著大盤動蕩,B站股價在調整后,最新市值依然高達近400億美元,相較于三年前上漲超過13倍。

  以相對更高的價格在港交所募集規模可觀的資金,并不容易,但B站似乎并未遇冷,據騰訊《一線》駐港記者報道,多位在港大型機構投資人表達了下單意愿。

  B站的問題與“錢”有關

  在資本市場,B站是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之一。2020年7月,雪球上曾有一個投票:繼美團、京東與拼多多突破千億美元市值后,誰是下一個新貴?得票最高的是B站,超過了造車新勢力,當時其市值只有152億美元。

  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很多公司都面臨增長問題,增長能力相當程度決定了股票定價。B站沖擊千億美元市值,首先要回答的卻不是增長的問題,因為最沒有問題的就是增長。

  伴隨著B站的“破圈”戰略,其目標用戶從Z次元擴展到35歲以下的Z+次元,MAU從三年前的7000萬一路攀升到2020年Q4的2.02億,且依然有55%的增速,與此同時用戶付費意愿、用戶粘性、使用程度、UP主數量、投稿數量等關鍵業務指標,均保持高速增長。在發布Q4財報時,陳睿公布了B站新三年目標,在2023年內MAU做到4個億,雖然有挑戰,但B站對此有信心。在視頻化、5G、PUGC等浪潮下,B站用戶天花板依然看不到。換言之,B站的業務增長是確定的。

  B站急需回答的問題與錢有關:商業化,即業績兌現的問題。一直困擾B站的“不賺錢”質疑都未能消退,2020年B站總營收達1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其中Q4營收同比增長91%,達38.4億元人民幣。增速可觀,但當季度卻凈虧損8.44億元,同比有所擴大;2020年全年B站凈虧損30.12億元。

  如果B站財務業績長期不能兌現,資本恐怕很難再有耐心。近期美港股大盤調整,呈現出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資本更青睞有持續盈利能力的股票,“理想豐滿、現實骨干”的股票普遍出現更大程度的回調。在資本市場,“出來混總要還的”是一個真理,亞馬遜、特斯拉等長跑型選手雖然一度同樣面臨商業化問題,但它們最終都做到了業績兌現。

  B站商業化現狀的喜與憂

  從表面數字看,B站的商業化現狀呈現出幾個特征:

  一個是營收相對均衡。其營來源分四部分:增值、游戲、廣告與電商,Q4營收分別為12.5億、11.3億、7.2億與7.4億,占比分別為33%、29%、19%、19%,是為數不多的不對單一收入高度依賴的互聯網公司,如此均衡,只有騰訊等少數企業做到了,阿里、百度等巨頭都未曾做到這一點。

  二個是營收增速可觀。此前B站營收較高依賴游戲,現在游戲占比已低于增值,Q4增值、廣告與電商以及其他收入增幅分別為118%、149%、168%,四只現金牛有三只增速超過100%,直接推動了整體營收77%的同比增長,在同等體量的互聯網公司中,這不多見。

  三個是社區生態健康。對于內容型的互聯網平臺來說,商業化往往會有兩重矛盾,一個是廣告主/平臺與用戶體驗的矛盾,營收高速增長往往會伴隨體驗直線下滑,即商業化開發如果操之過急,不論是加載更多廣告,抑或是想辦法直接從用戶荷包掏錢,往往會傷害用戶體驗。百度、愛優騰、知乎、微博等等平臺,無不遭遇這一困境。另一個則是創作者與平臺的矛盾,平臺與創作者都能滿意太難,微博、知乎、字節跳動均面臨這一困擾,最典型的是平臺賺錢創作者不賺錢,或者反過來。

  B站在商業化開發上相對克制,截至目前沒有強制貼片廣告,管理層將效果廣告的Ad-load控制在5%(可以簡單地理解成用戶看到內容出現廣告的幾率),即便如此,B站廣告營收依然實現連續七個季度的同比加速增長,Q4增速更是高達149%。視頻平臺流行的會員模式,B站也是謹慎地開發,通過增加OGV專業長視頻內容來讓用戶心甘情愿付費,沒有像一些平臺低價送。

  應該說,B站在社區生態健康度上是維持得相對較好的,能夠與其比肩的,我想到的只有微信,在微信生態內,用戶、品牌、創作者與平臺,皆大歡喜。

  以上,是B站商業化現狀中的“喜”,但“憂”則是其營收的絕對值,依然不高。由于B站虧損我們不能以市盈率(PE)來衡量其估值,但市銷率(PS)可作參考。

  B站2020年營收為120億元。微博剛剛發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營收16.9億美元(約110億人民幣),但同時卻有5.48億美元的凈利潤,市值卻只有118億美元。愛奇藝2020年營收297億元,最新市值219億美元。雖然微博與愛奇藝營收出現同比下滑的這一點很重要,但看完這組對比人們難免有疑問:B站營收跟微博相當,不及愛奇藝,市值憑什么看向千億美元?

  另外三家千億美元俱樂部玩家,美團市值2525億美元,三季度營收354億元,同比增長28.8%,市盈率200左右;拼多多與快手均虧損,但營收很高,截至2020年11月30日止的11個月,快手營收為525億人民幣;拼多多2020年營收增長97%至595億元。

  如果“以收入論英雄”,B站要沖擊千億美元俱樂部,沒有千億級年收入,有點難以說服資本市場。如果接下來幾年B站營收可以保持77%的年增長率,2024年營收能突破千億。問題是,B站能否繼續保持如此高的增長?在營收體量變大后增速能否保持?在高速增長的同時,能否繼續保持“克制”的商業化,確保社區、用戶、內容、品牌等平臺核心競爭力?這些挑戰都非常巨大。

  B站到底是否可以?要看其商業化本質,這個話題很少有人討論,卻對其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B站商業化的核心邏輯

  B站在與A站的二次元大戰中脫穎而出,如今風頭蓋過愛優騰,最底層的邏輯,是獨特的“內容生態模型”。陳睿在Q4財報會上進行了詮釋:“這個模型是能夠讓我們的好內容越來越多,并且這些內容都是自然而然地從平臺上產生。我們在用內容不斷吸引用戶的同時,我們獨特的社區氛圍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去留住這些用戶,并且提高這些用戶的活躍度和黏度。”

  B站商業化的核心邏輯是什么?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獨特的內容消費模型。陳睿未曾針對此解釋過,不過在詮釋內容模型時曾有帶過一句:“我們整個的商業化,也是與我們的內容生態以及社區相結合的,就是不僅不會明顯地降低用戶體驗,同時還能反哺內容生態。”

  簡單地說,B站的內容消費模型,就是:

  以視頻為原點,一圈圈發展出影視劇綜藝(OGV)、紀錄片、直播、PUGV(專業人士或普通用戶創造的視頻)、虛擬偶像、晚會等內容,這些內容對于用戶來說是不同的消費場景,用戶因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活躍的社區,對于品牌來說,這個社區里不同的的內容消費場景,背后都是不同的商業或者說生意機會。B站則逐漸完善廣告平臺、智能算法、商業中臺等基礎設施,在確保用戶體驗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這些內容消費場景的變現效率。

  深入思考可以看到,B站的內容消費模型是一種環環相扣的精密商業設計。就像《王者榮耀》一樣:通過不斷更新游戲(內容),創造氪金場景(消費場景),盡量延長用戶在游戲(社區)中的停留,以增加氪金(消費)的可能。正是基于這樣一套模型,B站可以“克制”漸進地商業化,在給人感覺溫和的同時,實現了77%的營收增速。

  要理解B站的內容消費模型,我們可以先看看互聯網此前場景的商業化模型。

  互聯網最通用的商業模型就是流量模型,最直接的變現手段是廣告。百度、阿里、微博、字節跳動,本質都是“流量模型”,一切商業化的底層都有一個“流量漏斗”,如同摩爾定律在半導體產業扮演的角色一樣。對于平臺來說,距離交易越近流量變現效率越高,阿里是最大廣告平臺,百度們也不甘于給他人做嫁衣,紛紛發展教育等垂直業務,提高流量變現效率。

  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內容模型”出現。靠內容本身變現的商業模式逐漸增加,如視頻會員、知識付費、直播打賞、網文、直播帶貨、音頻付費等,均是讓用戶直接掏錢,購買內容、服務或者商品。

  在流量模型與內容模型外,我們發現還有一些平臺,靠的是獨特的“場景模型”。它們不再關注流量本身,而是關注用戶基于這些流量完成了什么任務。不同用戶、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形式使用不同服務,不同場景的流量價值截然不同。

  最典型的就是美團、滴滴與拼多多。美團與滴滴分別占據高頻的生活與出行場景,再“八爪魚”一樣地延伸到更多行業更多場景,形成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比如美團已覆蓋吃穿住行等場景,現在正在進攻阿里的“買買買”消費場景。再比如滴滴在深耕出行的同時,探索社區團購等新業務。拼多多則是挖掘微信流量,基于社區團購模式重塑了“買買買”場景,在消費中引入了“拼”這一快樂元素,進而改變市場格局。

  場景對同樣的流量或者說注意力背后的用戶,進行更加立體、細致與深入的洞察,針對此設計產品與服務。B站的增長靠的是內容生態模型,但B站的商業化,卻更像是“場景模型”,只不過是內容消費場景。它的商業模式不是流量管道,即便廣告也是內容驅動的廣告;不是簡單的內容付費,增值在整體營收占比也只有33%。B站的商業模型,本質是基于視頻內容消費的場景模型,在不同內容消費場景下,探索不同的商業化,這跟美團很像,后者既有商家傭金收入如外賣/酒旅、用戶直接付費如出行訂單/外賣會員,也有廣告推廣,2019年廣告營收158億,同比增長78.7%。

  B站商業化有著獨特的內容消費模型,只因其有獨特的內容消費場景:視頻社區,特別是社區。奈飛、YouTube等視頻平臺的收入,要么靠會員,要么靠廣告,要么兩者都靠,因為它們都沒有社區屬性。B站是視頻社區,粉絲、up主、品牌在其中聯系。B站此前也一直強調說,自己更像一個居委會在運營一個小區,小區里面也有零食店、水電燃氣、水果店、幼兒園、餐飲文具等底商的消費場景。

  內容消費模型與社區產品形態是一體兩面的,正因為此,這一模型目前只在B站用到,豆瓣、知乎理論上可以,但目前尚未做到,兩者均高度依賴廣告,知乎招股書顯示2020年廣告營收占比62%,2019年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6.1%。豆瓣沒有公布數據,但阿北此前曾透露營收大部分來自廣告。

  B站商業化的主要特征

  B站的內容消費模型,決定其商業化有如下幾個特征:

  1、視頻是一切的原點或者說驅動。

  B站不會說PUGC,而是說PUGV,強調V(視頻),而不是C(內容),是因為其整個內容生態模型與內容消費模型,均是以視頻為原點。

  在其商業化模型中,各種營收都依賴視頻。視頻可以賦能會員購、游戲,比如任何有關于公主聯結、FGO的視頻下,都會連接到相關游戲的下載頁面,會員購同理;視頻是B站給金主爸爸提供的營銷解決方案的基礎,B站做的廣告不是簡單粗暴地基于流量的效果廣告,而是致力于通過視頻幫助金主爸爸影響Z+世代圈層用戶;視頻是用戶打賞UP主(直播、充電)或者觀看游戲廣告的基礎;視頻是“最美的夜”新年晚會等IP運營的基礎。

  視頻,是B站一切商業化的基礎。

  2、“不可能三角”變成了“可能”。

  不論是流量模型還是內容模型,互聯網傳統的商業模型,都是一個“取舍”問題。互聯網平臺能夠做的,是盡量平衡用戶、客戶、創作者與平臺利益,盡量平衡不同用戶的利益(付費/不付費,新/老用戶,會員/非會員用戶)。當然,一碗水端平很難。

  先后創立汽車之家與理想汽車的李想曾有一個分享:“互聯網創業到底什么最重要?無非兩個選擇,一個是用戶,一個是客戶。選擇用戶第一,還是客戶第一,沒有對錯,只是一種選擇,合適自己的企業就可以了。”互聯網企業,都曾面臨這樣的抉擇,美團等互聯網巨頭甚至將選擇結果放在價值觀中,美團強調的是“用戶第一,客戶第二”。

  當平臺有了第一第二的抉擇,就會有人不滿意,特別是在關鍵利益點上,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傳統互聯網營收模式,總是要么會讓用戶不爽,要么會要讓客戶不爽。基于流量模型的廣告模式,往往會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搜索引擎等平臺的“原罪”來源于此;基于內容模型的付費模式,在邏輯上則會“懲罰”不付費用戶,讓付費用戶認為特權物有所值;基于場景模型的外賣平臺,用戶、騎手、商家與平臺,一直在一個系統內博弈著,要讓大家都滿意太難。

  在B站的“內容消費模型”中,我們看到“各方都相對滿意”的勝利曙光。B站社區則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其商業化不會讓社區中的某類角色特別不爽:比如廣告就是在相對克制的前提下開展,5%的Ad load的控制確保用戶體驗,以花火為例,這是一個以內容IP為核心驅動,兼顧用戶體驗、Up主收益與廣告主利益的商業模式。再比如會員購,只有對某類內容有濃厚興趣的用戶才會心甘情愿付費,不付費的用戶不需要接受“強制看廣告”“畫面不清晰”等“懲罰”。

  3、IP生產力決定了商業化空間大小。

  說到內容消費就不得不提IP。

  IP本質是具有內容延展性的精神文化符號,基于內容延展實現消費場景延展,最終形成不同產業與生意,比如“三國”從文學延展出電影、動漫、游戲、旅游諸多產業。《王者榮耀》成為家喻戶曉的游戲IP后,延伸出動漫、電影、音樂、虛擬偶像等相關內容,由《王者榮耀》授權的首部影視劇《你是我的榮耀》正在拍攝中,預計將于2021年登陸騰訊視頻。同時,王者榮耀吸引了故宮、派克鋼筆、魅可、奈雪等不同領域的品牌聯名,一些購物中心靠舉辦王者榮耀特展吸引客流。

  IP底層是價值文化認同,提供精神消費的平臺更容易批量制造IP。正好,優質的視頻內容都自帶IP屬性,這是B站商業化的另一個故事:不論是影視劇綜/紀錄片/PUGV節目內容,還是Up主,都是大大小小的IP。視頻IP商業延展性同樣很大,比如《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但是還有書籍》三個B站官方出品的紀錄片,都開設了同名線下店,分別售賣燒烤、火鍋與書。

  其實,這個故事跟游戲很像,游戲基于IP而生,游戲本身以及游戲中的人物,又可以成為IP,基于此延展出網文、電影、動漫、皮膚、電競與周邊等商業。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豆瓣、知乎等平臺均有社區屬性,卻很難靠“內容消費模型”商業化。雖然它們都提供精神內容消費,但相對于視頻、文學等內容而言,碎片化內容或者說知識內容成為IP更難,因此平臺難以批量出現IP。

  B站商業化的內容消費模型,就是與內容創作者一起,以內容為驅動,通過產品與技術創新,滿足內容延伸出來的娛樂、物質、服務等消費需求,增加用戶在社區內消費的可能性,并從中獲利。B站在干的是重塑場景、重塑體驗、重塑價值的事情,這一點同樣跟美團很像。

  現在就很容易理解B站招股書關于商業化部分的詮釋:“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化帶來巨大機遇(B站以內容吸引用戶,以社區留住用戶,并通過滿足他們的需求來實現變現。)”

  B站商業化的重大挑戰

  在商業化上,B站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有三:

  一個是與行業深度結合意味著要“做重”,路徑是什么?

  阿里說自己是經濟體,占據人們消費方方面面;美團以“吃”為中心,延展出吃穿住行等生活服務場景,要讓國人“活得更好”;B站以視頻為中心,延展出不同內容消費場景,不同內容消費場景下會有不同IP,不同IP延展出不同商業消費場景,視頻+演藝,視頻+電商,視頻+教育,+餐飲,+旅游,+商業,+母嬰,+寵物……B站未來的營收構成,將不會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廣告、增值、直播與游戲四大塊。

  百度、字節跳動等“流量模型”的平臺,同樣在延展場景,它們都通過類似的中間頁戰略,做不同的垂直業務,比如百度做了愛奇藝、去哪兒、安居客等垂直業務;字節跳動正在大張旗鼓做大力教育、內容電商,它們都是在最大化流量變現效率。

  B站商業化如何“破圈”?B站的延展,不能只考慮提高流量變現效率,而是要思考如何擴寬內容消費場景邊界。與商業深度結合意味著要將業務做重,每一個垂直業務要做成都很難,要讓品牌或者用戶滿意都不容易,同時會分散本身聚焦于內容的注意力。

  因此,B站不大可能像字節跳動一樣,靠自己去做B站教育、B站金融、B站汽車這樣的垂直業務,更可能借助合作伙伴力量去做產業縱深,這一過程可能會采取資本聯姻的形式,就像百度垂直戰略的落地一樣。

  二個是在智能化技術上B站依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B站有流量、有內容、有場景,要在不提高Ad Load、兼顧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釋放流量價值,最大化商業化效率,就離不開智能技術的加持。視頻與AI技術的結合本身已是大勢所趨,在商業化層面,基于AI技術理解視頻內容,理解用戶行為,理解行為數據,再匹配對應的商業產品,會越來越重要。

  在發布Q4財報時,B站COO李旎對分析師表示,2021年B站將持續加強商業中臺能力、將商業化接入更多消費場景、實現標準化與工業化的整合營銷能力,提升單個客戶投放效率的同時,深耕與服務垂直領域客戶。標準化與工業化是B站提高中臺效率的舉措,但智能化的探索B站似乎尚未重點去抓,這一點,字節跳動、愛奇藝們相對走得更快一些。

  三個是將豐滿的理想轉變為豐滿的現實。

  基于“內容生態模型”B站大盤可以持續增長,陳睿提出了2023年MAU 4億的目標;基于“內容消費模型”B站商業化理論上可以持續增長。B站2020年營收保持了77%的增長。正如前文所言,如果接下來幾年B站營收依然可以保持77%的年增長率,2024年營收就能突破千億。不過,隨著B站營收基數的增加,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率本身就會越來越難,短期內B站需要至少培育一只新的現金牛,或者說在某一個垂直產業獲得規模化營收,才能讓投資者心安。

  在商業化上,沖擊千億美元市值俱樂部的B站,依然有待證明自己。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