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陳鄧新
來源:鋅刻度(ID:znkedu)
“國主不惜重費,于周饒國借得飛車一乘,此車可容二人,每日能行二三千里,若遇順風,亦可行得萬里……”
這是清代小說《鏡花緣》對飛車的暢想,如今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近日,在CES上,通用汽車透露了飛行汽車開發計劃,這是一款自動駕駛的飛行版凱迪拉克,可容納一名乘客,能垂直起飛與降落,在屋頂與其他城市目的地之間以大約56英里的時速行駛。
之后,美團CEO王興點評道:“據說,小鵬、比亞迪、吉利、現代、凱迪拉克等眾多廠商都在研發電動飛行汽車。”
可見,飛行汽車成為了各路勢力爭相卡位的新“高地”。
但新能源車都還沒玩溜,通用怎么想“飛”得更高?前瞻布局飛行汽車,“通用們”到底圖什么?飛行汽車為何“落地”那么難?
不想特斯拉的故事再次上演
25年前,通用汽車曾涉足新能源車。
通用汽車在1996年發布了第一輛電動車EV1,倘若咬牙堅持下來,或許就沒有后續特斯拉什么事了,可惜歷史無法假設,雖然在燃油車市場依然是一支重要力量,可在新能源車領域卻淡出了主流視野。
究其原因,其對技術革新重視程度不夠,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是行業的“通病”,直到2018年業界依然對造車新勢力持較為負面的態度。
譬如時任上汽集團副總裁的王曉秋認為:“新勢力造車不靠譜,造好車,一定需要時間沉淀、經驗積累。”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2017年凱迪拉克CT6 PLUG-IN上市時售價為55.88~65.88萬元,對標的是華晨寶馬530Le,后來華晨寶馬530Le都降到49.69萬元了,而凱迪拉克CT6 PLUG-IN選擇挺價最終停產了,并沒有安心搶占市場份額。”
別克微藍是通用汽車在新能源車市場的重要支柱,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別克微藍家族銷售僅有1.6萬輛,不及特斯拉一個月的銷量。
此背景下,特斯拉市值一舉超過9家傳統車企巨頭之和:抓住技術革新的機遇可一飛沖天,反之則掉隊甚至面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誤判新能源車趨勢,“通用們”不想再重蹈覆轍,紛紛瞄向飛行汽車,這或許是掀起下一代汽車革命的技術高地。
事實上,飛行汽車賽道早已玩家云集。
既有吉利、豐田、奧迪、通用等傳統車企巨頭,也有保時捷、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等奢侈品牌大佬,還有空客、波音等航空霸主,更有小鵬等造車新勢力。
“對于通用汽車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因為我們重新構想了未來五年及以后的個人運輸的未來。”通用汽車全球設計副總裁邁克爾·西姆科如是說。
受切入飛行汽車消息刺激,截至2020年1月15日,通用汽車股價漲至51.35美元,市值為737.55億美元,創下2010年重新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
似乎,飛行汽車的甜頭初現。
看上去很美,現實卻不太順
換而言之,玩家們不想錯過飛行汽車的饕餮盛宴。
據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預測,隨著技術與資本投入狀況的改善,自動飛行汽車市場在未來20年將迎來井噴式增長,到了2040年市場規模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
“城市空中出行的前景正變得越來越清晰可見。”摩根士丹利研究小組高級分析師亞當·喬納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這意味著,飛行汽車抓住城市交通堵塞這個痛點,利用技術革新改變了游戲規則,可能催生彎道超車的機會,未來或成為“藍海”市場,自然成為必爭之地。
然而,雖然各路諸侯紛紛卡位,可真金白銀大手筆投入的卻寥寥無幾,似乎并未準好“燒錢”的準備。
一名風投人士告訴鋅刻度:“飛行汽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投入成本至少與新能源車處于同一個級別,甚至可能是更高的存在,可目前主流車企沒有雙線作戰的打算。”
事實上,為了造新能源車,特斯拉燒了超60億美元、蔚來燒了200多億元,才殺出一條路血路,如今大眾、通用等車企在新能源車上計劃砸下200億美元,渴望在賽道上發力,抹平與造車新勢力的差距,顯而易見新能源車才是重兵對壘的主戰場。
這么一來,飛行汽車“上天”就雷聲大雨點小。
譬如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在2017年斥資收購了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美國專家研究了十幾年,因為缺少資金研究不下去了,吉利花了大量精力、金錢買下這家公司。”
李書福的設想是,吉利依托飛行汽車與曹操專車等聯合打造立體的智能出行生態體系,完善其在大出行領域的產業鏈布局。
可惜,Transition未在2019年如期交付,迄今為止也未交付。
甚至,有玩家選擇了退出,譬如優步曾計劃2023年開始在達拉斯與洛杉磯全面實現空中出行,可在2020年年尾卻宣布出售空中叫車部門Uber Elevate,以圖節省數億美元。
怎么那么難“落地”?
飛行汽車之所以前景與現實不匹配,皆因長期被如何“落地”困擾。
首先,售價不菲。
飛行汽車為了實現兩種行駛模式,構造與操控更為復雜,從而推高了制造成本,令預期售價多在200萬元以上,這個價格足夠買一輛高性能汽車外加一輛小型直升機了。
降低成本,方能打開飛行汽車的普及之門。
可問題是,初期高昂的價格并不利于打開市場局面,倘若成為富人的玩具,就談不上大規模推廣應用。
對此,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B端或許是一個突破口:“不是所有場景都對價格那么敏感,類似救護、消防等領域就對擁堵更為敏感,這為飛行汽車的應用場景提供了新的思路,垂直起飛完成高層建筑的滅火救援、快速機動提供醫療急救服務完善城市快速救援體系。”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擁有超10萬輛救護車,主要被部署于城鎮地區,生活在山區、海島、高原等地的人群相對不易獲得急救服務,飛行汽車對這些人而言無疑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救援方式。
其次,電池動力有待提升。
飛行汽車早中期流行電動燃油雙動力系統,當下eVTOL(純電動化、垂直起降)方案成為主流,可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不如航空燃油,再疊加垂直起降的能源效率低于固定翼,如此一來續航能力不足、載客量受限的問題就暴露無遺。
譬如豐田贊助的SkyDrive旗下產品SD-03,其長2.9米、寬1.3米,僅支持單人駕駛,此背景下滿電飛行續航也不超10分鐘。
于是,氫燃料電池方案被視為破局的關鍵點。
由波音、空客等公司前員工組成的初創公司Alaka'i,就開發的是采取氫燃料的六旋翼飛行汽車,可以承載5名乘客,續航里程高達400英里。
不過,氫燃料電池相對鋰電池,技術沒有那么成熟且成本相對更高,這條路也不太好走。
再次,飛行安全尚需加強。
據2018年美國直升機安全協會統計,直升機墜機率在所有飛行器中最高,平均每10萬小時發生3.72次墜機事故,高于熱氣球、飛艇與固定翼飛機。
而主流飛行汽車方案,參照的就是直升機。
此背景下,飛行狀態下如何提升安全性,克服低空環境下復雜的氣候條件、多變的障礙物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就不但危及乘客的人身安全,更會對地面人員造成安全威脅。
最后,飛行規則尚不明晰。
飛行汽車,是否需要飛行駕照?是否需要適航證書?是否需要申請航線?是否能在夜間、人流擁擠區域飛行?事故責任如何劃分?空中如何執法?
可以說,目前全球缺乏飛行汽車的統一認證標準以及空域管理規章體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飛行汽車存在成本高企、應用場景有待開發、電池動力有待提升、安全性尚需加強等問題,這些問題短時間內恐難以克服,未來發展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