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冒詩陽
來源:商業數據派 (ID:business-data)
挑戰最難電商品類——生鮮,社區團購還差多少?
12月10日,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了一起涉及美團優選的風險案例。基本事實為,黃州區內24戶居民從美團優選采購了進口冷凍肉,而后同批次肉品在上游做新冠病毒檢測時被查出呈陽性。《通報》透露,黃州區依本地規定,對24戶居民進行罰款,對美團優選的涉事供應商立案調查。
涉及到新冠防控,一切微小的紕漏都應引起警覺,這起事件的責任還需逐步厘定。但即便跳開事件的特殊性,對于此前未深入做過生鮮的社區團購平臺而言,擺在眼前的事實更加殘酷——社區團購是不是能比菜市場更安全?這決定于平臺對生鮮供應鏈管理的能力。
進口肉亂象,只是生鮮供應鏈的冰山一角
通過社區團購,互聯網巨頭將電商之手伸向復雜的生鮮品類,這就導致平臺需要與背景復雜、標準化程度低的農貿供應商打交道。
無論是傳統商超、阿里盒馬、京東,還是前仆后繼倒掉的那些生鮮電商,在生鮮這個品類上都是趟過很多坑,教過很多學費,其中最大的學費就在供應鏈上。社區團購的新玩家希望通過新機遇彎道超車,但是否能快速建立起后端供應鏈,保證優質低價,可能比“搶團長”還要難。
“我是做進口肉國際貿易的,我們都是正規進口,在銷售的時候會比較謹慎,盡量銷售給比較熟的客戶,因為不熟悉的客戶有可能就是買一柜正關進口的產品,然后用這一柜的海關文件給其他同樣柜的產品套證用。”一位進口肉供應商在同《商業數據派》的交流中表示。
上述供應商告訴《商業數據派》,目前中國工商及海關對走私肉打擊極其嚴格,一旦發現走私肉類,即會溯源查封整個冷庫,這一定程度上震懾了為走私肉提供便利的鏈條。隨著有關部門持續而嚴格的執法,相信肉品走私帶來的行業亂象會逐步減少,但在現階段,完全規避仍然困難,這是新入局社區團購的平臺所要面對的實情。
以牛肉市場為例,根據《農民日報》此前報道,從金額計算,2019年之前走私牛肉占據市場份額的10%左右。但從更具體的消費端看,筆者此前在與行業專家的交流中得知,很多走私牛肉以國產牛肉的名義來銷售,專家估計真正走私牛肉的份額能占到25%左右。
實際上,肉品類供應鏈的亂象,只是生鮮供應鏈復雜狀態的冰山一角。在傳統零售領域,電商平臺只用對供應商的信譽進行嚴格檢查,即可大體上保證所供商品的質量。但在農貿、生鮮市場,這一套“輕資產”的審核模式很難行得通。平臺往往要直接審核到一批乃至一件商品本身,才能實現質量把關,輕資產顯然不可行。
這一方面是因為優質供應商在生鮮領域整體占比較低,更多以小業主、個體戶為主,在供應商篩查上過于嚴格,平臺將無法滿足供應量的需要。此外,正如上述進口商所說,優質供應商更愿意與“熟客”合作,遵守已經形成的商業默契。
不僅如此,目前社區團購平臺對供應商的審核相對簡單,此前有社區團購的供應商告訴《商業數據派》,平臺會嚴格檢查供應商的經營資質,但相關資質“花幾百塊錢就可以買到”;此外,對直接涉及商品的檢查比較空白,“通過資質認證的供應商拍照上傳就可以了”。
生鮮供應鏈的亂象早已是困擾多年的話題,并不隨著社區團購的出現而出現,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風險會被疊加放大。但在社區團購的生態鏈中,平臺——供應鏈——云倉——團長等四個環節,急迫建立供應鏈可能導致供應商把控不嚴,云倉與團長等個人化經營較多,也很難像大型電商、商超平臺一樣實現嚴格審核、流程把控。
簡而言之,更容易賣出商品,也更容易帶來風險。
整合供應商匱乏,小供應商風險大
目前,社區團購靠低價吸引消費者,但質量卻是普遍被吐槽的點。供應鏈管理的難題,不僅限制了平臺對質量優勢的打造,還約束了價格優勢的持續。如果不能在供應鏈上建立起壁壘,很可能面臨賣得越多虧的越多,賣得越多被罵得越慘。
對于生鮮平臺而言,減少中間環節,實現原產地直采,是建立價格優勢的基礎。早在2019年,“產地直采”成為了各大生鮮電商平臺的競爭點,也逐漸成為了生鮮行業的標配。盒馬在2019年宣布已經與全國500家基地合作,品類覆蓋果蔬、肉禽蛋、海鮮水產等幾大品類。每日優鮮更是認為原產地直采還不夠,直接承包天地洪湖自行種植培育。
然而,這并不容易,與制造業商品全國大流通的局面不同,農產品具備更強的地域性,比如山東壽光的蔬菜運抵四川貴州,可能已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除了產地相對集中的部分品類可以通過原產地合作建立起供應,多數生鮮品類都需要在距離市場更近的區域內尋找供應商,而要在全部或多個地域市場同時建立起直采優勢,對生鮮的新玩家短時間很難實現。
這就導致平臺的優勢往往局限于部分品類、部分地域。但眼下,社區團購平臺之間的競爭,顯然已容不下單品類、分地域的緩慢實驗,社區團購所展現出“全品類”、跨地域的低價優勢,更多來自補貼,而非先進的供應鏈管理。
社區團購平臺業務全國開花的時刻,在大多數地域與可靠的中間商合作,仍然是主流方案,批發商乃至行業中的“二批”,目前沒有被“繞開”的信號。與批發商、二批的合作,社區團購平臺與其他的銷售渠道相比并無優勢。
“社區團購最需要的,其實是整合型供應商,最好一家供應商覆蓋很多個品類。但農貿的整合供應商很少,能做到的基本都有固定的買家,比如餐飲業客戶。”一位從事供應鏈生意的商家告訴《商業數據派》,更多供應商做的是單品供應,比如雞蛋、牛肉、海鮮,很多都是分類供應的。
上述商家介紹說,整合供應商的服務可以概括為“一對一”,即一家整合供應商服務固定的幾家客戶,強調的是信任和穩定;而單品供應商的服務則是“一對多”,即一個品類,供給不同的商家。
其中,在與社區團購的合作中,社區團購并不能給整合供應商提供“穩定感”,團長的采購是競爭性的,低價者得。因此在現有生態中,單品供應商是社區團購的主要合作方,但這種合作并不排他,一旦社區團購失去由價格帶來的規模優勢,其供應鏈的忠誠度實際很低。
此外,對于平臺而言,管理“單品供應商”意味著要分地域、分品類的與不同的供應商打交道,難度顯然大于整合型供應商。單品供應商的倉儲、物流,乃至于上游貨源、下游客戶,都是圍繞著單品搭建,要讓其轉變為平臺更需要的供應商,需要平臺給予更強的激勵。
事實上,《商業數據派》在采訪中了解到,受社區團購熱門概念的激勵,已經有公司、資本在參與“整合型供應商”的搭建,試圖在生鮮品類上覆蓋更多,并將業務觸角伸向提供倉配服務。但對于更多現存的生鮮供應商,目前的激勵還顯得不夠,對社區團購的未來仍在觀望。
結語
生鮮的商品屬性、行業現狀,供應鏈乃至原產地所帶來的的問題,都共同匯集到了平臺端,這些共同決定了,社區團購平臺要在生鮮品類上,同時實現跨地域的規模優勢、價格優勢、“優選”質量優勢,這幾乎是互相抵觸的三個目標。短時間內,價格可以通過補貼來實現,但長期來看,質量和規模難以兼得。
從湖北黃岡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即便目前責任還沒有完成厘定,但供應商的問題,終究會波及平臺,隨著交易總量的繼續擴大,供應鏈的風險也會被逐漸放大。
外界普遍認為,新冠疫情是催生社區團購風口,是成就其需求爆發的一大動因,但在進口冷凍食品已成為國內新冠病毒重要傳播渠道的當下,不能在追求規模和速度的同時更好的解決質量管理,那么疫情也是其風險。
在更遠期的維度上,價格仍是關鍵。如果社區團購不能推動供應鏈的優化,那么其競爭力將僅體現在由補貼帶來替掉“菜販子”這一級上,平臺化和電商化就不能為生鮮、農貿流通提供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巨頭之所以“圍剿”生鮮,不僅是因為其數十萬億的市場規模,更因為那幾乎是交易頻次最高、最能切入下沉市場,且距離消費者生活場景最近的一塊市場,但在上述供應鏈難題的綜合影響下,社區團購能否成為更先進的流通方式,還有待檢驗。
就在剛剛,人民日報評論“社區團購”: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