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7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施行。該規定提及,不標示或者顯著弱化標示對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不利的價格條件,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屬于價格欺詐行為。由此,社交平臺上,“發現雪糕不標價可立即投訴”“7月起雪糕刺客或將無處遁形”等話題隨之熱起來。
很明顯,《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的實施,首先引發的是輿論對于“雪糕明碼標價”話題的討論,這與近一段時間,“雪糕刺客”“誰搶走了我的雪糕自由”等話題,形成了一種直接呼應,屬于前一輪輿論熱點所衍生出來的社交話題。
當然,就雪糕市場標價不夠規范的現狀來看,《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的施行相信能夠降低一些消費者遭遇“雪糕刺客”的幾率。但是,輿論對于“雪糕刺客”的吐槽,其本質原因,并不是雪糕標價不規范,而歸根結底還是現在的確有越來越多的雪糕走上了“高價化”路線,偏離了很多人對于雪糕價格的既有印象,或者說消費能力。
有一種說法是,高價雪糕是一場對童年的背叛。因為在很多人小時候,雪糕的價格就是幾毛錢的大眾消費水平,或者說,在不少人心中,雪糕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與溢價空間,就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夠充分享有“消費自由”。這種分析,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是全部原因。
要知道,雪糕的高價化路線,并不是在今年突然開始的。在此之前,一些高價雪糕剛推出來時,輿論的態度其實完全不同。很多專家也認為,這是消費升級浪潮下,雪糕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強調新生代消費者,由于更重視產品的社交價值和個性化,他們對于價格并不敏感,所以高價雪糕自然能夠占據一定的市場空間。而如今輿論風向在短期內迅速反轉,與之前高價雪糕遭遇的風評截然不同,這是否意味著所謂的“價格不敏感群體”正在變得“敏感”起來?
這方面,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佐證。比如,今年以來,“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換手機了”的話題已經熱過多次。有數據顯示,年輕人最早的手機更換周期為16~18個月,最近則達到36個月。而進入2022年以來,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下降,接近5年來“冰點”。并且,與高價雪糕遭遇吐槽相對應的是,近1年多來,多款平價國貨品牌卻重新翻紅。此外,很多曾經紅極一時的網紅奶茶店也出現關門潮。而從整體消費數據來看,全國1~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5%。
因此,綜合各方數據和現象來看,高價雪糕遭致輿論的強烈反應,或許也是消費升級遭遇阻力的一種微觀注腳。換言之,很可能不是雪糕漲價過快,而是相當一部分人的收入增長或者說收入增長預期正在遭遇瓶頸。在這個意義上,于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對于“雪糕刺客”現象本身其實無須擔憂,真正值得警惕的其實是,大眾消費“高價雪糕”能力的變化。所以,雪糕明碼標價做得再規范,如果社會的整體收入水平預期和消費信心不能提振,看似平淡無奇的雪糕恐怕依然會讓很多人產生“痛感”。
作者為媒體評論員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