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世界科學
“諾貝爾獎的由來”這個話題已經被“嚼”了無數次,但其中有些細節,傳得五花八門。比如:為什么諾貝爾不設數學獎?有說諾貝爾和瑞典著名數學家米塔格-列夫勒是情敵關系,為女人爭風吃醋而拒絕設置該獎項。殊不知,米塔格-列夫勒感情生活單純且嚴肅,而且他和諾貝爾直接接觸的證據甚少,更別說兩者之間存有敵意。
在2021年諾獎獲獎名單揭曉(2021年10月4日至11日陸續揭曉)之前,讓我們再來聊聊諾貝爾獎的由來,其中仍有很多新鮮事。
諾貝爾獎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瑞典工業化學家、發明家、工程師、國際實業家和慈善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出生于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北部一個機械工程師和化學工程師家庭。他自幼多病、身體孱弱,但天資聰穎、直覺敏銳、心靈手巧。諾貝爾原是路德宗信徒,后來成為不可知論者,最終演變成無神論者,但他依然經常為教會慷慨解囊。諾貝爾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和富有人文情懷的理想主義者,在政治上主張社會民主主義。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1841—1842年,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圣雅各布高級衛道士學校念過兩個學期的小學,成績優良,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正規學校教育。
1842年10月22日,諾貝爾隨母親和次兄盧德維格(Ludvig Nobel,1831.07.27—1888.04.12)啟程前往俄國首都圣彼得堡與父親團聚(長兄羅伯特不久前已到達圣彼得堡)。
1842—1849年,三兄弟在那里系統接受俄國和瑞典籍教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括語言、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
諾貝爾的語言天賦出類拔萃,成年后精通瑞典語、俄語、德語、法語和英語,還懂意大利語。
諾貝爾的愛好極為廣泛,涉獵領域眾多,對炸藥學、化學、電學、電化學、光學、機械學、槍炮學、生物學、生理學和醫學等都懷有濃厚興趣。
科學和文學是諾貝爾的兩大精神支柱,他自幼崇拜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和拜倫,很是欣賞這兩位詩人的作品及人格魅力。諾貝爾本人在文學上亦有一定造詣。創作過詩歌、戲劇和小說,代表作是寫于1895年11月的四幕悲劇《復仇女神》(Nemesis)。此劇作被認為是諾貝爾的內心獨白和精神遺囑。諾貝爾尤其被雪萊詩歌中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追求世界和平的博愛思想與理想主義色彩所折服,這很可能就是他日后創設和平獎的原始動因。
諾貝爾是一位極富天賦的發明家,一生發明眾多。他有關爆炸物的所有重要發明幾乎都以硝酸甘油(NTG)為基礎,在工業炸藥方面的發明主要有硝酸甘油炸藥(NTG與黑色火藥混合)及其引爆劑(1863年)、雷管(1866年)、達納炸藥(dynamite,1867年)、膠質炸藥(gelatine,1875年)、無煙炸藥(ballistite,1887年)和改良型無煙炸藥(1896年)等,享有“現代炸藥之父”、“炸藥工業之父”和“世界炸藥大王”等美譽。
諾貝爾注重工業實踐和理論研究,還在氣體(液體)計量儀、改良型氣壓計、合成橡膠、人造皮革和人造纖維等多方面獲有專利,亦曾嘗試人工合成寶石。諾貝爾一生所獲專利總數并不確知,但至少有335項。
諾貝爾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一代宗師,主要靠經營炸藥跨國公司(托拉斯)、巴庫油田和礦產,同時也進行金融投資,因而積累了巨額財富。
諾貝爾性格孤僻內向,長期郁悶孤寂,多次失戀,終身未娶,亦無子女。據考證,諾貝爾至少有過或短或長的四段情感史:
其一,諾貝爾的單相思初戀發生在1850年前的圣彼得堡,一位名叫亞歷山德拉(Alexandra)的俄國年輕時髦女郎拒絕了他的愛慕,當時諾貝爾尚年幼懵懂,這段情愫一飄而過。
其二,1851年諾貝爾采用英文撰寫自傳體長詩《一則謎語》來宣泄自己的思戀。他在巴黎游學期間邂逅一位“善良而美麗”的瑞典少女。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金發女郎是位藥鋪店員。她與諾貝爾兩情相悅,但紅顏薄命,兩人熱戀后不久她便因患肺結核病而遽然離世。這讓他身心備受打擊,只好黯然神傷地逃離巴黎。
其三,1876年4月底,33歲的維也納姑娘金斯基(即后來的蘇特納男爵夫人,190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應聘成為諾貝爾在巴黎的管家兼秘書(未曾正式就職)。她出身于顯赫家庭且受過良好教育,高貴優雅,是諾貝爾心儀傾慕的理想戀人和人生伴侶。無奈金斯基芳心已許,已有婚約在身,在與諾貝爾相處不到兩周后便不辭而別,旋即另嫁他人。不過,蘇特納男爵夫人婚后和諾貝爾終生保持著真摯友誼,雙方時有書信往來,相互欣賞欽慕,她是諾貝爾和平運動觀的積極倡導者和傾力推進者,她對世界和平事業的理念和行動深刻影響著諾貝爾。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可謂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奠基人。
其四,1876年秋,諾貝爾在維也納南郊的一家花店偶遇猶太賣花女索菲?赫斯(Sofie Hess,1856—1919),兩人很快同居,并在1878—1895年間保持通信聯絡達18年之久。諾貝爾對索菲寵愛有加、關懷備至且資助良多,還用德文給她寫過至少216封私密情書。1891年7月,索菲生下一個女孩,但其生父是匈牙利裔騎兵上尉馮?卡皮瓦(此人與數學家毫無瓜葛)而非諾貝爾。1895年春,索菲與馮?卡皮瓦完婚。索菲學識淺薄、愛慕虛榮,與諾貝爾心目中的理想伴侶相距甚遠。
諾貝爾自孩童時期便離開祖國在世界各地漂泊,一直沒有正式的瑞典公民身份,但他也從未加入過外國籍。不過,這種“世界公民”的尷尬身份使得他于1884年竟然獲選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因常年旅居國外,四處游歷,其好友、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曾戲稱他是“歐洲最富有的波希米亞人”(法國人稱波希米亞人為吉普賽人,意即“流浪漢”)。加之他終身未娶,故有“歐洲最富有的光棍漢和流浪漢”之戲稱。1893年,諾貝爾被烏普薩拉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他本人十分看重這一榮譽。
諾貝爾的主要生活軌跡:
1833—1842年在斯德哥爾摩;
1842—1863年在圣彼得堡(1850—1852年赴歐美游學);
1863—1865年在斯德哥爾摩;
1865—1873年在德國漢堡;
1873—1891年在法國巴黎;
1891—1894年在意大利圣雷莫。
1894年9月,諾貝爾購入位于瑞典中部厄勒布魯省卡爾斯庫加市的博福斯-古爾斯邦公司及其附屬的比耶克博恩莊園(現是唯一保存完好的諾貝爾故居,俗稱白樺山莊,此地位于斯德哥爾摩西約250公里處),結束海外飄泊生涯回到祖國定居,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生命最后兩年中的大部分時光。
諾貝爾一度飽受偏頭痛、抑郁癥、心絞痛和偶發性癲癇的困擾,1895年患嚴重冠狀動脈硬化癥,遵醫囑服硝酸甘油來緩解病情。
1896年12月10日凌晨2時許,諾貝爾因腦卒中發作在意大利西北部海港城市圣雷莫東部摩爾人風格的鄉間別墅米奧尼都(即諾貝爾別墅)孤獨地與世長辭,臨終前其身旁只有一位法國男仆和一名意大利醫生。12月17日,諾貝爾生前新結識的好友、瑞典青年牧師瑟德布洛姆(193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米奧尼都別墅為諾貝爾主持葬禮并致悼詞。12月19日,諾貝爾遺體被啟運回祖國,拓留面膜后火化。12月29日,其骨灰被安葬在斯德哥爾摩西北部市郊索爾納鎮北方公墓中的家族墓穴。
簡樸的諾貝爾墓碑
諾貝爾遺囑和諾貝爾獎的誕生
諾貝爾生前曾立過三次遺囑:1889年(本人已自行銷毀)、1893年3月14日和1895年11月27日。三份遺囑均采用瑞典文書寫,最后一次立下的遺囑便是最終版生效遺囑。
在1893年的遺囑中,諾貝爾的基本思想是(只列出遺產分配比例而未指明具體金額):20%遺產留給自己的親友、合伙人和男女仆工,共22人;斯德哥爾摩學院(1960年更名為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醫院和卡羅琳醫學院各分得5%;巴黎瑞典人俱樂部與奧地利和平之友協會(1891年由蘇特納男爵夫人于維也納創辦)各分得1%。(這份遺囑中并未明確提及設立文學獎事宜。)
卡羅琳醫學院的贈款用于設立一個基金,每3年將基金所得收益獎給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內最重要和最新的發現或發明。余下的63%的遺產交給瑞典皇家科學院設立一個基金,每年將基金收益獎給“在知識和進步的廣泛領域內(生理學和醫學除外)最重要和最具開創性的工作”。
1895年12月1日,諾貝爾的最終版遺囑在4位瑞典人的見證下,在巴黎瑞典人俱樂部正式簽署,遺囑擬定日期是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指定當時并未到場的2位瑞典化學工程師拉格納?索爾曼(Ragnar Sohlman,1870—1948)和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vist,1855—1930)為其遺囑執行人。(諾貝爾在訂立遺囑之前,事先既未與遺囑執行人協商,也未與被指定的各頒獎機構溝通,亦未聘請法律顧問。)
拉格納?索爾曼
諾貝爾的最終版手寫遺囑共4頁,遺囑條文粗疏且不規范,有關諾獎的創設只涉及遺囑中的1頁紙。諾貝爾的最終版遺囑于1896年6月由他自己保管在斯德哥爾摩的私人銀行(Enskilda Banken)信托部,12月15日銀行方根據其生前囑托只通知了遺囑執行人,12月31日遺囑被首次公開。1897年5月21日,瑞典國王和政府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
在這份遺囑中,諾貝爾要求用其全部變現后的遺產創設一個基金(即后來的諾貝爾基金會),將其利息和投資所得分為5等份,每年頒發5項諾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與和平獎。造福人類是諾貝爾遺囑的靈魂和核心。諾獎獎品包括一筆數目不菲的獎金、一枚金質獎章和一張精美的獎狀(即獲獎證書)。
1900年6月29日(諾貝爾基金會成立紀念日),《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在瑞典樞密院會議上通過,由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簽署批準并頒布實施,這標志著聞名遐邇的諾獎正式誕生。1900年12月31日,諾貝爾基金會正式接管諾貝爾的遺產,其起始總凈值是31225000.36瑞典克朗,當時約合860萬美元(廣為流傳的“920萬美元”說系誤傳)。
諾貝爾基金會是諾貝爾遺產的合法所有者和實際經營者,是所有諾獎機構的聯合管理者,但它并不參與也不干預諾獎得主的提名、評議和表決工作。現受《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制約的諾獎組織機構包括諾貝爾基金會及其理事會和董事會、4個諾貝爾獎頒獎機構(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瑞典文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6個諾貝爾委員會和4個諾貝爾學會(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學會、卡羅琳醫學院醫學諾貝爾學會、瑞典文學院諾貝爾學會和挪威諾貝爾學會)。各獎項的諾貝爾委員會是負責遴選和評議各項諾獎的前期咨詢工作機構,它只有推薦建議權,頒獎最終決定權由各頒獎機構行使。
2015年斯德哥爾摩的諾獎頒獎典禮(屠呦呦先生著紫色禮服)
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忌日),傳統的諾獎頒獎典禮分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頒發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和奧斯陸市政廳(只頒發和平獎)舉行。為了表達對諾貝爾的深情眷念和無比崇敬,按照傳統慣例,幾十年以來,裝飾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和市政廳(諾貝爾晚宴舉辦地)所需約四萬朵鮮花(主要是白花和黃花)全都空運自“花城”圣雷莫。
注: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國家銀行捐資創設,始頒于1969年。它身世特殊,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諾貝爾獎”。
諾獎的誕生離不開下述三人的奉獻和努力,他們理應被世人永遠銘記:
首先是諾貝爾本人。他大公無私、遠見卓識地立下創設諾獎的宏偉遺愿。
其次是盧德維格·諾貝爾的長子伊曼紐爾·諾貝爾。他高瞻遠矚、力排眾議,特別是平息了家族中的異議,帶頭力主實現叔父之宏偉遺愿。
最后是諾貝爾遺囑的實際執行人拉格納·索爾曼。他勤勉忠誠、機智睿智、精明能干,傾心盡力地為諾獎的誕生和順利執行做出巨大貢獻。
諾貝爾為啥不設數學獎?
關于諾貝爾不設數學獎的原因,國內外眾說紛紜,五花八門的傳聞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屬于人為杜撰或揣測臆想,嚴重缺乏經得起推敲的可靠事實依據。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諾貝爾對數學沒有特殊的興趣,諾貝爾本人鄙視統計學家和會計師。他認為,純粹數學不是人類可以直接從中獲益的科學。
廣為流傳諾貝爾和瑞典著名數學家米塔格-列夫勒(Magnus Mittag-Leffler,1846—1927,1883年獲選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是情敵關系或為女人爭風吃醋的傳說缺乏史實支撐,純屬捕風捉影。因而,因感情受挫或者說一場愛情糾葛導致諾貝爾不設數學獎的說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米塔格-列夫勒的感情生活單純且嚴肅,1882年與結發妻子結成伴侶后忠貞不渝,直至白頭偕老。諾貝爾和米塔格-列夫勒直接接觸的證據甚少,也沒有證據表明他倆之間存有敵意,最多只是有些隔閡和疏遠而已。米塔格-列夫勒曾致信諾貝爾,希望他能出資贊助數學事業,但諾貝爾未予理會。
本文作者朱安遠是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高工,諾獎研究者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